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及大肠癌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及鉴定方法的建立
本文选题:乳腺癌 + 大肠癌 ; 参考:《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cytospin甩片机富集肿瘤细胞,后利用吉姆萨染色鉴定细胞形态,结合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对细胞表面标志物的鉴定进一步确认是否为肿瘤细胞。从而建立较为简便的CTC捕获及鉴定方法。方法:1.肿瘤细胞的富集:在外周血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肿瘤细胞的富集,将获得的细胞经cytospin甩片。2.肿瘤细胞的鉴定:利用吉姆萨染色确认肿瘤细胞形态,联合免疫荧光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利用细胞表面标志物CK及EpCAM对肿瘤细胞进行鉴定。3.对该方法的肿瘤细胞回收率进行实验,在lm丨健康人外周血中分别加入10,50,100个左右MCF-7或SW620肿瘤细胞,利用Giemsa染色方法对肿瘤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回收率。通过设立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实验组来建立实验方法。阳性对照组为lml健康人外周血加入相应数量的肿瘤细胞,阴性对照组为1ml健康人外周血,实验组为1ml乳腺癌或结直肠癌病人外周血。从而建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较为简便的CTC捕获及鉴定方法。结果:阳性对照中,10/10例在Giemsa染色中可见形态较大细胞,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肿瘤细胞中可见阳性细胞。在阴性对照组中,2/10例在Giemsa染色中可见形态较大细胞,1/10例样本在免疫荧光中可见抗CK及抗EpCAM阳性细胞,但细胞形态与白细胞无明显差异,0/10例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可见抗CK及抗EpCAM阳性。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实验组中,10/10例乳腺癌及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用Giemsa染色可见形态较大的细胞,10/10例用免疫荧光染色可见抗CK或抗EpCAM阳性细胞,1/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见抗CK阳性细胞,细胞形态较白细胞稍大。在肿瘤细胞的回收率实验中,平均回收率为88.8%。结论:本实验对加入肿瘤细胞的健康人外周血,健康人外周血及乳腺癌或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进行检测,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cytospin富集肿瘤细胞,并联合吉姆萨染色,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表明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对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探测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有较高的肿瘤细胞回收率,通过对肿瘤细胞鉴定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应用于循环肿瘤细胞临床检测的价值。
[Abstract]:Aim: to enrich the tumor cells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cytospin flapping machine, and then to identify the cell morphology by Gimsa staining, and to identify whether the tumor cells are tumor cells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us, a simple method for CTC capture and identification was established. Method 1: 1. The enrichment of tumor cells: the lymphocyte isolate was added to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tumor cells were enrich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The obtained cells were separated by cytospin. 2. Identification of tumor cells: the morphology of tumor cells was confirmed by Gimsa staining, and the tumor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CK and EpCAM, combined with immunofluorescence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recovery rate of tumor cells was measured by Giemsa staining method. The recovery rate of tumor cells was calculated by Giemsa staining method by adding about 10,50100 MCF-7 or SW620 tumor cells into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y individuals.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was established by setting up positive control group, negativ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added corresponding tumor cells to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lml healthy people,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was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1ml healthy peopl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patients with 1ml breast cancer or colorectal cancer. A simple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CTC capture and identification was established. Results: in 10 / 10 of the positive controls, large cells were found in Giemsa staining and positive cells in tumor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10 / 10 of the positive cells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 for anti-CK and anti-EpCAM in immunofluorescence in 10 / 10 of the samples with larger cells in Giemsa staining.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ell morphology and leukocyte in 10 cases of anti-CK and anti-EpCAM positive in immunohistochemistry. It has good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Giemsa staining was used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10 / 1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nd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10 / 10 of the patients, anti-CK or anti-EpCAM positive cells could be seen in 10 / 10 of the patients with anti-CK or anti-EpCAM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nti-CK positive cells could be seen in 10 / 10 of the patients with anti-CK or anti-EpCAM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he morphology of the cells wa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of white blood cells. The average recovery of tumor cells was 88. 8%. Conclusion: in this experiment,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y people with tumor cells,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y people and the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or colorectal cancer were detected. The tumor cells were enrich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cytospin, and combined with Gimsa staining. The detection of tumor cells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the method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had good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etection of tumor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a high recovery rate of tumor cells. The further study of tumor cell identification is valuable for clinical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9;R735.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装置[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09年04期
2 李帅;刘晓强;;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J];医学综述;2010年06期
3 曹璐;徐文;殷正丰;;循环肿瘤细胞分离与检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董印军;宋平平;张百江;张为迪;;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09年05期
5 周晴接;杨建民;;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11期
6 平伟;付向宁;;肺癌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1年06期
7 马琼;周勇;裘秀春;;循环肿瘤细胞自激注入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1年06期
8 周长春;范传波;宋现让;;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和应用[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年01期
9 宋英健;王正;杨林;;肺癌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2年10期
10 李慧;崔洪霞;程颖;;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倩;崔巍;戈烽;林平;;循环肿瘤细胞和肺癌TNM分期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宋彦龄;安源;张薇婷;朱志;俞春东;杨朝勇;;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检测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马丽;文仲光;;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4 张品南;许杨扬;杨小敏;;血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彭佳茜;白林灵;赵琼;杨延莲;王琛;;基于多肽的循环肿瘤细胞富集与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6 梅林航;;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应用[A];2013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黄士昂;胡艳洁;范灵灵;刘伟;李欣;郑金娥;贺艳丽;;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计数监测乳腺癌Ⅰ,Ⅱ,Ⅲ和Ⅳ期病人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及对其预后的评估[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8 任传利;韩崇旭;薛小平;朱小平;吕炜;周林;;胰腺癌外周血凋亡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和辅助治疗敏感性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陈晓霞;任胜祥;李雪飞;张玲;李玮;周菲;高广辉;李帅;周彩存;;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A];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杨卓;付静轩;王斐;崔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特性及其检测分析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生 殷咏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防癌症复发[N];健康报;2012年
2 刘海英;循环肿瘤细胞具有“自激注入”能力[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雪飞;从400多亿个血细胞中揪出1个循环肿瘤细胞[N];健康报;2012年
4 刘海英;“捕蝇纸”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装置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5 刘海英;上皮间质转化基因可用于检测循环肿瘤细胞[N];科技日报;2009年
6 张中桥;EGFR mRNA可用于乳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闻谊;美评出年度十大医疗技术创新[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主亭;肝癌动脉栓塞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及机制实验与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孙文洁;循环肿瘤细胞及功能影像在预测和评估直肠癌放化疗疗效方面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黄文涛;胆道肿瘤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基因组扩增[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沈庆林;适配子修饰的纳米基底特异性捕获和释放循环肿瘤细胞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朱融融;应用循环肿瘤细胞解析胰腺癌上皮—间质转化全程及其临床意义探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唐文博;微流控芯片分离胰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基础实验及其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7 王其美;益气化瘀解毒方对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干预作用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施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方法学建立及在中晚期肝细胞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动态检测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王忠;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EMT分型及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10 秦英刚;循环肿瘤细胞与中、西医治疗肺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志清;结直肠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诊疗价值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宋云飞;循环肿瘤细胞对晚期乳腺癌预后影响的初步探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阴丽媛;循环肿瘤细胞新型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临床样本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真德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期间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EpCAM表达水平监测的临床意义[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5年
5 朱玲;免疫磁珠法富集肺癌循环肿瘤细胞及临床意义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亮;乳腺癌不同表型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董超群;羧酸甜菜碱两性聚合物功能化尼龙导管及其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8 罗小辉;循环肿瘤细胞快速自动识别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刘敏;吖啶橙荧光染色法检测肾癌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李浩;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45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04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