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不同危险度分级胃肠道间质瘤的能谱CT表现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度分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能谱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能谱CT图像,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密度、边缘与GIST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收集75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41例,年龄19~83岁(57±12岁),发生于胃者56例,小肠15例,大肠4例;病变最大径范围0.8~16cm(5.7±3.9cm),病变80%位于腔内生长者48例,80%位于腔外者27例,肿瘤起源于胃或小肠时,其发病部位与生长方式具有统计学相关性(?2=5.123,P=0.034),起源于胃者倾向于向腔内生长,起源于小肠者倾向于向腔外生长;男性GIST患者的危险度更高(V=0.284,P=0.044);年龄与GIST生长特点无关联性;发生于胃外者其危险度较胃内者高(V=0.254,P=0.041),危险度越高者越倾向于向腔外生长(V=0.381,P=0.004)、肿瘤较大(V=0.589,P0.001)、坏死多见(V=0.416,P0.001)、边缘不光整(V=0.459,P0.001);碘基图显示病变边界更清晰。结论GIST危险度越高者其形态学恶性征象越显著;GIST的能谱CT表现具有特征性,能谱CT是其检出与诊断的良好工具。第二部分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与组织学分化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GIST危险度分级与组织学分化方向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75例患者的肿瘤危险度分级与各免疫组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D117、CD34、Vimentin、Dog-1、S-100、SMA阳性率分别为97%、87%、99%、81%、5%、20%,缺乏分化特征者占大多数(73%);高复发危险度GIST者可表现为CD117、CD34部分阴性(V=0.319、0.290,P=0.020、0.039),Dog-1与Vimentin的表达与GIST复发危险度无关联性,GIST复发危险度与其分化方向无明确关联(?2=8.099,P=0.231);高危险度GIST,其Ki-67高,细胞增殖活跃(V=0.412,P0.001);GIST分化方向与能谱CT定量参数无相关性。结论GIST分化方向与其复发危险度及能谱CT定量参数无关联。高危险度GIST其CD117可为阴性。第三部分能谱CT定量参数对GIST危险度分级的评估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在GIST危险度分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GIST患者75例,其中高危险度25例、中危险度20例、低危险度24例、极低危险度6例,行平扫和三期增强能谱CT扫描,分别在单能量和碘(水)基物质分离图像上定量分析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碘(水)浓度,并分析其与不同危险度GIST的相关性。结果(1)70ke V单能量CT值: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不同危险度GIST的70ke V单能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62,P=0.044;F=56.102,P=0.001;?2=53.100,P=0.001);(2)碘浓度:动脉期各危险度GSIT的碘浓度值分别为24.89±0.58、18.17±0.53、22.00±0.50,各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F=4.642,P=0.013);门静脉期各危险度GSIT的碘浓度值分别为22.93±0.59、18.76±0.56、15.99±0.5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1.257,P=0.001),延迟期各危险度GSIT的碘浓度值分别为24.08±0.61、15.97±0.57、28.14±0.55,其统计学差异显著(?2=33.491,P=0.001);(3)能谱曲线斜率:不同危险度GIST于增强扫描各期的能谱曲线斜率存在统计学差异(F=4.757,P=0.011;F=32.415,P=0.001;?2=45.600,P=0.001);(4)相关性: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门静脉期,NIC值与GIST危险度呈正相关(r=0.487、0.941,P均小于0.001),延迟期NIC值与危险度呈负相关(r=-0.598,P0.001);能谱曲线斜率于增强扫描门静期和延迟期与危险度成负相关(r=-0.453、-0.452,P均小于0.001);单能量CT值于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与危险度成负相关(r=-0.502、-0.618,P均小于0.001)。结论能谱CT定量参数可用于GIST危险度分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5;R730.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嘉;胃肠道间质瘤20例病理分析[J];河北医药;2001年06期
2 张德昌,王志纯,艾书跃,李世红,李士建,刘玉龙;胃肠道间质瘤(附2例报告)[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年04期
3 许海莺,陈宏颖;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沈玉林,郭春君;胃肠道间质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J];四川肿瘤防治;2001年03期
5 黄志勇,章宜芬,王宁,张华勇;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01年04期
6 卢俊,吴亚光,苏忠学,穆庆岭,吴太璜;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J];山东医药;2002年19期
7 李学民,何政,马占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石书红 ,梁辉 ,俞学明;胃肠道间质瘤42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02年03期
9 熊小亮;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02年01期
10 于志强,朱立元,王有德;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吉人;万凯明;李甫强;刘小孙;杨伟历;;18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A];2009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威;叶再元;邵钦树;王跃东;许晓东;赵仲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良进;毕俊英;;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17例分析[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竺杨文;王跃东;李保军;;胃肠道间质瘤的腹腔镜外科治疗[A];2004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韩少良;周宏众;余作黔;程骏;陈哲京;姚建高;朱冠保;;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A];2005年浙江省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杨景林;;胃肠道间质瘤的新概念及研究进展[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分会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刘变英;王颖;李小会;杨嫦娥;王文英;;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微创治疗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凤玲;许国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郑志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A];2008年浙江省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伍小军;方m锞,
本文编号:2417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41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