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一种尺寸可控三维肿瘤阵列芯片及其抗肿瘤药物分析应用

发布时间:2018-02-22 01:13

  本文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三维肿瘤制备 抗肿瘤药物测试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全世界,癌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单层细胞培养进行体外高通量的抗肿瘤药物测试,用于评估药物功效。但是,单层培养对于一种药物是否最终产生临床效果预测能力差。普遍认为三维肿瘤能够增强预测能力,减少动物评估实验,降低鉴定新药的时间和费用。传统的三维肿瘤培养操作方法包括,非粘附表面培养法,回旋法,悬滴法。悬滴法的优点是有效的形成尺寸均一的三维肿瘤,同时与高通量的测试仪器兼容。回旋法是一种形成三维肿瘤的简单方法。但这些方法的缺点是耗时、费力及试剂消耗大。与传统的细胞操作方法不同,微流控芯片具有试剂消耗少,通量高的优势。芯片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具有良好透气性,适合活细胞操作;同时其具有优良的透光及生物相容性,在开展芯片内细胞操作分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目前建立的肿瘤芯片系统往往针对于特定尺寸的肿瘤操作,不具备三维肿瘤尺寸可控性,在系统性开展肿瘤生物学分析方面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本研究设计制备了一种可实现不同尺寸三维肿瘤制备、操作与在线分析的微流控芯片。通过开展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备条件优化、芯片内细胞捕获定位操作、不同尺寸人肝癌HepG2和人胶质瘤U251三维肿瘤制备及其抗肿瘤药物分析应用四个部分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软光刻技术,成功制备出本研究使用的双层微流控芯片,用于三维肿瘤操作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用于制备芯片上下层的PDMS胶与固化剂比例分别为10:1和20:1,固化时间分别为13和23min时,芯片键合效果最好,有效避免了漏液现象。2、通过对细胞接种密度、流速和灌注时间条件优化,实现了芯片内HepG2和U251细胞的精确捕获定位,为进一步开展三维肿瘤培养研究奠定基础。3、完成了芯片内不同尺寸HepG2和U251三维肿瘤的培养。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特定尺寸三维肿瘤均一性较好,肿瘤细胞活性高,适于开展后期的抗肿瘤药物分析应用。4、实现了基于三维肿瘤芯片的两种抗肿瘤药物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细胞活性降低。博来霉素和替拉扎明两种抗肿瘤药物处理人肝癌HepG2三维肿瘤,在相同的浓度条件下,替拉扎明的处理人肝癌细胞活性较低。该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微流控芯片能够实现不同尺寸的三维肿瘤制备及其抗肿瘤药物分析应用。
[Abstract]:Cancer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round the world. Monolayer cell culture is used to test high-throughput antitumor drugs in vitro to assess drug efficacy. Monolayer culture is a poor predictor of whether a drug will eventually produce clinical effects.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ree-dimensional tumors enhance predictive power and reduce animal evaluation experiments. Reducing the time and cost of identifying new drugs. Traditional three-dimensional tumor culture methods include non-adherent surface culture, cyclotron, and droplet. The advantage of the droplet method is the effective form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umors of uniform size. Also compatible with high-throughput testing instruments. Cyclotron is a simple way to form three-dimensional tumors. But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se methods are time-consuming, laborious, and reagent consuming. The microfluidic chip has the advantages of less reagent consumption and high flux. The chip material polydimethylsiloxane has good permeability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operation of living cell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excellent light transmiss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It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he analysis of intrachip cell operations. However, currently established tumor chip systems are often targeted at tumor operations of specific size, and do not have three-dimensional tumor size controllability.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umor biology. Based on this, we designed and prepared a kind of three-dimensional tumor preparation with different sizes. Operation and on-line analysis of microfluidic chips. By optimizing the design and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f microfluidic chips, the in-chip cell capture and localization operations are carried out. Three dimensional tumor preparation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G2) and human glioma (U251) with different siz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ti-tumor drugs were studied in four part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double layer microfluidic chip used in this study 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soft lithograp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ratio of PDMS glue to curing agent is 10: 1 and 20: 1, and the curing time is 13 and 23 minutes, respectively, the chip bonding effect is the best. By optimizing the cell inoculation density, flow rate and perfusion time, the accurate capture and localization of HepG2 and U251 cells in the chip can be achieved. 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tumor culture, the three-dimensional tumor culture of different sizes of HepG2 and U251 was comple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fic siz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umor was uniform and the tumor cell activity was hig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kinds of antitumor drugs based on 3D tumor microarray can be analyz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antitumor drugs,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later application of antineoplastic drug analysis. Two antitumor drugs, bleomycin and telazamine, were used to treat three-dimensional HepG2 tumors of human liver cancer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fluidic chip could be used to prepare three dimensional tumor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to analyze antitumor drug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仲义;2002年~2003年上半年上海地区抗肿瘤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年01期

2 ;2009年国际抗肿瘤药物重点研发产品[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郭向群;曹建民;曹晓宇;;抗肿瘤药物萃析及进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年08期

4 ;2012年全球在研的抗肿瘤药物[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2013年十大在研抗肿瘤药物[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6 敏江;;开发中重要的新抗肿瘤药物[J];国外医学情报;1993年16期

7 马培奇;;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情报研究;1994年01期

8 何蕾;抗肿瘤药物渗漏的原因及处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6期

9 蔡仲曦,林华;我国抗肿瘤药物调查与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1年03期

10 马一平;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永苏;;分子靶向与综合调节: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策略探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0年

2 李瑞珍;;护士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危害及防护[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沈雪琴;林能明;方罗;;抗肿瘤药物集中配制与职业防护分析[A];肿瘤化学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4 陈晓光;;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A];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胥彬;;抗肿瘤药物药理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林秀坤;;斑马鱼作为抗肿瘤药物模型的分子基础[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丁健;;靶向抗肿瘤药物——分子生物标志物[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8 何俏军;;自噬与抗肿瘤药物[A];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与肿瘤个性化药物治疗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林能明;;抗肿瘤药物最新研究进展[A];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与肿瘤个性化药物治疗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陈晓光;;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抗肿瘤药物市场将不断扩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2 ;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将不断扩大[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欧慧敏;抗肿瘤药物研发觅径[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戴小河 实习生 曾烨轩;抗肿瘤药物市场增长迅速[N];中国证券报;2014年

5 严朝贵;抗肿瘤药物市场潜力惊人[N];中药报;2001年

6 殷妤涵;勃林格殷格翰加大抗肿瘤药物研发力度[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马飞;抗肿瘤药物研发:细胞模型成重中之重[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朝选;市场潜力巨大 抗肿瘤药物研发待破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9 王朝选;机不可失 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待破局[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人 樊平;新秀单抗进入蜜月期[N];医药经济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东巍;线粒体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及其机理[D];武汉大学;2014年

2 郦剑勇;苯并噻唑抗肿瘤药物的合成、筛选及其作用机理[D];浙江大学;2010年

3 谢红娟;利用上海市药物监测系统进行抗肿瘤药物的区级流行病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周宇;靶向性抗肿瘤药物EGF-E4orf4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陈淑珍;HERG-相关的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及力达霉素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6 陈光;雷帕霉素类抗肿瘤药物疗效预测的候选生物标记物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7 张俊平;细胞毒抗肿瘤药物的共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钰馨;抗肿瘤药物靶蛋白:DUSP26和Tks4的结构与反应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陈婕;基因关系网络下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药物警戒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3 王大志;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卢长方;黑龙江省抗肿瘤药物专利信息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5 李效尧;双功能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谢嵩;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鸿梅;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莹;抗肿瘤药物CG007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建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郑波;微电子细胞传感器在抗肿瘤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夏兰;静脉药物调配中心集中调配人员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的评估[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23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23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f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