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递送药物和基因的智能抗癌控释体系
本文选题:联合递送 + 药物 ; 参考:《化学进展》2017年05期
【摘要】: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化疗是临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癌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单一疗法通常无法有效地抑制癌症的发展和转移。因此,包含多种抗癌机制的联合疗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治疗策略。凭借其增强抗癌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的能力,联合递送药物和基因的纳米载体已经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联合递送药物和基因的智能抗癌控释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分类介绍了这些联合递送载体的制备方法和作用机制,它们可在肿瘤微环境的刺激因素(如p H、谷胱甘肽和酶等)或者外源性刺激(如温度、超声等)作用下发生结构或构象的变化,从而实现了药物和基因的可控释放,产生协同治疗作用。此外,本文还对联合递送载体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Abstract]:Cancer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that threaten human health and life seriously. At present, chemotherapy is the main method of clinical cancer treatment. However, due to the complex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pathogenesis of cancer, monotherapy can not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and metastasis of cancer. Therefore, combination therapy including various anticancer mechanism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rapeutic strategy.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enhance the anticancer effect and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the combination delivery of drugs and genes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lligent anticancer and controlled-release vectors for drug and gene delivery is reviewed, 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mechanism of these carriers are introduced. They can undergo structural or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stimuli (such as pH, glutathione and enzymes) or exogenous stimuli (such as temperature, ultrasound, etc.), thus enabling controlled release of drugs and genes. Have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effect. In addition, the prospect of joint delivery carrier is also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672133)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BK20161496)资助~~
【分类号】:R7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军;安得克斯公司开发控释普药[J];药学进展;1995年02期
2 Gamlen MJ;贺芬;;控释小药丸的制备[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87年01期
3 张玉琥;刘国华;平其能;顾鹏颐;;控释消炎痛栓剂的研究[J];医药工业;1987年02期
4 林武;金昭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及其在控释给药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0年08期
5 曾德惠,曾志,向俭,马文秀,周永闸,陈先樵;氯霉素控释眼丸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8年11期
6 宋心琦;药物的可控释放[J];知识就是力量;1999年11期
7 ;从药物缓/控释技术的进展看长效钙通道阻滞剂的优选[J];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47期
8 潘俊芳;对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控释微粒的评价[J];药学进展;1995年04期
9 朱振峰,杨菁;药物纳米控释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8年06期
10 周建平,戴丽静;胃内滞留型控释胶囊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施卫省;戈振扬;王亚明;;桐油控释复合肥在无土基质中的生产性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分册[C];2005年
2 邹长明;秦道珠;徐明岗;申华平;王伯仁;;稻田可控释放肥料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合理施用技术[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周拥军;陈文煊;陈杭君;毛金林;郜海燕;;SO2控释保鲜剂在葡萄保鲜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龙;陈圆;刘天晴;;利巴韦林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控释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5 陈宇雷;丰培坚;钱程根;沈群东;;减肥药物的实时跟踪及可控释放[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6 郑建禄;孙恢礼;孙大儒;;分光光度测定控释海洋植物肥中的磷[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张望刚;丁宇;叶金翠;陈国神;;雌二醇控释贴片的研制[A];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建院55周年院庆论文专辑[C];2005年
8 张芳;王秀峰;张民;魏珉;;控释复合肥对甜椒苗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翁国娟;控释长效复合肥迎来黄金商机[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翁国娟;专家预测控释长效复合肥将迎来黄金时代[N];农资导报;2007年
3 记者 王军;国家级缓/控释材料中心成立[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记者 王军;缓控释材料工程中心成立[N];农资导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钟欣;“缓/控释磷酸二铵”工业化对接[N];农民日报;2012年
6 曹勇;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的优势[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杨继武;长效控释技术使降压更平稳[N];医药经济报;2003年
8 周向东;缓释药和控释药制作工艺不一样 治疗效果同样好[N];医药经济报;2001年
9 王闻;长效控释对脂包衣尿素开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10 紫箕;以控释技术换市场[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微微;Fe_3O_4@ZnM_xO_4@mSiO_2-APTES(ZnM_xO_4=ZnAl_2O_4,ZnWO_4)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微波控释给药的微量热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2 卢剑;担载唑来膦酸的“三明治”样纳米纤维控释系统的制备及其控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柴智;纳米营养载体中食品多糖与蛋白质复合壁材的协同稳定及控释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彭红霞;Fe_3O_4基磁—光—吸波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表面修饰与微波控释给药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亿姿;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姜黄素可控释放材料[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2 马云龙;钛表面PDA-PEG-PLGA-INH抗结核控释涂层的构建及生物学性能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6年
3 蒋燕;二氧化硅基杂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药物可控释放中的应用[D];华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1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83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