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结肠癌是消化道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率高,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手术和放化疗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显得尤为迫切。近几年,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关注,PDT以其并发症少、创伤小、可重复应用且与其它疗法相互干扰影响小等优点成为当前最有推广前景的生物疗法。研究认为PDT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存在细胞特异性,而p53的突变很可能是减慢PDT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PDT杀伤结肠癌细胞是否呈现p53wt依赖性?p53wt是如何协同PDT杀伤结肠癌细胞的呢?这些疑问都亟待解决。目的:研究野生型p53介导PDT杀伤结肠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为PDT在结肠癌的临床治疗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体外研究通过MTT实验比较p53wt和p53mut两组细胞经PDT处理后细胞活力变化;再用RKO和HT29、p53-/-HCT116和p53+/+HCT116细胞进一步验证PDT处理后细胞活力变化;动物实验选用RKO和HT29、p53-/-HCT116和p53+/+HCT116细胞分别进行裸鼠成瘤实验,待肿瘤体积长到一定大小用PDT处理,观察肿瘤体积变化并记录各组实验裸鼠的生存情况。2.在结肠癌组织样品、RKO和HT29、p53-/-HCT116和p53+/+HCT116中检测mi R-124的表达情况;并在四株细胞中验证mi R-124和PDT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设计合成mi R-124的完整启动子,并按生物信息学预测的p53wt的结合位点设计截短的启动子报告质粒,借助双荧光素酶实验在p53wt RKO和p53+/+HCT116细胞中筛选并验证具体的结合位点。3.在细胞和组织两个层面研究mi R-124和i ASPP的表达水平;通过慢病毒包装技术获得慢病毒LV-sh-i ASPP,然后在RKO和HT29、p53-/-HCT116和p53+/+HCT116细胞中验证LV-sh-i ASPP与PDT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设计合成i ASPP基因的3'-UTR完整启动子,并按生物信息学预测的mi R-124结合位点设计突变的3'-UTR报告质粒,借助双荧光素酶实验在293细胞中筛选并验证具体的结合位点。结果:1.3株p53mut结肠癌细胞活力明显高于3株p53wt细胞株;细胞实验PDT处理组p53mut HT29细胞株24小时和48小时的细胞活力均优于p53wtRKO细胞株,p53-/-HCT116细胞株24小时和48小时的细胞活力均优于p53+/+HCT116细胞株;动物实验PDT处理组,p53mutHT29细胞成瘤后肿瘤体积同期均大于p53wtRKO细胞成瘤后肿瘤体积,p53-/-HCT116细胞成瘤后肿瘤体积同期均大于p53+/+HCT116细胞成瘤后肿瘤体积。2.mi R-124在结肠癌p53mut组织中、p53突变的结肠癌细胞及p53表达缺失的结肠癌细胞中均低表达;mi R-124可以降低HT29和RKO、p53-/-HCT116和p53+/+HCT116细胞活力,p53突变或缺失结肠癌细胞较p53wt细胞对PDT和mi R-124联合处理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p53可以与mi R-124启动子区域的B、C两个位点作用,并促进mi R-124的表达。3.p53mut三株细胞中mi R-124表达水平均低于p53wt三株细胞,而i ASPP表达水平相反;18例组织样品中,p53表达水平越高则mi R-124表达水平越高,i ASPP表达水平越低;干扰i ASPP可以降低结肠癌细胞活力,p53突变或缺失结肠癌细胞较p53wt细胞对PDT和sh-i ASPP联合处理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mi R-124与i ASPP 3'-UTR的两个位点都有作用,可以下调i ASPP的表达。结论:1.PDT处理可以明显杀伤结肠癌细胞降低其细胞活力,而p53突变或缺失的结肠癌细胞株对PDT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2.p53wt可以与mi R-124启动子区域两个位点发生相互作用,并激活mi R-124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上调mi R-124的表达水平协同PDT降低结肠癌细胞活性。3.mi R-124可靶向调控下游靶基因i ASPP;干扰i ASPP的表达可协同PDT降低结肠癌细胞活力;p53wt-mi R-124-i ASPP通路可介导PDT杀伤结肠癌细胞。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平,琚立华,徐元鼎;结肠癌细胞核DNA含量测量及形态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3年05期
2 王春晖;欧阳钦;唐承薇;黄明慧;李献;;选择性及非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3 韩忠宝;李洪祥;杨翊研;;生长抑素联合阿霉素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实验研究[J];吉林医学;2006年09期
4 张朝阳;徐克森;杨广运;王金申;高颖;刘炎峰;帅晶;王家勇;李少燕;寿楠海;牛军;;反义整合素β6基因对结肠癌细胞作用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37期
5 沈丹;邓长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激动剂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J];临床内科杂志;2008年01期
6 田永刚;许军;刘昶;;人工气腹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年10期
7 高喜廉,傅志民,姜宗源;结肠癌细胞肠壁纵向浸润与临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8 郑平菊,黄威权,王瑞安,孙岚,高平;5-羟色胺及其受体在结肠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J];科学通报;1995年21期
9 林洁;黄琼;来茂德;;5-氮-2′-脱氧胞苷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年04期
10 王德力;齐东丽;;光镊拉曼光谱技术检测结肠癌细胞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峰;王杉;叶颖江;崔志荣;;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结肠癌细胞杀伤中的作用及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2 王贵玉;王锡山;;激光捕获微切割技术分离结肠癌细胞用于蛋白组学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沈丹;邓长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激动剂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4 郭俊明;赖依峰;肖丙秀;刘琼;;大豆异黄酮对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影响[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李本辉;杨贤子;张文杰;;人类结肠癌细胞缺陷型Stat6~(null)活化表型与癌细胞高凋亡率及低侵袭转移力相关[A];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青年学术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6 王国强;方m锞,
本文编号:2277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277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