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叶酸修饰的磺酸甜菜碱—壳聚糖纳米粒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8 15:49
【摘要】:目的:本课题以生物相容性材料壳聚糖(Chitosan,CS)为基本骨架,合成具有长循环和肿瘤主动靶向效果的两亲性聚合物叶酸-壳聚糖-磺酸甜菜碱纳米颗粒(FA-CS-g-PSBMA nanoparticles),并以其为载体,包裹疏水性小分子化疗药物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在体内外均发挥了较好的肿瘤靶向和治疗效果。方法:1.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RAFT)和大剂量γ射线的照射下,通过自由基的聚合接枝磺酸甜菜碱(SBMA),合成CS-g-PSBMA。2.在N-(3-二甲基氨基丙基)-N'-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类化合物(NHS)的催化下,以酰胺基化反应接枝叶酸(FA),合成FA-CS-g-PSBMA。3.通过红外光谱FT-IR、1H NMR、动态光散射(DLS)和扫描电镜(SEM)对聚合物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4.用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DF)通过MTT实验对载体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初步评价。5.制备载药纳米颗粒FA-CS(VP-16)-g-PSBMA,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出不同浓度药物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计算载体的载药量和药物的包封率。并通过考察FA-CS(VP-16)-g-PSBMA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纳米颗粒形态结构等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用透析袋法观察FA-CS(VP-16)-g-PSBMA在不同p H环境下药物的体外释放情况。6.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为体外细胞模型,采用MTT法考察VP-16、FA-CS-g-PSBMA、CS(VP-16)-g-PSBMA和FA-CS(VP-16)-g-PSBMA的细胞毒性;分别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定性、定量地考察Hela细胞对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胶束FA-CS(VP-16)-g-PSBMA和CS(VP-16)-g-PSBMA的摄取情况;以流式细胞仪测量不同VP-16剂型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7.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给SD大鼠注射一定量的菁染料Cy5.5标记的CS(VP-16)-g-PSBMA和FA-CS(VP-16)-g-PSBMA,在固定时间点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得大鼠血浆的荧光强度,由药物的一级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出其在体内的半衰期。8.建立皮下肿瘤模型,利用近红外小动物成像系统(IVIS),分别考察Cy5.5标记的CS(VP-16)-g-PSBMA和FA-CS(VP-16)-g-PSBMA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并且根据一定时间内肿瘤体积和重量考察VP-16和FA-CS(VP-16)-g-PSBMA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1.FT-IR和1H NMR谱结果表明FA和SBMA均成功嫁接到壳聚糖表面,得到了FA-CS-g-PSBMA两亲性纳米颗粒。DLS测得FA-CS-g-PSBMA在pH=7.4的PBS中粒径大小为163.9±32nm,zeta电位为-6.7±2.31mv,FA-CS(VP-16)-g-PSBMA在pH=7.4的PBS中其粒径大小为200.5±17nm,zeta电位为-5.36±1.8mv;SEM观察到两种纳米颗粒均形态圆整,分布均一。2.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绘制的标准曲线,计算了载体的载药量为27.3%,药物的包封率为90%。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在温度为37℃条件下,药物VP-16在酸性环境(pH=6.0)中的累计释放量比在弱碱性性环境(pH=7.4)中的累计释放量要多。3.MTT试验结果表明CS(VP-16)-g-PSBMA和VP-16对Hela细胞具有相同的细胞毒性,但是FA-CS(VP-16)-g-PSBMA对Hela细胞的毒性更强,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特点,流式细胞仪测得的细胞凋亡结果与其相符;共聚焦和流式细胞仪的结果表明,FA-CS(VP-16)-g-PSBMA进入细胞的量要远远高于CS(VP-16)-g-PSBMA,FA修饰使得胶束更容易被细胞摄取。4.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表明,叶酸修饰胶束之后,并没有影响其在体内的长循环效果,两种胶束在体内的有效半衰期都要远远高于单纯的药物VP-16。5.体内靶向试验结果显示了FA-CS(VP-16)-g-PSBMA和CS(VP-16)-g-PSBMA对于皮下肿瘤都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但是前者的靶向性要更好;体内药效试验发现相对于VP-16,FA-CS(VP-16)-g-PSBMA能够更好地抑制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的生长。结论:成功合成了具有主动和被动双重靶向效果的两亲性聚合物材料FA-CS-g-PSBMA,该聚合物材料制备的载VP-16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体内外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恽冬泽;邵淑丽;;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高师理科学刊;2007年01期

2 王治伟;杨强;赵渝;;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现状[J];重庆医学;2009年06期

3 王伟;谭晓华;;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现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01期

4 ;还原美丽纳爱无限有奖征文通知[J];中国新药杂志;2012年06期

5 静学莹;;肿瘤靶向治疗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2年09期

6 胡喜钢;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载体[J];实用医学杂志;2002年09期

7 刘海峰;肿瘤靶向治疗[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6期

8 王洪武;肿瘤靶向治疗技术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年07期

9 陈振东,鲍健,杜瀛瀛;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年04期

10 朱雄增;肿瘤靶向治疗和药物病理学[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戈伟;;肿瘤靶向治疗[A];湖北省第21届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卢丽琴;;肿瘤靶向治疗及疗效评判思考[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3 刘宁;;α核素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机遇与挑战[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孙燕;王燕;;肿瘤靶向治疗现状和发展前景[A];第15届全国肿瘤内科治疗学习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韬;黄红兵;陈倩超;刘庆;姚鸣红;;三种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分析[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雅杰;;肿瘤靶向治疗进展[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肿瘤化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学习班讲义论文集[C];2004年

7 袁瑛;;肿瘤分子标志与肿瘤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朱孝峰;李丹丹;王琳琳;吴克伟;邓蓉;;自噬与肿瘤靶向治疗[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梁星光;饶跃峰;马葵芬;赵青威;张幸国;;基因突变分析在抗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A];2013年浙江省医院药学学术年会会议报告与论文汇编[C];2013年

10 周永刚;;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治疗[A];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现代生物医学理念——中国药理学会药学监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许晓岚;区内外专家在呼研讨肿瘤靶向治疗[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2 丁香;肿瘤靶向治疗有新线索[N];健康报;2008年

3 于海玲;肿瘤靶向治疗催生临床变革[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靖九江;肿瘤靶向治疗终将取代化疗[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吴若琪;放射性核素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吴若琪;PET/CT在肿瘤靶向治疗和放疗中作用凸显[N];中国医药报;2013年

7 驻京记者 贾岩;贝伐珠单抗成就肿瘤靶向治疗A+方案[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医学部主任兼病理科主任 刘艳辉;驱动基因明确 NSCLC可实现个体化治疗[N];健康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陆巍;病毒肿瘤靶向治疗应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徐向上;Aptamer-protamine-siRNA复合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海英;TRAIL重组活大肠杆菌肿瘤靶向治疗的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华松;叶酸修饰的磺酸甜菜碱—壳聚糖纳米粒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罗阔;肿瘤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3 王艳;MDA-7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肿瘤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4 田艳华;构建多功能Exosome用于抗肿瘤药物输送及肿瘤靶向治疗[D];吉林大学;2013年

5 蔡莉莉;A54多肽修饰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胶团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49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449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9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