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以及Nm23-H1的表达意义
发布时间:2018-11-17 14:39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情况,分析预后相关因素;并检测Nm23-H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2-4至2016-11期间收治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375例,从中筛选出312例病历资料相对完整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的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体能状态、血清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IPI评分、有无骨髓侵犯、有无巨大肿块、结外累及病灶数目、免疫分型(GCB或non-GCB型)、原发部位、Ki-67表达水平。患者均接受CHOP样及CHOP±R方案联合化疗,总结患者近期疗效,评估预后相关因素。2从以上患者中选取50例(2012年至2015年间初治的、在我院病理科经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且有存档组织蜡块、无严重的合并症)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LBCL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病理组织中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参照Fromowitz半定量分级法评估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表达强度将其分为低表达(-~+)和高表达(++~+++)两组。分析在不同临床特征中Nm23-H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评估此蛋白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相关性。3应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性分析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312例患者中男性160例,女性152例;年龄60岁的112例,≤60岁200例,中位年龄56岁;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10例,Ⅲ-Ⅳ期202例;伴随有B症状者122例;PS评分≥2分者32例;LDH升高的91例;α-HBDH升高的98例;β2-MG升高者105例;ESR升高的127例;CRP偏高的120例;Hb偏低的57例;ALB偏低的83例;IPI评分:低危149例,低中危85例,中高危61例,高危17例;存在骨髓侵犯者136例;有巨大肿块的17例;结外累及病灶数≥2个的83例;免疫分型为GCB型140例,non-GCB型172例;原发病部位为结外者173例,结内的139例;Ki-67阳性表达为高表达(≥80%)的170例,低表达(80%)者142例;联合应用美罗华治疗的133例,未应用美罗华的179例。2 312例DLBCL患者中化疗有效(CR+CRu+PR)者共250例,无效(SD+PD)者62例,总客观有效率80.1%;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比(Ⅲ-Ⅳ)期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87.3%比76.2%,P0.05);IPI评分(0-2)分比(3-5)分者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84.6%比66.7%,P0.05);免疫分型GCB型比non-GCB型疗效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率85.0%比76.2%,P0.05);应用美罗华比未应用美罗华者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85.7%比76.0%,P0.05);3各临床特征中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Ann Arbor分期、B症状、血清LDH、α-羟丁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IPI评分、免疫分型、原发部位、Ki-67表达水平以及是否应用美罗华(均P0.05)。其中年龄、血清白蛋白、免疫分型和是否应用美罗华治疗是所研究312例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4免疫组化实验结果:50例DLBCL患者Nm23-H1表达阴性(-)者5例(10%),弱阳性(+)13例(26%),中阳性(++)21例(42%),强阳性(+++)11例(22%),总阳性率90%;低表达(-~+)18例(36%),高表达(++~+++)32例(64%)。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者中阴性(-)6例(60%),弱阳性4例(40%),均为低表达;5 Nm23-H1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B症状、PS、血清LDH、免疫亚型以及IPI等临床特征均无相关性,而与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相关;6 50例DLBCL患者中化疗有效(CR+CRu+PR)者共41例,无效者(SD+PD)9例,总客观有效率82%;Nm23-H1高表达比低表达患者的近期疗效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率75%比94%,P0.05);7 Nm23-H1低表达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为88.9%,而Nm23-H1高表达的患者,3年OS为53.1%,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间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8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预后相关因素包括Nm23-H1表达水平、IPI、Ki-67表达水平、B症状、血清LDH、α-羟丁酸脱氢酶、白蛋白、C-反应蛋白、Ann Arbor分期及骨髓侵犯。多因素分析显示Nm23-H1、白蛋白、骨髓侵犯和IPI是所研究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 312例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比(Ⅲ-Ⅳ)期疗效好;IPI评分(0-2)分比(3-5)分者疗效好;应用美罗华比未应用美罗华者疗效好。2年龄、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血清LDH、α-羟丁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IPI评分、免疫分型、原发部位、Ki-67表达水平以及是否应用美罗华与所研究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清白蛋白、免疫分型和是否应用美罗华治疗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3 50例DLBCL患者中Nm23-H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4 Nm23-H1的表达强度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Nm23-H1的表达与患者的远期生存相关,高表达者3年OS显著低于低表达组。5结合对50例患者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说明Nm23-H1是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3.1
本文编号:2338143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帆;钱申贤;赵亦菲;安娜;;MYC/Bcl-2共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年07期
2 宋腾;王华庆;张会来;钱正子;周世勇;邱立华;李兰芳;宋拯;;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附168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年21期
3 宫子木;杨威;;2015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年05期
4 傅志英;朱军;宋玉琴;刘卫平;季新强;詹思延;;52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3期
5 陈燕;崔自强;王华;范德生;肖立;卢晨;殷于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83例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年08期
6 青晓艳;姚文秀;徐义全;王影;覃胜;李伦;万俊峰;汤梅;;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17期
7 尚晋;陈志忠;魏天南;陈为民;;Ki-67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的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年04期
8 李迅;杨顺娥;赵兵;;Bcl-6与Ki-67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9 黄光辉;储兵;陈应智;曹晓珊;吴师珍;;免疫组织化学在急性白血病骨髓活检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22期
,本文编号:2338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33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