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卵巢癌中gC1qR的表达及其凋亡机制

发布时间:2019-01-27 17:47
【摘要】:目的探讨球状C1q受体(g C1qR)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48例卵巢癌组织和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为分析对象,采用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g C1qR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实验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凋亡情况;以分子荧光探针H2DCFDA、Fluo-3/AM、JC-1分别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Ca~(2+)浓度以及线粒体膜电位,评估卵巢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变化。结果卵巢癌组织中g C1qR mRNA及蛋白质表达分别为2.61±0.34、0.20±0.02,均明显低于其相应的癌旁正常卵巢组织7.32±1.25和0.67±0.06,差异有显著性(P0.001)。g C1qR基因过表达,可显著降低卵巢癌细胞增殖活性、迁移率;其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且呈现显著的细胞凋亡特征;同时,卵巢癌细胞线粒体中ROS含量、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减少。结论 g C1qR基因在卵巢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globular C1q receptor (g C1qR) in ovarian cancer and its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 Methods 48 cases of ovarian cancer tissue and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 SKOV3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PCR,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g C1qR mRNA and protein respectively. The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apoptosis of ovarian cancer cells were detected by MTT colorimetry, Transwel assay and flow cytometry. The concent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Ca~ _ (2)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 in ovarian cancer cells were measured with the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robe H2DCFDAA Fluo-3 / AMJC-1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ovarian cancer cells.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g C1qR mRNA and protein in ovarian carcinoma was 2.61 卤0.34 and 0.20 卤0.02, respectively,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ovarian tissues (7.32 卤1.25,0.67 卤0.06).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 001). G C1qR gene overexpressio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and mobility of ovarian cancer cell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ent of ROS in mitochondria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Ca~ (2) in the mitochondria of ovarian cancer cel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g C1qR ge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optosis of ovarian cancer cells, and it can induce apoptosis of ovarian cancer cells by inducing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病理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
【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51078)
【分类号】:R73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仲任,黄瑞滨,宋善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抑制卵巢癌细胞浸润转移的体外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年10期

2 刘爽;林静娴;刘琦;石群立;王建东;吴元赭;;维A酸干预前后卵巢癌细胞中维A酸受体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11期

3 ;发现休眠卵巢癌细胞存活机制[J];生命世界;2009年02期

4 ;美发现休眠卵巢癌细胞存活机制[J];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04期

5 向君彦;夏新蜀;王昕娜;徐静;王萍;江园;余和平;白定群;许川山;;低强度中频超声杀伤卵巢癌细胞的初步研究[J];激光杂志;2011年01期

6 陈韵仙;;下泌尿道切除作为卵巢癌细胞减少术的一部分[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3年03期

7 仲任,黄瑞滨,宋善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对卵巢癌细胞迁徙和浸润能力的影响[J];癌症;2003年10期

8 ;精液能够杀死卵巢癌细胞[J];发明与创新;2003年12期

9 高琨,李力,陈心秋,张玮;雌孕激素对卵巢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2004年04期

10 王威廉,陈心秋,恩帝安,马加萨,周德南,唐凯,黄薇;抗卵巢癌细胞膜抗体对卵巢癌细胞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及荷瘤小鼠的体内聚集性的实验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霞;孔北华;李鹏;曲迅;;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卵巢癌细胞的作用机制[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刘娟娟;林蓓;赵越;李飞飞;郝莹莹;张帆;朱连成;张淑兰;;岩藻糖基化抗原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王威廉;陈心秋;恩帝安.马加萨;周德南;唐凯;;抗卵巢癌抗体对卵巢癌细胞体外细胞毒及载瘤裸鼠体内聚集性实验研究[A];第七届广西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许沈华;牟瀚舟;顾琳慧;朱赤红;刘祥麟;;高转移卵巢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及其功能[A];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唐东平;陈心秋;唐凯;张洁清;贺海平;;11种化疗药物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有核细胞细胞毒性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李晓峰;王欣;马开东;刘宝林;;卵巢癌细胞的低温保存及致死特性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梁念慈;何太平;覃燕梅;吴科锋;;抗癌草药半边旗有效成分对卵巢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郝莹莹;林蓓;赵越;欧阳玲;张淑兰;;α1,2岩藻糖转移酶基因转染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长东;张为远;苑春莉;韩丽英;;卵巢癌细胞对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球华人妇产科学术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妇产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丽颖;李佩玲;;RNAi抑制Grp94表达治疗卵巢癌的实验研究[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任海军;卵巢癌为何常常复活?生死命悬一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孙玉龙;卵巢肿瘤的发病因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3 韩梅;波兰研发出治疗卵巢肿瘤新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4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主任医师 蔡云朗 整理 杜恩;未婚突发“福”警惕卵巢肿瘤[N];大众卫生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萍;丙泊酚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和紫杉醇诱导的卵巢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中转录因子Slug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2 魏星;CGI-58基因调控脂代谢介导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项喜艳;去乙酰化酶SIRT3调控卵巢癌细胞代谢增加BH3模拟物S1凋亡敏感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杨秋云;NEDD4L在卵巢上皮癌的表达及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王燕;糖皮质激素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6 龙启芳;肿瘤干细胞靶向杀伤病毒表达系统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性状影响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7 赵U,

本文编号:2416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416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1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