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髓源抑制细胞(MDSC)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1 20:18

  本文选题:肿瘤 + 肿瘤转移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肿瘤转移(metastasis)是恶性肿瘤细胞经循环系统从原发部位到达远端组织并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灶的过程。肿瘤转移不仅需要肿瘤细胞进一步癌变获得迁移运动的能力,还需要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无法及时将其清除。研究发现,多种白细胞存在促肿瘤(pro-tumorigenic)表型,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病理性演进及转移。其中,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就是指一类在病理状态下(如肿瘤)增殖和活化并具有免疫抑制能力的异质性细胞群。MDSC分为两个亚型,即粒细胞样MDSC(G-MDSC)和单核细胞样MDSC(M-MDSC)。根据已有报道,MDSC在肿瘤病理性演进的多个阶段(包括肿瘤转移)中发挥促进作用,但两种亚型的MDSC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尚不明确。为了探讨G-MDSC和M-MDSC分别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在小鼠肿瘤移植模型中,对外周血中M-MDSC和G-MDSC分别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外周血中MDSC的变化与肿瘤的病理性演进密切相关。而且,在肿瘤病理进程中,外周血中M-MDSC增殖先于G-MDSC。我们进一步利用细胞分选、细胞移植和活细胞标记追踪等方法在小鼠肿瘤转移模型中发现,外周血中的G-MDSC和M-MDSC都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远端转移。另外,我们分别探讨了循环系统中的G-MDSC促进肿瘤细胞存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M-MDSC促进远端组织预转移微环境形成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RT-qPCR分析、体外免疫和CD69膜定位分析等方法,证实了外周血中G-MDSC获得了TAN样活化表型,并能够通过抑制白细胞的活化来减弱肿瘤免疫作用。我们还通过抗体清除、细胞移植、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等方法证实肺部募集的M-MDSC促进肺组织中MMP-9的表达。最后,为了确定外周血中M-MDSC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临床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M-MDSC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发现早期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M-MDSC的比例上升。我们通过研究发现,M-MDSC能在远端组织募集并参与预转移微环境的形成;外周血中的TAN样活化细胞抑制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外周血中的M-MDSC比例能针对性的指示一些特定种类癌症的发病。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两种亚型的MDSC各自在肿瘤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及它们具体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环节和机制,对于深入了解MDSC参与肿瘤转移的作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umor Metastasis (Metastasis) is a process in which malignant tumor cells pass through the circulatory system from the primary site to the distal tissue and continue to grow to form metastases. Tumor metastasis requires not only the ability of tumor cells to migrate and move further, but also the abnormal immune system, which can not be cleared in tim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many leukocytes have pro-tumorigenic phenotypes, which can promote the pathological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of tumors through various mechanisms.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 is a class of heterogeneous cell groups which proliferate and activate in pathological state (such as tumor) and have immunosuppressive ability. MDSC is divided into two subtypes: granulocyte-like MDSC-G-MDSC) and monocyte-like MDSCM-MDSC-like.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MDSC plays a promoting role in many stages of tumor pathological progression (including tumor metastasis), but the role of two subtypes of MDSC in the process of tumor metastasis is unclear.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G-MDSC and M-MDSC in tumor metastasis, M-MDSC and G-MDSC in peripheral blood of mice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changes of MDSC in peripheral bloo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logical progression of tumor. Moreover,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tumor, M-MDSC prolifera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prior to that of G-MDSC. We further found that G-MDSC and M-MDSC in peripheral blood could promote the distant metastasis of tumor cells in mice by cell sorting,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living cell marker tracing. In addition, we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G-MDSC promoting tumor cell survival in circulatory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of M-MDSC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premetastatic microenvironment in distal tissue. By means of RT-qPCR analysis, in vitro immunoassay and CD69 membrane localization analysis, we confirmed that G-MDSC obtained TAN like activation phenotype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could attenuate tumor immunity by inhibiting the activation of leukocytes. We also confirmed that M-MDSC in lung recruitment promoted the expression of MMP-9 in lung tissues by antibody clearance, cell transplanta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blotting. Finally,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M-MDSC detec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we detected and analyzed M-MDSC in peripheral blood of clinical tumor patients by flow cytometry, and found early liver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The proportion of M-MDSC in peripheral blood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increased. We found that M-MDSC can be recruited in distal tissue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premetastatic microenvironment, TAN like activated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inhibit the killing of tumor cells. The proportion of M-MDSC in peripheral blood can be targeted to indicate the onset of certain types of cancer. Our study revealed the changes of the two subtypes of MDSC in the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tumor 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ir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tumor metastasi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MDSC in tumor metastasis.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军,周正炎;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2 ;2007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第一轮通知[J];中国肺癌杂志;2007年04期

3 过邦辅;恶性肿瘤与肿瘤转移 第3讲 肿瘤转移治疗的新概念[J];中国肿瘤;1999年03期

4 孙青,江培洲,沈新明,姚开泰;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年04期

5 杨威,李凡,李胜文;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0年03期

6 卢大用,曹静懿;肿瘤转移的实验病理学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3期

7 张润玲;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王涛,陆应麟,刘爽,谢庆军;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肿瘤转移调控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0年03期

9 魏文科,侯建军,向武良;肿瘤转移相关因素研究现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10 梁莉;肿瘤转移的机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文慧;陆茵;陈磊;孙志广;郑仕中;张伟伟;;血小板活化介导的肿瘤转移及中药治疗前景展望[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方伟岗;王锡山;;大会主席致辞[A];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暨2011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摘要集[C];2011年

3 赖小平;;41例肿瘤转移特点分析[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春海;;肿瘤转移生物学标志及其临床意义[A];全国肿瘤诊断与治疗药物分子靶点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5 李杰;孙桂芝;吴志奎;;中药在抗肿瘤转移防复发中分子机理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何玉龙;;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淋巴性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宋纯;;肿瘤转移早期模型的建立、转移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A];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暨2011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摘要集[C];2011年

8 陈龙邦;臧静;王靖华;胡守友;周晓军;;β-榄香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谢仰民;李恩民;;免疫缺陷动物在研究肿瘤转移方面的应用[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高艳光;曾宪录;;化学修饰肝素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A];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夏茂盛;捷科学家发现导致肿瘤转移新基因[N];光明日报;2013年

2 记者 刘冬梅;全国肿瘤转移大会在津开幕[N];天津日报;2009年

3 程祖亨;可怕的肿瘤转移[N];农村医药报(汉);2012年

4 记者 李天舒;新研究找到抑制肿瘤转移靶点[N];健康报;2011年

5 张田勘;揭开肿瘤转移的秘密[N];健康报;2003年

6 记者 周颖;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转移有增效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衣晓峰;肿瘤转移能力“与生就有”[N];中国医药报;2011年

8 马一鸣;肿瘤转移机制及其阻断——癌扩散的基础和临床[N];健康报;2005年

9 通讯员 杨叁平 李瑞;国际研究发现中药可切断肿瘤转移通路[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记者 任壮;中药可抑制肿瘤转移[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剑;Rab3D蛋白促进肿瘤转移和Hsp90α质膜转运信号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何欣榆;针对肿瘤转移过程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抗乳腺癌转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6年

3 王慧;抗糖尿病药物中激活Nrf2通路的抗氧化剂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4 张觉超;髓源抑制细胞(MDSC)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文生;NDRG1蛋白对结直肠癌肿瘤转移调控机制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贾荣杰;细胞表型转化促进肿瘤转移的新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7 段晓品;刺激响应性聚合物胶束在抗肿瘤转移及逆转肿瘤耐药中的应用[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8 宋安萍;联合抑制消减杂交及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肿瘤转移效应基因[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晓丽;温通降浊法抗肿瘤转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贾海泉;mag-1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肿瘤转移机理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王淙悦;肿瘤转移临床特点与用药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孙艳;髓清丸抗肿瘤转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张家恺;LPAAT蛋白家族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5 宁耀贵;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促进人类肿瘤转移[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于红阳;整合素和PAR1参与凝血酶促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及其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7 张巧姝;KAI1/CD82胞外结构域小环在抑制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8 佟玲;大黄木香有效成分预防肿瘤转移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9 焉雷;TLR4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10 于进波;HS影响肿瘤转移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5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1875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a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