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1 11:56

  本文选题:地西他滨 切入点:急性髓系白血病 出处:《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成人最常见的白血病之一,而老年患者占急性疏系白血病的50%以上,其诱导治疗缓解率低,治疗相关并发症多,预后极差。近年来,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应用于骨枿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及AML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同时有研究表明,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输注在AML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单臂、开放、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阿柔比星、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方案及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评价此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4月起根据入排标准筛选初治老年AML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入本研究。具体用药:地西他滨20mg/m2/日,静脉给药,d1-5;阿柔比星20mg/日,静脉给药d1、3、5;阿糖胞苷10mg/m2,皮下注射,q12h,d1-5;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300μg/日,皮下注射,d0至中性粒细胞恢复。于化疗完成后36小时给予单倍体相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9例老年初治AML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为64(57-77)岁。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为3.78(0.74-228.28)× 109/L,骨髓原始细胞中位数为60%(20.6%-95%)。依据NCCN指南2015.V1版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危险因素,高危组10例,中危组19例。ECOG评分1、2、3分的患者分别为5例、12例和12例。完成化疗的中位周期数为3(1-4)周期,1周期后16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9例获得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率为55.1%,2周期后部分缓解的9例患者中有5例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增加至72.4%。1年和2年的OS分别为72.2%和35%,1年和2年DFS分别为54.5%和24.5%。患者的年龄、ECOG评分、危险度、起病时白细胞和原始细胞数对CR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初诊时白细跑数20×109/L的患者OS显著长于白细胞20×109/L的患者(p=0.027),中危患者的OS显著长于高危患者(p=0.0039)。所有患者均能较好的耐受此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恢复中位时间为11和14天。仅1例(3.4%)患者因肺部感染早期死亡。结论: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及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初诊老年AML缓解率高,耐受性好;不同年龄、ECOG评分、骨髓细胞数、危险度及初诊时白细胞数对CR率没有影响;中危及初诊时白细胞低的患者生存期更长。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时的中位年龄为65岁。近年来,随着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缓解率及总生存均得到了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获得完全缓解,或即使完全缓解后仍会复发。对于老年及复发难治的AML患者,常常由于一般状态差,合并症多等情况而不能耐受标准化疗。地西他滨单药治疗复发难治AML疗效不令人满意,我单位采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了一组复发难治的AML。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应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AML及1周期标准化疗未缓解的AML患者,目的在于评价此化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应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AML 33例和1周期标准化疗未缓解的患者10例。治疗方案:地西他滨20mg/m2,静脉给药,d1-5;阿柔比星20mg/日,静脉给药d1-5;阿糖胞苦100mg,q12h,静脉给药,d1-5;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300ug/日,皮下注射,d0至中性粒细胞恢复。部分于化疗完成后36小时给予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输注。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分析了 43例复发难治的AML患者,男性29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为45(19-76)岁。其中髓外复发1例,移植后复发8例(1例自体移植,7例异基因移植)。有17例为难治性AML,15例为复发AML,既往治疗的中位疗程数为3(2-20),10例为1周期标准化疗(阿糖胞苷+葱环类药物)未缓解的患者。ECOG评分≥2分的有30例,占69.8%。治疗前中位白细胞为3.27中位白9/L(0.61-295.18者。输9/L),治疗前中位骨毮原始细胞为61.2%(8%-92%)。依据NCCN指南2015.V1版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危险度分组,低危患者9例,中危18例,高危13例,未评估的3例。经1周期化疗后21例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48.8%,经2周期化疗后3例PR的患者达到CR,2例NR的患者达到CR,使完全缓解率增加至60.5%。低危及中危组缓解率高于高危组,ECOG评分1-2组的缓解率高危3分组(p=0.030、0.022、0.047)。所有患者1年OS为64.9%,1年DFS为48.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CR、移植、ECOG评分及危险度分组均影响OS,多因素分析显示,进行移植及ECOG评分低可延长患者的OS(p=0.018、0.003)。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此方案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及血小板减少,8周早期死亡率为9.2%。结论: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AML缓解率高,安全性好。危险度高和ECOG评分低的患者缓解率高,移植和ECOG评分低可延长患者的OS。
[Abstract]:Objective : Acute myeloid leukemia ( AML ) w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leukemia in adults , and the elderly patient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50 %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 The clinical data of 43 patients with relapsed refractory AML were analyzed and the clinical features , curativ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 Results : In this study , 43 patients with relapsed refractory AML , 29 male , 14 female , median age 45 ( 19 - 76 ) years were analyzed . There were 17 cases of refractory AML , 15 cases with relapsed AML , 3 ( 2 - 20 ) patients with pre - treatment and 1 - cycle standard chemotherapy ( Ara - C + onion - cycle drugs ) . All patients achieved CR after 1 - cycle chemotherapy , with a complete response rate of 48.8 % . All patients received CR , transplant , ECOG score and risk group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R , graft , ECOG score and risk group had a high response rate of 9.2 % . Conclusion : Patients with low risk group and low ECOG score have high response rate , good safety , high risk of risk and low ECOG scor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地西他滨将在中国上市[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15期

2 李娟;严鲁萍;许亚梅;;地西他滨配合中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高冲;陈宝安;刘苒;徐昕;丁家华;王骏;程坚;赵刚;余正平;宋慧慧;鲍文;;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报告[J];现代医学;2010年02期

4 宋慧慧;陈宝安;刘苒;高冲;丁家华;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余正平;鲍文;;地西他滨3d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讨论附两例病例报道[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5 谭振清;罗自勉;周新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08期

6 李倩;郑智茵;;地西他滨治疗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并文献复习[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2期

7 朱小勤;邱仲川;陈s,

本文编号:1690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690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e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