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癌前病变的发生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 肝癌 癌前病变 微小RNA I型干扰素 H3K27Ac CYP3A5 肝细胞癌 蛋白激酶B m TORC2 活性氧族 出处:《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肝脏癌前病变的发生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1978年首次明确定义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为“一种更容易发生恶性肿瘤的组织学改变”。癌前病变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但并非所有的癌前病变均会进展为恶性肿瘤。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High Grade Dysplastic Nodules,HGDN)是肝癌的癌前病变,HGDN是指“肝组织有异型增生但又未达到恶性肿瘤标准,具有高度恶性潜能的,直径1mm以上的不典型增生结节”。HGDN是一种真正处于良恶性临界状态的肝组织,其进展为肝癌的风险显著高于其它非恶性结节,如增生性大结节(Large Regenerative Nodules,LRN)、低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Low Grade Dysplastic Nodules,LGDN)等。据统计,HGDN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是LGDN的四倍,其五年内进展为肝癌的风险高达60-80%。由此可知,HGDN是调控肝脏恶性肿瘤发生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能有效控制甚至逆转HGDN,那么就能大大降低肝癌的发病率。但是,目前与肝脏癌前病变相关的研究少之又少,其具体发生机制仍然鲜为人知。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HGDN的形成,以及HGDN进展为肝癌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控制甚至逆转HGDN的分子靶标,以期最终能够降低肝癌的发病率。研究方法:1.精准获取临床HGDN组织样本:运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精准割取同一患者肝脏石蜡样本中的正常组织、HGDN组织和肝癌组织。2.HGDN组织中micro RNA表达谱鉴定:抽提LCM所获取肝组织中的micro RNA,利用micro RNA低密度表达谱芯片检测正常组织、HGDN组织和肝癌组织中的micro RNA表达特点;运用micro RNA动态网络标志物分析技术(Dynamic Network Biomarker Analysis,DNB)筛选出HGDN中异常表达的micro RNA。3.研究目标micro RNA在正常肝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soft-agar克隆形成实验、皮下荷瘤实验、retrorsine小鼠肝细胞原位移植实验、分选DEN诱癌小鼠原代HGDN细胞荷瘤实验、尾静脉注射antagomir实验以及相关标志物检测等,深入研究目标micro RNA在肝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相关功能。4.构建相关基因敲除小鼠并建立诱癌模型:我们构建了mi R-484组成型敲除小鼠(mi R-484-/-),并购买了Ⅰ型干扰素受体组成型敲除小鼠(Ifnar1-/-);通过对上述小鼠进行DEN诱癌,进一步研究mi R-484和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在肝脏癌前病变形成和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功能及意义。5.机制探索:运用荧光定量PCR实验、报告基因实验、ELISA实验、Ch IP实验、相关抑制剂实验、基因敲除细胞实验以及敲除小鼠体内试验等,深入研究mi R-484调控肝细胞恶性转化和HGDN形成的具体分子机制。6.临床印证:通过一系列的免疫组化实验、ELISA实验以及原位杂交实验,印证本研究中相关基因在临床样本和小鼠DEN诱癌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明确了肝脏癌前病变中micro RNA的表达特征,发现mi R-449b,mi R-545,mi R-484,mi R-320,mi R-625#,mi R-661和mi R-29a#等在HGDN中异常高表达。2.发现mi R-484能诱导正常肝细胞恶性转化并增强其成瘤能力。3.DEN诱癌时下调mi R-484能通过抑制癌前病变的形成影响肝癌的发生。4.mi R-484-/-小鼠DEN诱癌发现癌前病变的形成和肝癌的发生均显著减少。5.持续低剂量的Ⅰ型干扰素(IFN-I)依赖于mi R-484启动子区的H3K27高乙酰化(H3K27Ac)作用,选择性诱导mi R-484表达;而异常高表达的mi R-484能进一步诱导IFN-I生成,形成一个正反馈环路,最终促进肝细胞恶性转化。6.Ifnar1-/-小鼠DEN诱癌后,20周时,敲除组肝中mi R-484并未高表达,且其形成癌前病变明显少于野生小鼠;40周时,其肝癌的大小和数量也显著降低。7.在临床肝脏组织和血液样本中,mi R-484与IFN-I表达量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了肝脏的癌前病变HGDN中micro RNA的表达特征,发现了其中异常高表达的micro RNA。我们在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证实:肝脏的慢性炎症或DNA损伤等诱导产生的低剂量I型干扰素,依赖于mi R-484启动子区H3K27Ac的作用,选择性诱导mi R-484生成;而异常高表达的mi R-484又能诱导IFN-I的生成,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环路,最终诱导正常肝细胞恶性转化,促进肝脏癌前病变的形成和肿瘤的发生。本研究首次发现低剂量的IFN-I具有促进HGDN形成和肝癌发生的作用,相关结果为控制甚至逆转肝脏的癌前病变HGDN提供了一些潜在的治疗靶标。第二部分CYP3A5在肝细胞癌中通过调控m TORC2/Akt信号通路发挥肿瘤抑制功能研究背景和目的:细胞色素P450家族通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CYP3A亚家族的作用尤为显著。CYP3A亚家族含量最多、底物谱很大,是代谢反应中最主要的限速酶之一。CYP3A亚家族包括4个主要成员,即CYP3A4、CYP3A5、CYP3A7和CYP3A43。由于CYP3A7主要存在于胎肝,而CYP3A43最近才被发现,故这两个成员的具体功能尚不明确;现今关于CYP3A亚家族研究最多的是它的两个主要成员:CYP3A4和CYP3A5。其中,CYP3A4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已经有较为充分的研究,它能活化前致癌物,且能参与抗肿瘤药物的代谢;而CYP3A5是研究得最深入的CYP3A亚家族低丰度成员,但是相关研究仍主要集中于肿瘤发生和药物代谢这两个方面,且相关研究主要是一些流行病学统计结果,对CYP3A5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则缺乏深入研究。研究方法:1.利用网络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分析发现CYP3A5在癌和癌旁的表达水平差异。2.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CYP3A5原位表达差异,并根据组织芯片组化染色结果进行CYP3A5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3.利用临床肝癌标本和不同转移能力肝癌细胞系分析CYP3A5在不同转移能力肝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差异。4.肝癌细胞株过表达CYP3A5后进行迁移、侵袭、粘附等转移相关表型的体外、体内实验研究。5.利用免疫印迹、si RNA、免疫共沉淀、酶谱分析、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深入研究CYP3A5调控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CYP3A5的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著低于对应癌旁组织。2.CYP3A5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肝癌转移潜能呈负性相关,且与预后直接相关。3.体外实验和体内试验同时证明,过表达CYP3A5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粘附能力。4.CYP3A5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活性,调节TIMP1、TIMP2的表达和MMP2、MMP9的活性。5.CYP3A5通过单纯阻断m TORC2激酶活性而非影响m TORC2复合物结构,选择性下调AKT的磷酸化水平(Ser473)。6.CYP3A5通过诱导产生细胞内高水平的ROS抑制m TORC2的激酶活性,进而抑制AKT(Ser473)活化,最终影响肝癌的转移相关表型。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CYP3A5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明显下调。我们运用大样本的肝细胞癌组织芯片验证发现,这种表达差异与肝细胞癌的转移相关临床和病理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即CYP3A5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转移潜能呈负性相关。体外和体内实验进一步证明过表达CYP3A5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粘附能力,且这种转移相关表型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下调AKT信号通路活性,上调TIMP1、TIMP2表达水平和下调MMP2、MMP9的活性来实现的。通过深入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CYP3A5介导的AKT(Ser473)活化减弱是m TORC2/p-AKT(S473)途径依赖的。同时,我们首次报道了CYP3A5通过诱导细胞产生高水平的ROS,从而在不影响m TORC2复合物稳定性的情况下单纯抑制m TORC2的激酶活性,最终抑制了p-AKT所介导的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
[Abstract]:In the first part ,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pathogenesis of liver cancer in the first part :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 , in 1978 , clearly defined the precancerous lesion of liver cancer . The risk of malignant tumor of liver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non - malignant nodules , but not all precancerous lesions .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target micro RNA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as studied . In this study , it was found that the low dose of IFN - I could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pre - cancerous lesions and the occurrence of liver cancer . In vitro and in vivo experiments prove that CYP3A5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migration , invasion and adhesion of CYP3A5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益如;;什么叫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应如何处理?[J];广西赤脚医生;1976年09期
2 周磊;癌前病变治疗研究进展[J];湛江医学院学报;1990年Z1期
3 ;何谓癌前病变?[J];农民致富之友;1995年03期
4 柴可夫;胃粘膜癌前病变的中医药防治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贾建华,潘祖健;浅谈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J];黑龙江中医药;2001年01期
6 覃扬达,梁建平;喉的癌前病变[J];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04年02期
7 刘增巍,张星星;中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的荟萃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1期
8 林兴,黄云超;肺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05年02期
9 宋磊;张涛源;;喉的癌前病变[J];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08期
10 安魏;冯玉活;;冯玉活辨治胃癌前病变的经验[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丰平;徐大鹏;刘树红;李向利;文朝阳;;槲芪散防治大鼠肝癌前病变的病理形态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2 李慧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张万岱;姚永莉;梁卫江;;胃癌前病变的诊治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佩玲;;妇癌癌前病变的诊治进展[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唐旭东;王萍;李振华;李保双;;关于胃癌前病变疗效评价的几点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6 梁健;邓鑫;吴发胜;李龙华;;胃宁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7 姚树坤;;消化道癌前病变干预策略的思考[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8 张万岱;姚永莉;梁卫江;;胃癌前病变的诊治进展[A];2008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杜艳茹;;刘启泉教授从毒瘀论治胃癌前病变[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乐真;;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研究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任医师 徐榕;癌前病变不等于癌[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2 指导专家 河北省秦皇岛市肿瘤医院放疗科 赵成全 主任医师 记者 朱杨;警惕六类癌前病变[N];医药导报;2007年
3 主任医师 彭丹;别被癌前病变吓着[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4 吴志;癌前病变不可怕[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5 上海龙华医院肿瘤科 王菊勇 副研究员;走近癌前病变[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6 孟磊;癌前病变就是癌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张中桥;别拿“不死的癌症”吓唬人[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方萍邋冯立中;激光治疗阻断喉部癌前病变[N];健康报;2007年
9 秦皇岛市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赵成会;癌前病变会发展成癌吗?[N];河北科技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曹玉祥;千万要抓紧癌前病变防治(一)[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峰;乳腺癌前病变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评价及其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曾进浩;健脾化瘀解毒方调控Wnt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大鼠Lgr5+细胞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胡伟玲;胃癌前病变精准监测和癌变有效逆转诊疗系统数字化建设[D];浙江大学;2014年
4 杨应成;肝脏癌前病变的发生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张秀娟;中药通过线粒体途径治疗胃癌前病变大鼠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宫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的干预和机制的初步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7 王贤文;鼻咽癌前病变证素计量辩证规范及其相关蛋白质组学基础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王垂杰;阻癌胃泰治疗胃癌前病变脾虚血瘀证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张磊;RB荧光光谱法辅助诊断口腔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医科大学;2012年
10 梁栋;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证造模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旭;人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基因及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韩利霞;基于中药方剂配伍机理的中药有效成分在食管癌前病变进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左学勇;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前后病理差异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4 张亚宁;葛仙米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肝脏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孙科;异常糖链糖蛋白在常见消化道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6 黄伟煌;cGAS、STING、MHC基因的遗传变异与宫颈癌前病变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7 井立鹏;TLR4、CDK6基因miRNA靶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联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王聪;窄带成像内镜在喉癌和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治疗价值的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9 卢娜;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癌前病变的监测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10 刘娜;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异常与胃癌前病变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19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1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