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磁分离技术的肿瘤细胞捕获研究
本文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磁分离 肿瘤细胞 捕获 释放 出处:《武汉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以传统微加工工艺为基础,通过结构设计与功能集成,将生物、化学、医学领域的一系列基本操作,如样品的制备、进样、反应、分离与检测等,微型化到一块只有硬币大小的由聚合物或玻璃材料制备而成的芯片上。与传统的操作技术相比,微流控芯片具有试剂消耗少,反应速度快、总体通量高、制备成本低、流动性可控等优势,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正是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上述优点,将传统的磁分离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以软光刻工艺为基础,以微流控磁分离芯片为操作平台,以肿瘤细胞的捕获与释放为研究切入点,以磁珠的制备与表面改性,鱼骨结构微通道与微镍柱阵列的集成为核心技术,开展了针对血液样本中肿瘤细胞的捕获研究。与已存在的技术相比,我们的微流控磁分离芯片不仅可以做到肿瘤细胞的高效捕获,还能实现捕获的肿瘤细胞从芯片上的可控释放,以及细胞-磁珠间的进一步分离,为循环肿瘤细胞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与可能。在此,将本论文主要内容进行简要说明:首先,概括性得阐述微流控芯片的起源与发展。接着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所涉及到的流体理论知识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然后重点介绍了微流控芯片中的几种代表性技术,即微液滴技术,微混合技术以及微分离技术,其中重点在微分离技术中以细胞分离为例具体讨论。在本章的最后,以微流控芯片在肿瘤细胞捕获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对本论文的选题背景、课题设计与研究目标进行概括性的说明。然后,我们选取了水热法作为磁珠的制备方法,并对制备好的磁珠颗粒的粒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磁化强度进行了表征。接着,利用溶液混合的方法将磁珠的表面包被了多层氧化石墨烯,并利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功能基团进行了生物抗体的偶联。在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面,首先介绍了常用的芯片制备材料与软光刻工艺。然后以磁性双色球芯片和磁分离芯片为两个具体案例,详细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制备过程以及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芯片的功能验证。磁性双色球芯片利用两块传统的单沟道芯片进行键合,形成了复合微通道结构。利用这种复合的微通道结构,我们制备出了碟形的磁性双色球。磁分离芯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聚合物微通道芯片与电镀有微镍柱阵列的玻璃基底,以不同的微通道结构与玻璃基底键合,我们制备了两种类型的磁分离芯片:平沟道磁分离芯片和鱼骨结构磁分离芯片。进一步,利用平沟道磁分离芯片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捕获研究。首先将功能化的磁珠固定在芯片中的微镍柱上,形成一个由微镍柱阵列构成的捕获区。当流经的流体中的目标靶细胞与微镍柱接触作用,就会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而被捕获到柱子上。接下来,我们用细胞悬浮液对芯片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再通过人造的模拟血液样本,对平沟道磁分离芯片的捕获效率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我们的平沟道磁分离芯片对模拟血液样本中的肿瘤细胞取得了-40%的捕获效率。与此前报道过的方法不同的是,我们的平沟道磁分离芯片不仅能够捕获肿瘤细胞;还能通过磁操控的手段,便捷地实现捕获细胞从芯片上的可控释放,释放效率超过90%,并且释放下来的细胞存活率为78%,方便了后续对细胞进行的下游分析。在前一个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鱼骨结构磁分离芯片对肝癌细胞的高纯度捕获与释放研究。通过引入具有鱼骨结构的微通道,以及与抗体具有相同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核酸适配子;实现了对血液中肝癌细胞的高纯度捕获与释放,以及磁珠与细胞的进一步分离。具有鱼骨结构的聚合物微通道增强了目标靶细胞与微镍柱之间的接触,从而提升了捕获效率与芯片的整体通量;而核酸适配子则可以被核酸酶降解,从而实现磁珠与细胞的分离,后续的细胞再培养实验和核酸扩增实验突出了细胞-磁珠分离的优势。实验结果显示,这种鱼骨结构磁分离芯片取得了-68%的回收效率与~61%的回收纯度。最后,博士阶段的工作总结与展望。总结博士期间的工作,从磁珠的合成与功能化,芯片的制备与仿真,肿瘤细胞的捕获与释放进行三方面阐述。然后,主要针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单细胞捕获与分析进行未来工作的展望。
[Abstract]:The micro - fluidic chip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micro - fluidic chip technology , and the micro - fluidic chip has the advantages of less reagent consumption , high reaction speed , high total flux , low preparation cost , controllable flow and the like .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agnetic separation chip with a fish bone structure ,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ising two parts : a polymer micro - channel chip and a glass substrate plated with a micro - nickel column array ;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瑞;徐建栋;邓玉林;;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及其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年04期
2 郝荣章;张霞;孙中杰;张春宇;王立贵;袁正泉;霍东辉;宋宏彬;;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微流控技术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2期
3 郑允焕;吴建璋;邵建波;金庆辉;赵建龙;;用于药物筛选的微流控细胞阵列芯片[J];生物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4 黄辉;郑小林;潘静;赵志强;蒲晓允;;基于超顺磁珠的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年05期
5 李阳;朱灵;朱灿灿;赵树弥;张龙;邓国庆;刘勇;王安;;基于微流控荧光定量PCR的MRSA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年02期
6 董军磊;欧元;李彩霞;徐建栋;叶健;;微流控PCR芯片研究进展及其在法医DNA检验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2012年03期
7 谢少荣;;单细胞微流控技术研究——医疗检测的革新[J];世界科学;2013年11期
8 文建辉;羊小海;王柯敏;左新兵;张何;;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用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谱检测[J];科学通报;2007年06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群;;多相微流控分析和微型化仪器研制及应用[A];第七次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第四届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张翼;潘文颖;蒋兴宇;;基于微流控的蛋白质分析检测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徐涛;岳婉晴;李卓荣;姚新生;蔡国平;杨梦苏;;使用微流控单细胞阵列平行分析钙离子释放刺激的钙离子通道的激活和抑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方肇伦;;浅谈微流控分析系统应用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A];第三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孙海龙;宗怡;徐敏敏;姚建林;顾仁敖;;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微流控磁免疫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6 李泳江;文加斌;覃开蓉;;用于细胞动态生化信号切换刺激的微流控剪切装置[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7 廖庆丰;王雅姝;杨军;邓林红;;芯片上微流控培养室中培养活细胞方法的探索[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张艳玲;马娇艳;南溪;党福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振玲;李勇;蒋兴宇;;利用微流控技术建立癌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体系[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徐华国;梁好均;;流动聚焦型微流控体系中的液滴的图案化排列模式和转变[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吴苡婷;快速检测细菌毒素 服务公共卫生安全[N];上海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西然;基于微流控的环境微生物基因检测芯片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鲁芳;虹吸流动低成本微流控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万静;MHD微流控驱动技术与微流控光器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王聂君;液滴微流控及吸附功能材料用于水相液体样品处理[D];清华大学;2015年
5 陶冶;基于液滴微流控的病毒颗粒检测与分选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赵德;基于微纳结构分离材料的微流控器件的构建及其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6年
7 陈峰;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8 程瑶;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生物载体的制备及应用[D];东南大学;2016年
9 赵磊;基于微流控的多重单细胞阵列构建及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喻小磊;基于微流控磁分离技术的肿瘤细胞捕获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舟;微流控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09年
2 任伊娜;基于微流控的乳腺癌细胞三维培养芯片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张旭;基于微流控液滴的单细胞培养及筛选平台[D];西南大学;2015年
4 范金龙;基于纸微流控分析装置的功能核酸生化分析新方法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
5 高贞;基于EWOD的数字微流控器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贝贝;微流控空气取水装置的热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杨怡;DVB空心泡沫微球的微流控成型与光聚合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宋宁宁;基于动电微流控技术的微粒操控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9 甘露;基于微流控的即时检测芯片的设计与制造[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仁江;微流控神经干细胞芯片的设计、制备、检测及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05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0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