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EB病毒诱发淋巴瘤基因表达谱及miRNA表达谱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1 15:27

  本文关键词: EB病毒(EBV) 诱发淋巴瘤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分析 micro-RNAs芯片 分子网络 出处:《南华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既往多利用体外实验研究EBV对淋巴细胞的转化作用,但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EBV在体内诱发淋巴瘤的实际状况。本研究在构建人淋巴细胞(hu-PBL)/SCID嵌合体小鼠并产生EBV相关淋巴瘤的基础上,拟进一步鉴定该模型中EBV诱发瘤的分子病理特性,构建诱发淋巴瘤与相应“正常人”淋巴细胞之间差异基因表达谱和差异mi RNAs表达谱,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表达基因和mi RNAs,绘制EBV诱发淋巴瘤的分子调控网络,试图深入揭示EBV诱发淋巴瘤的分子机制。方法:从6名健康成人新鲜血液样本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分别移植于22只SCID小鼠腹腔,每名献血员的淋巴细胞分别接种3~4只SCID小鼠,以EBV感染人淋巴细胞,建立EBV诱发淋巴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鉴定诱发瘤的分子病理特征;PCR检测诱发瘤的种属来源;应用Ig H基因重排检测诱发瘤的克隆性。采用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及Exiqon mi RNAs芯片分别检测正常人淋巴细胞与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表达mi RNAs。运用三种差异分子筛选软件(LIMMA,BRB-Random Variance Model,SAM)同时筛选再取交集的方法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表达的mi RNAs。采用real-time PCR方法验证芯片检测结果。通过细胞实验使用si RNA干扰EBV+淋巴瘤细胞系中候选关键基因PBK的表达,检测细胞的生长特性及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在此基础上,整合基因芯片和mi RNAs芯片结果,绘制diffmi RNA-diffgene整合调控网络。通过计算其富集度,得到在整合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mi RNAs。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验证ebv-mi R-BART16与其预测靶基因的靶向关系。结果:1.EB病毒诱发淋巴瘤模型的建立及分子病理特性本实验在9只存活SCID小鼠体内检出诱发肿瘤,因来源于6名献血员移植的淋巴细胞,共计得到6例诱发瘤组织。诱发肿瘤位于小鼠胸腔纵隔或腹腔内,呈不规则结节状。显微镜下观察诱发瘤细胞的体积较大,呈浆母细胞样淋巴细胞、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形态,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检测诱发瘤LCA阳性,B细胞标记CD20/CD79a阳性,T细胞标记CD3/CD45RO阴性,提示诱发肿瘤是B细胞性淋巴瘤。Alu-PCR检测诱发瘤显示有人特异性Alu序列扩增条带,证实诱发瘤属于人源性,而非鼠源性。EBER原位分子杂交可见瘤细胞核显示阳性,表明诱发瘤细胞内存在EB病毒感染。实时定量PCR检测诱发瘤组织中LMP1的表达升高。Ig H基因重排PCR检测,显示该6例诱发瘤均呈现单克隆的峰和单一电泳条带的扩增产物。2.EBV诱发淋巴瘤的基因表达谱及功能分析采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SCID小鼠体内的EBV诱发淋巴瘤组织与相应的“正常人”淋巴细胞的转录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2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4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上调,158个基因下调。对基因芯片结果的GO分析和pathway分析显示,富集度最高的GOs包括信号转导和细胞生长;富集度最高的pathway为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肿瘤免疫逃避。将202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ene Symbol统一映射至HIPPIE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数据库中,构建PPI网络图,计算这些基因在该分子网络中的RS值(Rank Score排序打分),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挑选出在分子网络中排名前10位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是:TOP2A,UHRF1,HIST2H2BE,PHGDH,VCL,IGF1R,FOS,SNAI1,PBK和RNF144B。它们分别涉及细胞增殖分化、免疫调节和免疫逃避等信号通路。其中TOP2A,UHRF1,PHGDH,PBK基因在诱发淋巴瘤中表达上调;HIST2H2BE,VCL,IGF1R,FOS,SNAI1和RNF144B基因在诱发淋巴瘤中表达下调。采用si RNA技术干扰Daudi淋巴瘤细胞PBK基因表达,细胞的生长速度下降,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减弱。采用mi RNA芯片检测EBV诱发淋巴瘤与相应的“正常人”淋巴细胞的mi RNA表达谱,共筛出29个差异明显的人类mi RNAs,其中25个下调,4个上调;筛出3个上调的EB病毒mi RNAs(ebv-mi R-BART16,ebv-mi R-BART8*,ebv-mi R-BART19-3p)。4.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mi RNAs数据的整合分析基于上述差异表达mi RNAs(29 human mi RNAs+3 EBV mi RNAs)与其靶基因的关系对,结合差异表达基因的相互作用PPI网络,本研究构建了EBV诱发淋巴瘤的diff mi RNAs-diff genes整合调控网络。通过计算其富集度,得到在整合调控网络中的关键mi RNAs为hsa-mi R-23a,hsa-mi R-26a,hsa-mi R-26b,hsa-mi R-32,hsa-mi R-130a和hsa-mi R-222;关键靶基因为AURKA,PBK,IL1B和EGF;其中PBK和AURKA在淋巴瘤组织基因芯片检测中上调,而IL1B和EGF表达下调。差异表达的EB病毒mi RNAs与宿主细胞基因的靶向性分析显示,在基因芯片的差异基因中发现有能被ebv-mi RNA直接靶向调控的凋亡相关基因如RYBP和caspase-6。RYBP又名凋亡相关蛋白,可通过与caspase-8,-10等死亡受体凋亡途径的核心分子相互作用而促进细胞凋亡。caspase-6为caspase家族成员,是细胞凋亡的执行分子之一。本研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了ebv-mi R-BART16对RYBP和caspase-6的靶向作用,结果证实RYBP和caspase-6是3.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mi RNA表达谱分析ebv-mi R-BART16的靶基因,其表达受到ebv-mi R-BART16的明显抑制。结论:1.通过构建hu-PBL/SCID嵌合体小鼠,成功建立EBV相关的人源性淋巴瘤动物模型,证实EBV诱发淋巴瘤来源于人B淋巴细胞,呈单克隆性增殖,病理学诊断类似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构建了EBV诱发淋巴瘤与其相应“正常人”淋巴细胞差异基因表达谱,筛选出20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44个上调基因和158个下调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免疫调节和免疫逃避等功能;表明EBV诱发淋巴瘤是一个涉及多个基因、多条通路,且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初步发现TOP2A,UHRF1,HIST2H2BE,PHGDH,VCL,IGF1R,FOS,SNAI1,PBK和RNF144B等可能是诱发淋巴瘤的候选关键基因。3.获得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mi RNAs表达谱,筛选出29个差异明显的人类mi RNAs和3个上调的EB病毒mi RNAs。4.得到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基因调控模块,构建了m RNAs-mi RNAs整合调控网络。结果提示EBV可能通过复杂的分子调控网络影响细胞周期调控、介导免疫逃避、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信号等机制诱导淋巴瘤发生。5.ebv-mi R-BART16可靶向抑制宿主细胞RYBP和caspase-6的表达,可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1;R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鸣,张英豪,蔺涛;原发性脾型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J];肝胆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2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3 陆志成,周道银;小儿胸水查见恶性淋巴瘤细胞二例[J];江西医学检验;2004年02期

4 林竞韧;肖扬;;以三系减少表现为主的淋巴瘤1例[J];广东医学;2006年08期

5 李亚琴;张俊;司晓枫;庞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淋巴瘤的相关性研究[J];甘肃医药;2008年04期

6 郭智;谭晓华;陈丰;石宇杰;张明;张育葵;胡碧川;纪妍;瞿嵘;;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10期

7 Kawamoto K;Nakamura S;Iwashita A;刘勇;;原发性胃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8 孙静;姚烨;陈琳军;邓晓辉;郝思国;;淋巴瘤细胞胞外体生物学特性及其抗淋巴瘤效应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14期

9 夏乐敏;陈秋生;张莉;;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J];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12期

10 唐华阳;;双克隆B-细胞淋巴瘤[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萍;;疑难危重淋巴瘤诊治的思考[A];2009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沈志祥;周励;;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进展[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朱平;;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学方法评价[A];第七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周晓曦;;跨膜型TNF-α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抗体的靶向治疗[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5 王华庆;钱正子;张会来;;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治新策略[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陈兵;欧阳建;邵晓雁;周敏;;肝脾T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浸润1例[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颜次慧;杨铭;李双静;熊冬生;;抗CD20 ScFv-TRAIL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其对BJAB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唐建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黑热病形态学特点观察[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周郁鸿;;惰性淋巴瘤的治疗进展[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巧花;侯淑玲;;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A];第一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国家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继续教育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安阳地区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李新刚;从罗京去世谈淋巴瘤的防治[N];安阳日报;2009年

2 王彦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生;以科学态度面对淋巴瘤[N];文汇报;2013年

3 杨霞 宁习源;我国利用分子靶向技术治疗难治性淋巴瘤获突破[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钱岩;35年来首个治疗两种类型淋巴瘤的药物问世[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顾蓓红;淋巴瘤遇到劲敌[N];光明日报;2000年

6 ;淋巴瘤该不该放、化疗?[N];健康时报;2006年

7 时仲省;高思敏;运用PCR技术“搜索”恶性淋巴瘤细胞[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杨淑娟;美研究出对肿瘤细胞具高亲和性肽[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刘向;德国先灵公司研制出治疗B细胞淋巴瘤新药[N];经济参考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飞;抗CD20纳米抗体梳的构建及其抗淋巴瘤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宋国齐;microRNA-22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张杨;EB病毒诱发淋巴瘤基因表达谱及miRNA表达谱的分析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4 王孜;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转录因子GATA3的预后分析和体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王昊天;雷利度胺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对淋巴瘤生长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唐友红;高效靶向调控突变型Bik基因促淋巴瘤细胞凋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冯晓莉;中国人群外周T和NK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代兴斌;天花粉蛋白抗小鼠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俞泽阳;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对人淋巴瘤疗效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姜志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与淋巴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殷少宁;MicroRNA-21与NK/T细胞淋巴瘤生长调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太昊;HBV感染与淋巴瘤p53、Bcl-2表达、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鲍丽丽;5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青海大学;2016年

5 侯诚;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及其比值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6 刘书颖;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特异血清蛋白标志物的分离及临床价值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刘茜;CD20嵌合抗原受体修饰自体T细胞对B细胞淋巴瘤的杀伤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董世亮;靶向抑制EBV-LMP1对NK/T细胞淋巴瘤放射增敏及抑制侵袭力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9 吴莹莹;microRNA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大理大学;2016年

10 康娟娟;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miRNA生物标志物的挖掘与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9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479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