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MYC激活在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及疾病预后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8-10-20 08:16
【摘要】:背景和目的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异质性较大的克隆性浆细胞肿瘤,通常进展缓慢。新诊断时合并髓外病变(EMD1)或治疗中出现髓外复发(EMD2)均提示肿瘤侵袭程度高,生存期缩短,预后差。近年来随着诊断方法敏感性不断提高,EMD发病率不断增加,但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EM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尤其缺乏有效的临床或实验室指标预测髓外复发。MYC基因异常激活认为与克隆性浆细胞恶性演变和MM肿瘤进展相关,而其在髓外病变和MM预后中的意义鲜有报道。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1)总结EMD在MM中发病率、临床特征及细胞遗传异常,分析其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初步探讨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2)研究MYC基因异常及蛋白表达水平与MM髓外病变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MM中的预后意义。(3)研究髓外浆细胞瘤及孤立性浆细胞瘤(SP)中细胞遗传学异常特征,探讨MM髓外病变可能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新诊断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61例MM患者病例资料,统计分析EM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异常及生存情况。并回顾性收集部分上述MM患者骨髓细胞悬液,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YC异常的发生率、与髓外病变相关性及预后意义。收集部分上述患者中诊断EMD患者的骨髓或髓外肿瘤组织病理标本,同时选取部分上述nonEMD患者的骨髓病理标本及同期经北京协和医院诊断SP的肿瘤组织病理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YC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髓外病变及疾病预后中的意义。采用组织荧光原位杂交分析髓外肿瘤组织中1q21扩增、8p21缺失、RB1缺失、D13S319缺失、P53缺失、IGH重排及MYC重排的发生率,并比较各种细胞遗传学异常在SP与EMD中的差异。结果1.261例MM中EMD共计54例,髓外病变在初诊时发生率为13.0%,髓外复发中发生率11.1%。EMD与nonEMD相比,IgD型M蛋白(18.5%vs6.3%, P=0.012). LDH升高者比例(27.5%vs7.3%,P0.001)、1q21扩增发生率(36.2%vs16.4%,P=0.003)、P53缺失发生率(17.0%vs5.8%,P=0.012)、RB1缺失发生率(42.6%vs25.4%,P=0.020)显著升高。LDH升高(P0.001,HR 43.00)、P53缺失(P=0.025,HR 3.4)、RBI缺失(P0.001,HR 11.84)与髓外复发相关,而与诱导治疗方案是否采用硼替佐米(HR0.77)沙利度胺(HR 0.44)无关。EMD预后较nonEMD总生存期明显缩短(中位生存期26个月vs 41个月,P=0.008),尤其EMD2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较nonEMD MM组其生存期显著缩短(P0.001)。亚组分析显示以硼替佐米为诱导治疗的EMD患者与nonEMD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中位生存期28个月vs39个月,P=0.237),以非硼替佐米为诱导治疗的EMD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而nonEMD中位生存期未达(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0.007)。2.共计53例初诊MM和17例复发MM行骨髓FISH检测MYC基因重排,MYC异常在初治和复发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2.6%和29.5%。53例初诊MM中,nonEMD患者MYC阳性率为9.1%(2/22),EMD患者阳性率为32.3%(10/31),两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7)。MYC异常与1q21扩增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同时也与IGH (P=0.028), TP53缺失(P=0.046),D13S319(P=0.027)缺失,LDH升高相关(P=0.037)。MYC重排阳性者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MYC重排阴性者中位生存期未达(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两者总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MYC重排阳性为MM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3.共计24例EMD及11例SP行髓外浆细胞瘤组织FISH检测,EMD中1q21扩增(70.5%vs0%, P=0.001)、MYC异常(55.0%vs9.1%, P=0.024)、RBI缺失(66.7%vs20.0%, P=0.023)、IGH异常(62.5%vs10.0%,P=0.014)阳性率均显著高于SP患者。4.共计54例初诊MM行MYC免疫组化检测,其中EMD组MYC组化中至强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nonEMD组(P=0.032)。两例MYC组化强阳性的SP患者均随访过程中均进展为MM,诊断至进展时间分别为1年和3年。MYC表达阳性比例30%者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MYC表达阳性比例≤30%中位生存期未达(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两者总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6)。结论MM患者中,LDH升高、P53缺失、MYC异常与髓外侵犯相关。MM患者出现EMD较nonEMD预后差,硼替佐米可部分克服EMD的不良预后。MYC重排具有预后意义,提示MM预后不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3.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仝营营;丁文评;张莲;金星镜;陈思宇;;溴结构域蛋白4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5年01期

2 徐汉福;段小利;王日远;宋春暖;赵萍;;家蚕c-Myc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促细胞增殖功能初探[J];蚕业科学;2015年02期

3 屈晓燕;卢瑞南;陆化;李建勇;陈丽娟;;多发性骨髓瘤伴髓外浸润临床分析(附21例报告)[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1期

4 吴垠;黄仲夏;;多发性骨髓瘤伴浆细胞瘤的诊治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4年02期

5 师柳;谢丛华;;溴化结构域蛋白抑制剂JQ1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3期

6 倪萍;吴丹丹;翟溯澜;李萍;邹美娟;李敏;程志祥;王雪融;;BRD4抑制剂JQ1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生长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8期

7 郑国沛;易思思;贾小婷;贺智敏;;C-myc上调TCRP1表达与舌癌细胞对顺铂耐受相关[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4年03期

8 程倩;袁富文;童坦君;;从分子水平看c-Myc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4年03期

9 郭梁洁;廖世英;张晓梅;;黄体酮与地塞米松对胎膜早破相关因子的比较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年05期

10 张凤娟;张红胜;刘洋;;肿瘤有氧糖酵解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笑梅;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株Warburg效应的影响和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牧启田;MSI2-NOTCH1通路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及丙戊酸钠对其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王培军;地锦草黄酮醇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4 于磊;转录因子CEBPB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靶基因的确认(合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年

5 佘笑梅;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株Warburg效应的影响和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冶亚平;EPB49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7 李业;重症肌无力差异LncRNAs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赵威;癌蛋白SRC-3通过调节膀胱癌细胞糖脂代谢促进肿瘤进程[D];南京大学;2014年

9 史俊文;c-Myc基因直接重编程成纤维细胞为软骨样细胞[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10 陈洁;免疫球蛋白糖基化修饰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特征性改变及其病理意义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耀美;姜黄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表达P53蛋白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2 谭立凤;Survivin、C-myc及P~(53)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13年

3 廉超;RNA干扰介导的E2F-1沉默对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多药耐药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凯;E3泛素连接酶FBW7在血管新生中的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阳;博来霉素水解酶蛋白降解的机制研究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药物筛选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曹阳;ACAP4磷酸化抑制剂LCD313对肝癌转移抑制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朱军;两种CCNY转录本在NSCL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3年

8 纪道坤;谷氨酰胺酶介导c-Myc或E2F1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年

9 韦若颍;BRD4在白血病细胞定向分化中的作用及关键机制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10 文禄;浆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82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282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f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