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IDO和Bin1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引流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8-03-06 16:47

  本文选题:食管鳞癌 切入点:肿瘤微环境 出处:《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 draining lymph node,TDLN)和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并在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检测TME和TDLN中IDO与桥接整合因子-1(bridging integrator-1,Bin1)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IDO和Bin1与ESC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66例ESCC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TDLN,将每例标本分为3份,按下述方法处理:(1)迅速置于液氮中,然后置于-80℃超低温冰箱中贮存以备提取RNA;(2)以4%甲醛溶液固定以备制作蜡块,用于免疫组化染色;(3)无菌条件下研磨为单细胞悬液以备流式细胞术检测;。2.流式细胞术分析TDLN内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CD3-CD19+B细胞和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3.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TDLN内IDO和Bin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TDLN中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IDO表达水平的关系,并在蛋白水平分析IDO与Bin1表达情况之间的关系。4.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TDLN内IDO和Bin1的表达水平,在基因水平分析IDO与Bin1表达情况之间的关系,并分析IDO和Bin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的一致性。5.分析ESCC肿瘤组织内IDO和Bin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66例TDLN中共23例为转移阳性,43例为转移阴性。与转移阴性淋巴结相比,转移阳性淋巴结内CD3+T细胞比例(45.57±10.17%vs.60.65±7.06%,P0.001)、CD3+CD4+T细胞比例(30.37±7.20%vs.34.54±6.44%,P=0.019)、CD3+CD8+T细胞比例(15.07±3.99%vs.21.18±4.29%,P0.001)和CD3-CD16+CD56+NK细胞比例(4.30±1.56%vs.5.78±1.14%,P0.001)降低,而CD3-CD19+B细胞比例(34.58±12.47%vs.21.63±5.87%,P0.001)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4.42±1.31%vs.3.17±0.92%,P0.001)升高。23例转移阳性淋巴结中20例(86.96%)高表达IDO,43例转移阴性淋巴结中25例(58.14%)高表达IDO。转移阳性淋巴结比转移阴性淋巴结能够表达更高水平的IDO(P=0.017)。2.66例TDLN中共45例(68.18%)高表达IDO。与低表达IDO的TDLN相比,高表达IDO的TDLN内CD3+T细胞比例(51.65±10.54%vs.63.43±6.71%,P0.001)、CD3+CD4+T细胞比例(31.34±6.60%vs.36.83±6.29%,P=0.002)CD3+CD8+T细胞比例(18.03±5.02%vs.21.25±4.63%,P=0.029)和CD3-CD16+CD56+NK细胞比例(4.74±1.31%vs.6.40±1.15%,P0.001)降低,而CD3-CD19+B细胞比例(29.33±10.84%vs.19.33±6.23%,P0.001)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4.08±0.99%vs.2.58±0.88%,P0.001)升高。3.66例ESCC组织中共38例肿瘤组织高表达IDO蛋白,无癌旁组织高表达IDO蛋白,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的IDO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低表达IDO的TME相比,高表达IDO的TME内CD3+T细胞比例(45.67±10.98%vs.57.69±11.40%,P0.001)、CD3+CD4+T细胞比例(41.54±6.71%vs.48.35±6.34%,P=0.002)CD3+CD8+T细胞比例(18.26±4.05%vs.20.17±4.57%,P=0.019)和CD3-CD16+CD56+NK细胞比例(4.97±1.25%vs.5.87±1.09%,P0.001)降低,而CD3-CD19+B细胞比例(24.43±7.13%vs.18.34±6.58%,P=0.027)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5.08±1.09%vs.2.78±0.84%,P0.001)升高。4.在TDLN内共37例低表达Bin1,在TME内共42例低表达Bin1。在TDLN和TME内IDO蛋白和Bin1蛋白的表达成负相关关系(P0.001)。5.在TME和TDLN中,高表达IDO蛋白的TDLN较低表达IDO蛋白的TDLN IDO m 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01),低表达Bin1蛋白的TDLN较高表达Bin1蛋白的TDLN Bin1 m 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该结果表明在ESCC患者TME和TDLN中IDO和Bin1表达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是一致的。6.ESCC患者肿瘤组织中IDO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P=0.018;P=0.004),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侵犯深度无关(P=0.902;P=0.793;P=0.159);肿瘤组织中Bin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0;P=0.045;P=0.01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914;P=0.797;P=0.103)。结论:1.转移阳性TDLN比转移阴性TDLN表达更高水平的IDO,肿瘤组织比癌旁组织表达更高水平的IDO。TDLN和TME内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与高水平表达的IDO密切相关,表明IDO有诱导TDLN内肿瘤免疫逃逸的作用。2.在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上,TME和TDLN中IDO与Bin1的表达水平之间均成负相关关系。IDO和Bin1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一致,推测不存在转录后调控机制。3.ESCC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的IDO和Bin1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浸润深度无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郜明;吴家明;陆茵;;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恶变[J];癌变.畸变.突变;2008年05期

2 黄建;王燕;傅智勇;郭照江;;应当重视肿瘤微环境中外因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1期

3 张慈安;魏品康;李勇进;;痰浊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3期

4 张先;高向东;;肿瘤微环境:多糖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汪雨潇;;关于肿瘤微环境的几个问题[J];硅谷;2010年10期

6 张勇;王德盛;孙伟;周亮;;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调节肿瘤微环境方面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4期

7 朱魁;;突破传统式思维 靶向肿瘤微环境——记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教授及课题组的创新之路[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年12期

8 黄波;;肿瘤微环境中免疫与炎症的调节[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年02期

9 本刊编辑部;;2012年冷泉港亚洲、国际癌症微环境学会联合承办学术大会:肿瘤微环境[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年04期

10 苏楠;林森森;袁胜涛;;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间的相互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捷;;肿瘤微环境和血管正常化与中医药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探讨[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刘建平;朱静;田杰;吕铁伟;鲁荣;邓兵;林建萍;智深深;;肿瘤微环境中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瘤化因子作用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杨静;;花生四烯酸代谢酶:抗肿瘤微环境形成的新靶标[A];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任军;;肿瘤微环境分子免疫调节与细胞毒药物疗效的基础与临床[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5 张春敏;白璐;崔向荣;燕莎;崔建邦;尹耐靖;朱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生瘤性转化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6 王均;;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药物载体系统[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7 王均;;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药物载体系统[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王丹玲;陈锦飞;;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进展和转移[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9 林红;沈敏鹤;阮善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浙江省抗癌协会中医肿瘤专委会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文集[C];2013年

10 许晓风;文宗曜;;血液肿瘤微环境下CD14~+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流变学特性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小龙;植入式氧气发生器可增强放化疗效果[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凌聪;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活化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夏思源;树突状细胞来源的白介素27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肿瘤杀伤和免疫抑制的双刃剑作用[D];南开大学;2014年

3 朱伟;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肿瘤进展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机制[D];江苏大学;2010年

4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5 赵鹏;肿瘤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邢辉;肿瘤微环境介导的化疗耐药机制及其多相位阻遏[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哈卿;没食子酸干扰肿瘤微环境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陈学博;RAGE在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高鑫;负性免疫分子TIM-3和细胞因子IL-33在T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机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都小姣;肿瘤微环境响应药物载体的设计和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婧文;早期宫颈癌患者循环和局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T细胞亚群的不同分布及其临床意义[D];复旦大学;2014年

2 贾云泷;IDO和Bin1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引流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亚兰;肿瘤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4 陈静;结肠癌、恶性脑胶质瘤、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崔向荣;肿瘤微环境中IL-6/STAT3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转变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刘建平;体外模拟肿瘤微环境中致大鼠MSCs瘤化相关因子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扬;Nlp对肿瘤微环境作用的初步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8 白璐;MSCs瘤化发生过程中STAT3过度激活规避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程薇;可调控的IL-2和IL-12基因联合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璐;用于肿瘤微环境酸化区域示踪的pH敏感近红外荧光探针[D];复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5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575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3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