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Fucoxanthin抑制肿瘤诱导的淋巴管新生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9 12:07
【摘要】:目的: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淋巴道转移多先于血道转移,是最为常见的转移方式。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高位,淋巴道转移是乳腺癌主要转移途径。淋巴管新生是淋巴道转移的重要过程,包括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管样结构的形成。在肿瘤转移中,肿瘤微环境的肿瘤细胞,间质细胞等协同作用,通过分泌促淋巴管生成因子诱导淋巴管生成。抑制肿瘤诱导的淋巴管新生,从而抑制肿瘤淋巴道转移成为新的靶点。岩藻黄素(fucoxanthin)主要来源于褐藻(如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等),属脂溶性类胡萝卜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分解脂肪等多种药理活性,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海洋植物药源物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为淋巴管新生的主要调节因子,它们的激活可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的增殖和迁移,促进淋巴管新生。PI3K/Akt/NF-кB信号通路主要促进细胞增殖,转移,激活通路上的靶蛋白,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从裙带菜中提取fucoxanthin,以人淋巴内皮细胞系HLEC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动物肿瘤模型,研究fucoxanthin对肿瘤诱导淋巴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MTT法检测fucoxanthin对HLEC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ucoxanthin对HLEC细胞周期的影响。2.Transwell法检测fucoxanthin对HLEC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且采用细胞骨架染色法检测fucoxanthin对HLEC细胞骨架结构的影响。3.采用体外实验检测fucoxanthin对HLEC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fucoxanthin对HLEC细胞中VEGF-C和VEGFR3 m RNA表达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VEGFR3及VEGF-C蛋白水平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fucoxanthin对p-VEGFR-3表达的影响(http://www.immunoway.com)。4.Western blot检测fucoxanthin对HLEC中NF-кB/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5.MTT法检测fucoxanthin对MDA-MB-231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6.Transwell法检测fucoxanthin对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7.Transwell、ELISA、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ucoxanthin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及MMP-2,MMP-9,TIMP-1表达水平的影响8.ELISA、RT-PCR方法检测fucoxanthin对MDA-MB-231细胞VEGF-C分泌及m RNA水平的影响9.条件培养体系下,MTT、Transwell、成管、ELISA等方法检测条件培养下,HLEC细胞活力,迁移及淋巴管状结构形成及p-VEGFR-3表达的变化。10.采用MDA-MB-231细胞株建立裸鼠肿瘤模型,以裸鼠肿瘤组织为对象,双标免疫荧光法检测fucoxanthin对淋巴管密度(LVD)的影响。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fucoxanthin抑制HLEC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fucoxanthin阻滞HLEC细胞S期,从而抑制HLEC的增殖能力。2.Transwell法检测结果显示fucoxanthin诱导HLEC细胞迁移能力降低。骨架蛋白荧光实验表明,fucoxanthin处理下,细胞形态稍皱缩,伪足不明显,极性减弱。结果说明,fucoxanthin可以影响细胞骨架结构,从而使细胞运动能力下降。3.成管实验结果显示,fucoxanthin对HLEC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关系。RT-PCR和WB实验结果表明fucoxanthin抑制VEGF-C和VEGFR3蛋白和m RNA表达。ELISA实验结果表明fucoxanthin显著抑制p-VEGFR-3的表达。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ucoxanthin处理组中p-PI3K,p-Akt和NF-κB蛋白表达下调。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fucoxanthin抑制MDA-MB-231细胞活力。6.Transwell法检测结果表明fucoxanthin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7.Transwell、ELISA、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fucoxanthin抑制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同时MMP-2,MMP-9下调,TIMP-1表达上调。8.ELISA、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fucoxanthin对MDA-MB-231细胞VEGF-C分泌量及m RNA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9.条件培养体系下,MTT、Transwell、成管、ELISA等方法检测结果显示HLEC细胞活力,迁移及淋巴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均在fucoxanthin处理下显著抑制,p-VEGFR-3表达显著降低。10.动物模型实验表明fucoxanthin能够抑制体内肿瘤淋巴管新生。结论:Fucoxanthin抑制HLEC的增殖、迁移及肿瘤诱导的淋巴管新生。Fucoxanthin通过调控VEGF-C的表达和分泌,钝化PI3K/Akt/NF-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诱导的淋巴管新生及淋巴道转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新蕊;感染可能会阻断肿瘤中血管生成[J];医学信息;2001年11期

2 杨毅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年03期

3 李俊;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疗法[J];实用医学杂志;2002年10期

4 陶旭辉,唐德才;肿瘤血管生成及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年05期

5 李利亚,唐劲天;肿瘤治疗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策略[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李莹,王志华;抗血管生成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4年03期

7 王诗华,曾仁杰,王豫蓉,谭永红,谢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04年04期

8 黎皓,叶正宝;白介素-18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05年01期

9 蒋凯,程渝,吴士明;肿瘤的血管生成及调控因子[J];重庆医学;2005年03期

10 庆琳琳,李建生;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宇彬;周婷婷;邹翔;;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供血模式研究进展[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瑞平;薛维伟;;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近况[A];肿瘤药物及肿瘤传统医学治疗研究[C];2005年

3 蔡彦;许世雄;Quan Long;;力学环境影响下的实体肿瘤血管生成数值模拟[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张敏鸣;;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5 张敏鸣;;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寿成超;董志伟;;抗血管生成与肿瘤治疗[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7 寿成超;;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小肽药物的研发[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苏亚辉;冯勤;宋述梅;安平;雷和田;姜北海;寿成超;;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小肽药物的研发[A];2008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一届肿瘤和第十二届免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陈平华;李岩;;桦树皮有效部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高昊;许世雄;赵改平;王庆伟;浏丹;Collins MW;;肿瘤血管生成的二维数值模拟和血液动力学[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 肖文华 整理 张献怀;抗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有助消腹水[N];健康报;2008年

2 吴厚容 车习耕 郑耕宇;肿瘤治疗进入基因医学新时代[N];健康报;2006年

3 记者 李颖;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安维汀被广泛应用[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谭嘉 张磊 通讯员 冯毅;擒获肿瘤血管生成元凶[N];健康报;2013年

5 张前 赵言群 解华;研究表明多种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有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张旭;“安维汀中外学者交流计划”正式启动[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肿瘤“饥饿”疗法高交会上备受关注[N];深圳商报;2004年

8 记者 顾泳;首个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国内上市[N];解放日报;2010年

9 张丽 徐文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热潮难挡[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新世纪肿瘤治疗出现三大新动向[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杰;靶向整合素αvβ3新型探针制备及卵巢癌显像和抗瘤血管药效监测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斌;CD39/CD73分子在胃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3 李丹;肿瘤血管生成和媒介传染病相关问题的建模与稳定性分析[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姜为为;ERK5在肿瘤发展、转移及放疗抗性中的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5 滕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影响子宫内膜癌发展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6 欧阳志钢;力达霉素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赵宗磊;超声微泡破坏抑制肿瘤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8 沈圆圆;冷热交替条件下的肿瘤微循环损伤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刘建国;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标的抗转移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10 焦解歌;猪Endoglin DNA疫苗诱导抗肿瘤血管生成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一心;CD40分子调控MDSC向胃癌微环境迁移的机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刘岩;中药成分小檗碱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高嵩;新型RGD PET/CT显像整合素αvβ3在疑似肺癌患者中的初步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4 王晓盈;基于多肽的两种肿瘤标志蛋白检测新方法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5 于娅;地榆活性成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唐健;新型金属蛋白酶ADAMTS-18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潘宜云;卵巢癌浸润NK细胞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8 李萍;蛴螬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特征与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9 刘亚蓉;Dll4靶向纳米药物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魏霞;miRNA对Cripto-1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59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259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3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