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致瘤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本文选题:非整倍体 + 致瘤致瘤性 ; 参考:《中国癌症杂志》2017年02期
【摘要】:背景与目的:非整倍体与肿瘤形成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致瘤性的关系。方法:C3和C5细胞系是来自于同一淋巴瘤细胞系的两个亚克隆,采用CCK-8检测2个淋巴瘤细胞系C3和C5的增殖能力;应用常规染色体分析法检测这些细胞系的核型;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这些细胞系的体外致瘤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这些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通过小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这些细胞系的体内致瘤能力。结果:两个细胞系中C3增殖能力强于C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细胞系都是非整倍体核型,细胞系C3的众数范围是38~78,C5的众数范围是28~50,C3细胞系中亚二倍体、二倍体和超二倍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0.33%、8.47%和71.2%,C5细胞系中亚二倍体、二倍体和超二倍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1.11%、86.42%和2.47%。C3和C5细胞系的非整倍体细胞比例分别为95.73%和13.58%。C3细胞系可以在软琼脂中形成克隆,而C5细胞系未能形成克隆。在体外,C3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强于C5细胞系。体内致瘤实验结果表明,C3细胞系恶性程度较高,体内致瘤能力明显强于C5细胞系,C3细胞系在体内的转移灶较多,在肝脏和肾脏均有转移灶点,而C5细胞系只在肾脏出现转移灶点。结论: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致瘤性之间存在相关性,非整倍体对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肿瘤发生具有重要贡献。
[Abstract]:Background & AIM: aneuploidy is associated with tumor formation.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euploidy and tumorigenicity of tumor cells. Methods the cell lines of C _ 3 and C _ 5 were two subclones from the same lymphoma cell line. The proliferative ability of C _ 3 and C _ 5 cell lines were detected by CCK-8, and the karyotype of these cell lines were detected by routine chromosome analysis. The in vitro tumorigenicity of these cell lines was detected by soft Agar clone formation assay,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ability of these cell lines was detected by Transwell chamber, and the tumorigenic ability of these cell lines in vivo was detected by tumorigenic assay in mice. Results: the proliferative ability of C 3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C 5 in two cell line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of karyotyp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wo cell lines were aneuploidy, and the mode range of cell line C _ 3 was 3878C _ 5. The percentage of diploid and hyperdiploid were 20.338.47% and 71.2%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aneuploidy cells in C _ 3 and C _ 5 cell lines were 95.73% and 13.58%,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11.116.42% and 2.47%, respectively.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ability of C _ 3 cell line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C _ 5 cell line in vitro. The results of in vivo tumorigenesis test showed that the tumor inducing ability of C5 cell lin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5 cell line, and there were more metastatic foci in vivo, and there were metastasis sites in liver and kidney. However, C5 cell line only showed metastasis site in kidney. Conclusion: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aneuploidy and tumorigenicity of tumor cells. Aneuploid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 tumorigenesis.
【作者单位】: 上海市医药学校;
【分类号】:R7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全新;非整倍体的发生机理及检测方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4年04期
2 颜静,侯一平;非整倍体发生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4年03期
3 陈雯,冯玲,Schmutzler A,Mettler L;女性年龄与卵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相关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11期
4 史庆华;许波;杨庆岭;陈大蔚;侯贺礼;马铁梁;郑媛;;非整倍体和人类生殖健康[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5 苗明珠;孙丽洲;;荧光定量PCR用于胎儿非整倍体的产前快速诊断[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2010年04期
6 李金胜;为什么有些人铺制的染色体标本非整倍体细胞(2n■46)特别多?如何克服?[J];职业医学;1983年05期
7 王应雄;翁亚光;张湘蜀;吴春英;郑增淳;周明娟;顾美礼;;非整倍体患者染色体Cd结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2年03期
8 张延龄;非整倍体的意义(综合报道)[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5年06期
9 楼铁柱,王琼,高沛永;非遗传毒物诱发非整倍体的检测方法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7年03期
10 陈辉;杨立业;;细胞融合和非整倍体的产生[J];医学综述;2008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彩虹;Marchetti Francesco;李桂兰;Weldon Rosana H;Kurtovich Elaine;Young Suzanne;Schmid Thomas E;张罗平;Rappaport Stephen;Waidyanatha Suramya;Wyrobek Andrew J;Eskenazi Brenda;;低剂量苯暴露与接苯工人精子非整倍体相关[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史庆华;;非整倍体的非侵入性产前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专刊[C];2012年
3 邬玲仟;;基于深度测序技术的母血浆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秦利涛;刘治佑;时伟丽;张卉;吴东;肖海;廖世秀;;半导体测序技术无创产前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准确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梅瑾;王小华;方锴;韩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价值[A];2013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杨洁霞;杜丽;吴菁;麦明琴;钟燕芳;尹爱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中应用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7 史庆华;;非整倍体卵子的发生机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周大文;管翌华;许淼;颜景斌;盛敏;黄英;曾凡一;任兆瑞;廖世秀;王应太;;Array-MLPA在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遗传病检测中的应用[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涛;李涛;杨艳丽;黄飞飞;张晓梅;张朝阳;廖二娟;王应太;廖世秀;;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快速诊断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A];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孙斐;;卵子发生异常的遗传基础[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立宏;小麦(中国春)非整倍体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稳定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巩宁;牡蛎非整倍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3 史秋雯;染色体非整倍体精子荧光原位杂交及胚胎植入前筛查的基础与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吕磊;卵巢癌非整倍体细胞发生途径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高曼;STAG2基因突变与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史云芳;快速产前诊断13、X和Y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刚;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辅助生殖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09年
8 金海霞;显微穿刺纠正人类三原核合子后胚胎发育潜能及非整倍体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崔洪艳;妊娠11-13~(+6)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产前筛查与诊断策略[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易启毅;p53调控四倍体细胞命运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娜;建立一种对21/18/13/X/Y染色体数目异常进行联合诊断的多重定量PCR体系[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任毅;三倍体紫锥菊花药培养与非整倍体植株再生[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郭悦;胎儿额面角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和智君;几种化合物诱发非整倍体的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梁丽;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产前快速诊断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6 罗彩群;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在染色体非整倍体快速产前诊断的应用[D];广州医学院;2012年
7 丁银润;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哺乳动物细胞特异染色体不分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曾懿;结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的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应用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检测[D];厦门大学;2009年
9 梁力丰;Oligo microarray在PGS中的应用及小鼠卵母细胞非整倍体形成的作用机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10 鲁琳琳;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09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10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