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及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4-26 09:07

  本文选题:幽门螺杆菌 + 感染 ; 参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年24期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幽门螺杆菌在大肠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70例作为大肠癌组,大肠腺瘤患者70例作为大肠腺瘤组,结直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正常者70名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三组临床病理特点资料。结果大肠癌组和大肠腺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68.6%、71.4%,高于对照组的51.4%(P0.05);大肠癌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大肠腺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蒂部情况、肿瘤病理分型无关。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的发生有关,但与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无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occurrence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ectal tumor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olorectal tumor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70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70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adenoma and 70 patients with normal colonoscopy and histopathology were selected as colorectal cancer group, colorectal adenoma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infec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colorectal cancer group and colorectal adenoma group was 68.6% and 71.4, respectively,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51.4%), and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sex, age, tumor size, pathological grade, pathological type,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group.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olorectal adenoma group was not related to sex, age, tumor size, tumor number, tumor pedicle, pathological type of tumor. Conclusio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nd colorectal adenoma, but not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colorectal adenoma.
【作者单位】: 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基金资助项目(2014KYB226)
【分类号】:R573;R735.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小玲;;中老年体检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析及群体阳性预估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02期

2 丁建明,张秋丽;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0例疗效观察[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0年01期

3 史继波;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7期

4 薛玉兰;三联四味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139例疗效分析[J];中原医刊;2004年15期

5 张俊桥;;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07期

6 杜志刚;;幽门螺杆菌阳性18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年07期

7 黄涛;;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年09期

8 吕大夫;;体检时发现胃部幽门螺杆菌阳性是否应该治疗?[J];药物与人;2010年10期

9 张群肖;;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24期

10 王仲略;周刚;李之印;吴翔燕;;人β-防御素2在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三平;李彩丽;侯晓华;;8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根治18个月追踪[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2 孙秋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56例疗效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周毅;刘红华;;中西医结合与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对比[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李天望;汪琪;;胃复春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脾虚兼热型的临床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易屏;李国成;刘胜洪;;幽门螺杆菌阳性与阴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粘膜中热休克蛋白72的免疫电镜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涂庭义;;短程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7 施杰民;李伟平;;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分析[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胡伏莲;;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临床疾病[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9 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对象的若干问题[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10 李于俊;陈颜芳;林秋雄;王启仪;刘婉薇;符永恒;詹德娟;;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变化的意义[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吴东方 郝建宇;三联疗法灭幽门螺杆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武汉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刘南植;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一定要治疗[N];健康报;2008年

3 李益农;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研究新结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特约专家:武汉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消化科 教授 侯晓华 撰稿 熊汉华;认识幽门螺杆菌[N];家庭医生报;2005年

5 江春;左氧氟沙星也能根除幽门螺杆菌[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6 邵阳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 伍新华;口腔异味 小心幽门螺杆菌“作怪”[N];大众卫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Muhammad Tayyab Hamid Malik;肠上皮化生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DX2的表达之间的关系评估[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杨;幽门螺杆菌口腔唾液测试板的临床实用价值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孙取念;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同源性关系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3 陈鸿程;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就诊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D];遵义医学院;2016年

4 温涛;抗幽合剂联合西药治疗盘锦地区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张帅庆;幽门螺杆菌感染对NUCB2/nesfatin-1表达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6年

6 任秀艳;三种方案初始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7 秦凯凯;Toll样受体2、4、5在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及胃溃疡中的表达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8 孟王萍;幽门螺杆菌感染和5-羟色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7年

9 张强;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D];西安医学院;2017年

10 陆友祝;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季节、性别的关系[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5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805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9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