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骶骨肿瘤的手术切除技巧

发布时间:2017-03-01 14:09

  本文关键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效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对骨科大夫来说,要把骶骨肿瘤完全切除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骶骨肿瘤多数是低度恶性骨肿瘤,几乎不发生全身转移,但在局部容易复发。经验不足的医生施行骶骨切除术时不能把肿瘤完全切除,或者由于活检造成肿瘤细胞广泛播散,使肿瘤的局部控制变得十分复杂。为了防止活检把肿瘤细胞播散到切除的界面上,明智的做法是术前不做活检,直接手术将肿瘤完整切除。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王珏

骶骨肿瘤侵犯骶骨超过骶髂关节下缘以上,需要牺牲S2、S3神经根,甚至S1神经根。如果骶骨肿瘤靠前面,手术采取侧卧位或腹骶位,用联合腹外侧切口。如果骶骨肿瘤靠后面,手术采取俯卧位。有时需要同时整块切除直肠或直肠加肠管。

1 体位和切口

1.1 侧卧位 

如果已经明确直肠受到肿瘤侵犯或高度怀疑直肠受到肿瘤侵犯,或者以前手术造成直肠和骶骨前面紧密粘连。最好用侧卧位。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右侧卧位,左侧在上面,这样分离直肠和乙状结肠比较容易。对腹部、左肋部、腰骶部消毒铺单,用皮钳将手术单固定好。暴露左侧髂嵴,后面将整个骶骨暴露,前面过正中线从脐部到耻骨暴露。

如果术前肛诊或直肠内镜检查发现受到肿瘤侵犯,最好先从腹部开始手术。用左肋缘到耻骨联合的斜切口,或者用从脐上到耻骨联合的正中切口。正中切口比较好,不仅切开及闭和较快,而且不影响乙状结肠造瘘。进入腹膜腔,探查腹腔除外转移瘤。

沿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切开“白”线进行游离,识别并沿着左侧输尿管到膀胱止点。把腹膜上的切口延长到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部,然后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右侧。在骶前区钝性分离结合锐性分离,从骶骨上部将直肠和乙状结肠分离比较容易。分离肠管时不要进入骶骨的肿瘤。尽量将直肠的外侧向下分离,前面与膀胱(女性为:子宫和阴道)上部分离。

一旦决定直肠、乙状结肠要与骶骨整块切除,就从适当部位切开肠系膜。首先切开腹膜,在适当水平从肠系膜任何一面切开肠系膜动脉和静脉分支,结扎血管注意保护肠管的血运。根据具体情况从乙状结肠中部或降结肠下端切断肠管。将远侧端留置于盆腔,近侧端拿出准备最后造瘘。

为了在切除骶骨过程中,经腹腔帮助分离,此时先不要闭合腹腔,注意保护切口免于受到污染。做骶部的切口,从皮下组织掀起皮瓣,分离到骶骨边缘,沿骶骨边缘切断臀大肌,接着切断骶结节韧带。切断肛管尾骨之间的组织,用手指钝性分离骶骨前面。如果要保留肛管,分离肛管齿状线以上的直肠,分离肠管的前面一直到前面经腹腔分离的范围。

如果不保留直肠,就将会阴连同骶骨一起切除。向下延长骶骨中线切口环绕肛门,分离直肠下段前面与前列腺(女性为:阴道)之间的间隙,以及直肠侧方一直到前面经腹腔分离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暴露骶骨的前面。

1.2 先仰卧位,后侧卧位

在少数情况下,为了将腹腔内的肿块完全游离,需要在腹腔广泛分离。如果内脏受到广泛侵犯或者盆腔中粘连广泛,需要用仰卧位和腹正中切口,经腹腔分离完骶骨肿瘤的附着以后,将肿瘤标本留置在盆腔,将腹腔闭合。将患者改为侧卧位,一般左侧在上面,骶骨上缘的视野最好。可以根据肿瘤的软组织肿块靠骶骨那一侧做适当调整。

1.3 俯卧位 

如果骶骨肿瘤位于直肠后侧,并且不需要切除直肠就能获得阴性切除边缘,就用俯卧位。骶骨的原发性肿瘤如脊索瘤,如果直肠内镜检查和CT检查发现直肠没有受累及,之前没有做过手术(这会破坏直肠和骶骨之间的间隙),最好用后侧入路,对大多数患者可以完成骶骨切除术。如果肿瘤蔓延到臀部的范围很大,或者复发性肿瘤有多个病灶,需要广泛暴露后面,最好用俯卧位。

如果骶骨肿瘤位于直肠后侧,且肿瘤位于骶2以下。预计出血量不会太大,则单纯采用后方入路既可完成手术。基本切口位为后方正中型倒置Y形切口,如果存在活检瘢痕,则一并切除。对于肿瘤仅位于骶骨上部或骶尾部的患者,切口呈Y形或倒置Y形。如病变累及髂骨者,则切口可循髂骨翼延伸。如病变范围巨大或预计肿瘤出血较多,则采用前后路联合切口。经前路腹膜外结扎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控制出血量。

1.4 掀起皮瓣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一直到深筋膜下,从骶骨边缘或在肿瘤软组织肿块以外掀起皮瓣。切口远侧刚好在尾骨下。经切口切开深筋膜到达骶脊肌,游离牵起骶脊肌后能显露骶尾骨背面、双侧骶髂骨之间的韧带联合部、第5腰椎脊突。

1.5 切断肛管尾骨缝、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 

切断肛管尾骨缝进入骶前间隙,沿任一骶尾边缘分离,从外面摸着肿瘤的边缘进行分离。在少数情况下,从直肠内摸着肿瘤进行分离。

切断臀大肌纤维以后,可以摸到构成骶结节和骶棘韧带的厚层纤维束。切断纤维束进入坐骨直肠窝。在骶骨前面,此时软组织包块仍被骶旁筋膜包绕覆盖。自肿瘤钝性分离直肠,于直肠及骶骨间隙处填塞纱布,将直肠推向前方,分离过程中确认肠壁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

1.6 截断骶骨近侧 

骶骨下部分离完成后,将骶骨近侧截断完成切除术,保护好直肠。在肿瘤没有将骶孔掩盖的时候,识别和计数骶孔比较容易。根据术前放射检查,术者应该知道截骨水平。骶骨的截断水平非常重要,从S3椎体下缘截骨不会影响括约肌的功能。截骨水平太高损伤双侧S2、S3和S4神经根会引起尿失禁和大便失禁,男性还会出现阳痿。进行高位骶骨切除的患者术前应该清楚这种风险。手术需要获得无瘤的切除边缘,如果不手术,肿瘤继续发展,肯定会影响这些功能,甚至引起疼痛。保留单侧S2、S3,对功能影响不大;只保留S2,括约肌力弱,但仍有括约肌功能。对此尚有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保留单侧S2神经根,肛管直肠功能良好,而有的人认为即便是双侧S2得到保留,括约肌功能仍有轻度问题,但是可以恢复。由此可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一年内可以恢复正常的膀胱功能。

骶骨两侧一旦分离完毕,就可以截断骶骨近侧。如果术者能够离肿瘤上缘一定距离截骨,那么截骨就很安全。换句话说,如果术者能够用线锯直接将骶骨截断,那么最好低于S2椎体的下缘。在骶骨的外侧分离骶髂关节不能高于S3,除非术者用咬骨钳从骶骨任意一侧将骨咬到S1或S2,然后经中线将骨截断。

可以用骨刀截断骶骨近侧,这种方法不允许有丝毫偏差。通常截骨平面与阴部神经根之间只有1~2 mm。而且,珠网膜下腔达到S2水平,用骨刀截骨就进入其中,如果造成伤口中脑脊液漏,即便缝合硬脊膜,也有感染脑脊膜炎的危险。

1.7 分离骶神经根 

在截断骶骨近侧的时候,用宽骨刀或小咬骨钳从设计好的部位将后侧骶板截下来,进入骶管,将骶神经向外侧拨开,将硬脊膜向近侧拨开。如果术者已经分离了骶骨外的阴部神经,可以沿该神经找到S2神经根。下部的骶神经根很细,从肿瘤表面出来几乎呈直角加入阴部神经,靠近阴部神经切除这些骶神经根,尽可能保留S2和S3神经根,至少保留一侧阴部神经的连续性。分离保护好骶神经根以后,用骨刀将骶骨体截断。去除骶骨,仔细检查切缘,查有无肿瘤残留。如果遗留有小的肿瘤病灶,则仔细将其清除。如果需要切除的骶骨水平较高(第1或第2骶骨水平),则需要切除部分髂骨来显露骶骨前组织。这个过程中可能伤及骶正中动脉--主动脉的直接分支,引发较为猛烈的出血。对于病灶范围较广累及上位骶骨或全骶骨的病例,因为只有切除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才能显露整个病灶,所以术后需行一侧或双侧骶髂部固定。

1.8 闭合伤口 

切除肿瘤后,由病理科医生做病理检查。如果肿瘤局限于骨内,就不能行冰冻切片检查,可以对骶骨近侧边缘进行涂片检查。如果术前X线片上骨内肿瘤清晰可见,有些作者建议在伤口闭合前照X线平片检查切除的边缘。接着冲洗伤口,放置闭式引流管,闭合切口。由于临近肛门,这种伤口感染率较高。

除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医院外,在普通的医院,骶骨切除术很少做。其实,只要掌握局部解剖和切除的原则,骶骨切除很安全。切除S3椎体以下的骶骨,不会引起大、小便失禁。只要不损伤骶神经根,用咬骨钳咬除后侧的骶板,进入珠网膜下腔,可以安全地从S2椎骨截骨。在少数情况下,可以经S1椎骨截骨。进入骶管,对有的患者,可以识别、分离和保护没有受到肿瘤浸润的神经根。浸润到S1的肿瘤有一些特殊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从S1椎骨的中部截骨,打开后骶板后,小心分离外侧,保护骶神经根。残留在近侧半S1椎骨上的肿瘤可以被切除,然后,对可能有微小肿瘤残留的部位进行放疗。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的治愈率取决于切除的充分程度、辅助治疗的方法以及肿瘤的生物特性等。活检使肿瘤播散或者没有经验的医生仅做肿瘤的部分切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愈。这一点从治疗骶骨的脊索瘤上就能看得很清楚。对于局灶性肿瘤,如果遵守肿瘤的治疗原则,切除骶骨的肿瘤十分安全。手术的结果要么治愈肿瘤,要么有很好的姑息治疗的效果。

2 骶骨切除术的术式选择

2.1 前、后路联合切口

对于累及全骶骨的恶性肿瘤或需要切除直肠者,手术则从前路开始,再进行后侧。如果直肠可以保留,手术从前路开始,在后路完成手术。在前路显露时,患者需要采用切石位或仰卧位,后路显露时患者则需俯卧位。

手术方法一(Stener和Gunterberg):先缝合肛门(保留直肠时为暂时闭合)。做横跨下腹部的半环形切口。在耻骨上1 cm处切断两侧腹直肌。沿腹直肌鞘的侧缘切断两侧腹壁的其余肌肉。推开腹膜,显露髂总血管。从两侧的腹膜下继续游离,直到在直肠下会合,显露骶骨岬。

如切除直肠,从中线切开腹膜,分离结扎直肠上血管。然后,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切断肠管,用套叠法缝合两断端。切断结扎直肠中血管,切开下腹膜返折部。从上面尽可能向远端游离直肠。分离结扎髂内动静脉及骶外和骶中血管。如果切除在S1神经根以上,髂腰血管也需要分离结扎。从骶骨近端向远侧剥离骨膜至截骨水平远侧,寻找交感神经干,在S1前方切断。在侧方分离出腰骶神经干,以便截骨时予以保护。若保留S1神经根,应在第一骶骨前孔出口处将其显露。在合适的水平截断骶骨前侧皮质,在侧方通过两侧的骶髂关节截骨。缝合前侧的切口(如做直肠切除则为暂时关闭),将患者改为俯卧位。

后方做一垂直的椭圆形切口,包括活检部位、肿瘤穿出的骶孔上皮肤和皮下组织。如直肠已经切除,切口应向下绕肛周做倒“U”形切口。向两侧牵拉皮瓣,尽量远离骶骨切断臀大肌。在肌肉和肌腱交界处切断梨状肌。然后结扎切断臀上、臀下血管。保护臀上神经。在坐骨结节处切断骶结节韧带。然后通过截断坐骨嵴,切断骶嵴韧带及尾骨肌。如果直肠得以保留,松解肛管和尾骨之间的束带。如果直肠切除,则切断双侧肛提肌。

在腰骶水平横行切断骶棘肌。如保留S1神经根,在L5和S1水平做部分椎板切除。如切断S1神经根,L5椎板完全切除,并切除腰骶的黄韧带。在合适的水平结扎切断硬膜囊。如保留S1神经根,在S1和S2之间做骶骨截骨,S1神经根管下半部分保留于肿瘤部分。触摸骶骨前方的截骨线,引导后方截骨。也可将一枚探针从后方插入S1椎管内。切断会聚成坐骨神经的残余骶神经,取出肿瘤。

如S1神经切除,在S1神经根管上通过S1截骨。于L5横突水平在髂骨翼做一深切迹,有利于从后方触及骶骨翼前上表面和骶髂关节。在此平面后下1cm处截骨并与该平面平行。触摸骶骨前面皮质和髂骨的截骨线同样也可指导确定截骨平面。然后切断骶神经,取出肿瘤。放置引流后,关闭后侧切口。如直肠已做切除,再将患者改为仰卧位,打开前侧切口。关闭盆腔内的腹膜,做乙状结肠造瘘术。可用乙状结肠的肠系膜修补小盆腔内的腹膜缺损。最后关闭腹部伤口。

手术方法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先取仰卧位,做两侧到“八”字切口。腹膜外分离,显露双侧髂血管及骶前结构。游离、切断双侧髂内血管,游离悬吊双侧髂外血管。寻找骶中动脉切断。向骶前两侧分离,显露双侧骶神经及骶髂关节。切断双侧S2以下神经,与骶骨翼外缘用骨凿凿断部分骶髂关节。用纱布垫于骶骨前面与髂血管及脏器之间,关闭前方切口。后方切口同单一后路切口。

2.2 单一后路切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根据患者肿瘤情况,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80%以上的患者均采用后方入路。基本切口位为后方正中倒置Y形切口,如果存在活检瘢痕,,则一并切除。对于肿瘤仅位于骶骨上部或骶尾部的患者,切口呈Y形或倒置Y形。如病变累及髂骨者,则切口可循髂骨翼延伸。如病变范围巨大或预计肿瘤出血较多,则采用前后路联合切口。经前路结扎一侧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内植入球囊阻断血流,控制出血量。

经切口切开深筋膜到达骶脊肌,游离牵起骶脊肌后能显露骶尾骨背面、双侧骶髂骨之间的韧带联合部、第5腰椎脊突。这样就可以自后方通过髂骨以及脊突显露切除病灶。

为了确认骶骨外侧缘,切除术自骶骨旁组织开始进行。除非切除范围非常广泛,一般不会遇到臀上或臀下动脉的主干。接下来,分离坚强的骶骨周围筋膜的外侧纤维,切除骶结节韧带和尾骨(如未被累及),直至暴露直肠,此时软组织包块仍被骶旁筋膜包绕覆盖。自肿瘤钝性分离直肠,于直肠及骶骨间隙处填塞纱布,将直肠推向前方,分离过程中确认肠壁的完整性未遭到破坏。自后方充分暴露拟行切除水平的椎板、脊突,用宽凿凿去骶骨棘突,进入骶管,显露硬膜囊及骶神经,小心牵开神经根,勿撕裂硬膜囊,尽量保护骶3以上神经。

去除骶骨,仔细检查切缘,查有无肿瘤残留。如果遗留有小的肿瘤病灶,则仔细将其清除。如果需要切除的骶骨水平较高(第1或第2骶骨水平),则需要切除部分髂骨来显露骶骨前组织。这个过程中可能伤及骶正中动脉--主动脉的直接分支,引发较为猛烈的出血。对于病灶范围较广累及上位骶骨或全骶骨的病例,因为只有切除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才能显露整个病灶,术后需行一侧或双侧骶髂部固定。所有手术中,均尽力使切除范围广泛而又尽可能多的保留神经根。肿瘤位于骶3(包括骶3)以下均行广泛切除,肿瘤位于骶1、骶2的患者为边缘切除或囊内切除(刮除手术)。

3 肿瘤累及骶骨的范围与手术方式的选择

关于手术入路的问题尚存在争议。有作者提倡前后联合入路。但多数人认为,对于病灶位于骶3节段及更远的患者,后方入路效果满意;而对于病灶涉及的骶椎节段较高的患者,为充分暴露病灶,应考虑前后联合入路。我们的经验认为,对于多数骶骨肿瘤,单纯后方入路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而且,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骶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或转移癌,因肿瘤多位于高位骶骨,故采用刮除术较多。因肿瘤血运丰富,考虑术中会出血很多,对于较大肿瘤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经前路结扎一侧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术中注意保护双侧骶3以上神经根,彻底刮除肿瘤。但对于位于骶3(包括骶3)以下的脊索瘤、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母或软骨母细胞瘤应采用边沿或广泛切除。

目前,对于骶骨肿瘤,由于发病率低,很难在一个医院内积累足够多的病例,因而国内外尚无明确的分区或分型方法。我们以骶2~3椎间盘为界,将骶骨分为上位骶椎(Ⅰ区)及下位骶椎(Ⅱ区)。手术应根据肿瘤累及区域确定骶骨切除的方式及范围。神经纤维瘤经神经孔向骶骨前生长,肿瘤巨大,通常只有神经孔的扩大,骨质破坏范围小,可单独列为一种类型。

初诊患者多数均根据解剖学部位及年龄做出初步诊断。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类型的肿瘤各有特点:脊索瘤病灶多位于骶尾部(Ⅱ区),病变向上发展可累及整个骶骨;转移瘤及骨髓瘤病灶多位于上位骶骨(Ⅰ区);骨巨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特点为偏心性、膨胀性改变;神经纤维瘤则显示神经孔扩大,通常肿瘤巨大,位于骶前。

根据肿瘤累及骶骨的部位分区,确定手术入路。Ⅱ区肿瘤采用单纯后方入路可满意地将肿瘤完整切除,对于大部分Ⅰ区肿瘤也可采用单纯后方入路,通过切除骶结节韧带和尾骨,进入骶前间隙,自肿瘤钝性分离直肠,于直肠及骶骨间隙处填塞纱布,将直肠推向前方,向上分离直肠达骶1水平,侧方于骶髂关节外肿瘤外缘处截断髂骨,后方凿除椎板显露骶管,小心分离骶1~2神经,于骶2神经下方结扎切断硬膜囊。于硬膜囊前方腰5骶1椎间盘处截断骶骨,如有可能尽量保留一侧骶3神经。部分较大的骶骨Ⅰ区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等可能需经前路结扎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对于高位的骶骨部神经纤维瘤术需经前后路联合切口,经后路切除骶管内肿瘤,分离骶神经,经前路分离切除骶前的巨大肿瘤。

对于病灶范围较广累及上位骶骨或全骶骨的病例,因为只有切除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才能显露整个病灶,术后需行一侧或双侧骶髂部固定。所有手术中,均尽力使切除范围广泛而又尽可能多的保留神经根。肿瘤位于骶3(Ⅱ区,包括骶3)以下均行广泛切除,Ⅰ区肿瘤患者均为边缘切除或囊内切除(刮除手术)。

Ⅰ区:如果肿瘤为良性或转移瘤,可以考虑行刮除术或边缘性切除;如果为恶性肿瘤,需切除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经骶髂关节前方腹膜后钝性分离肿瘤,分块、或完整切除肿瘤;或采用前、后路联合切口切除肿瘤。

Ⅱ区:对于累及Ⅱ区的骶骨肿瘤,为了降低局部复发率,无论良恶性肿瘤均应行边缘或广泛切除术。经后方切口切开深筋膜到达骶脊肌,游离牵起骶脊肌后显露骶骨背面。分离骶骨周围筋膜的外侧纤维,切开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尾骨周围韧带,直至暴露直肠,此时软组织包块仍被骶旁筋膜包绕覆盖。自肿瘤钝性分离直肠达骶1水平,于直肠及骶骨间隙处填塞纱布,将直肠推向前方。切除骶髂关节和部分髂骨来显露骶骨前组织。自后方充分暴露拟行切除水平的椎板、棘突,用宽凿凿去骶骨棘突,进入骶管,显露硬膜囊及骶神经,于骶2神经下方结扎切断硬膜囊或保留一侧骶3神经,去除骶骨,仔细检查切缘有无肿瘤残留。

Ⅰ、Ⅱ区:对于累及Ⅰ+Ⅱ区的骶骨肿瘤,为了降低局部复发率,Ⅱ区部分应行边缘或广泛性切除,Ⅰ区部分应行切刮术,彻底刮除肿瘤后建议用“超声刀”或“水刀”处理残存骨壁及骶神经,“超声刀”或“水刀”可以去除残留肿瘤组织,但不损伤骶神经。

对于巨大的骶骨肿瘤或行上位骶骨切除,建议行术前髂内动脉栓塞,腹主动脉内放置球囊,术中将球囊充满,阻断腹主动脉血流。或术中行前路切口,结扎患侧髂内动脉,临时阻断腹主动脉。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术中出血。我们的体会: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骶1或骶2水平,单纯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而且,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果经腹腔切除肿瘤,一方面由于空间小、手术操作困难,另一方面术中需变换体位,增加了手术时间及风险。另外,还有肿瘤腹腔内种植的危险,而且,术后由于缺少骶前筋膜的压迫,瘤腔渗血可进入腹腔,不易控制。

骶骨的神经源性肿瘤应该不属于起源于骶骨的肿瘤,肿瘤往往通过神经孔生长于骶骨前方,形成巨大肿物,因而不太适合于骶骨肿瘤的分型。巨大的骶前肿物适合经前路腹膜后切除,但是,椎管内的肿瘤部分必须从后路取出。因而,对于骶骨巨大的神经源性肿瘤,应该经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切除。

骶骨肿瘤的最佳治疗为彻底的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应根据肿瘤累及骶骨区域的不同选择手术入路及方法。术后可加用辅助放疗。但会影响二次手术的显露及术后切口愈合。

4 控制术中出血方法

4.1 髂内动脉栓塞及腹主动脉球囊留置术方法

在手术前一天或手术当天术前,穿刺股动脉,逆行将导管经股动脉向近心端插入,经腹主动脉造影后插入两侧或单侧髂内动脉造影了解肿瘤部位、性质、范围及血供情况,采用明胶海绵及弹簧栓子为栓塞物,将双侧或单侧髂内动脉(一般为肿瘤侵犯较重的一侧)及其他可栓塞的靶血管栓塞。腹主动脉再造影确定栓塞效果,于肾动脉在腹主动脉分叉1 cm以下留置球囊,进行阻断实验并复查造影,以造影剂不向远端流动且不阻断双侧肾动脉血流为佳,全部病例在DSA机上施行。

4.2 单侧髂内动脉结扎及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

患者取右侧卧位,采用左侧大麦氏切口,切开三层腹肌,将腹膜向内侧推开,显露同侧髂总血管及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分辨髂内动脉分离并予以结扎,向上游离显露腹主动脉,以鞋带套橡胶管于肾动脉分叉以下临时阻断。

5 骶骨切除后的重建问题

对于骶骨肿瘤切除后是否进行腰骶部稳定性重建尚存在争论。以往对大部分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没有进行腰骶部重建,患者术后须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依靠手术瘢痕限制脊柱的下沉。多数患者能够直立行走,对脊柱的稳定性没有太大影响。

近年来,由于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许多医生对于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手术,重建脊柱骶骨的稳定性。由此,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没有出现由于脊柱不稳而产生的神经根症状。但是,骶骨部位的内固定手术也存在许多并发症,由于骶骨切除后,局部留有很大空腔,背侧没有肌肉层,只留有一层皮瓣覆盖,因而,容易出现局部积液甚至感染。如果局部出现感染,内固定器械就必须取出。对于单或双侧骶髂关节切除的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应进行了内固定,重建腰骶部的稳定性。但一定要考虑到伤口感染的可能性。对于保留骶1或骶髂关节完整的患者,无须进行骶骨重建。

参考文献

[1] Simpson AH, Porter A, Davis A, et al. Cephalad sacral resection with a combined extended ilioinguinal and posterior approach[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5, 77(3):405-411.

[2] Wuisman P, Lieshout O, Sugihara S, et al. Total sacrectomy and reconstruction: onc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0, 381:192-203.

[3] 唐顺,董森,郭卫,等.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效果[J].中

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2):85-89.

[4] Tang X, Guo W, Yang R, et al. Risk factors for blood loss during sacral tumor resection[J]. 2009, 467(6):1599-1604.

[5] 郭卫,杨毅,杨荣利.骶骨区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18(10):761-765.

[6] Guo W, Ji T, Tang X, et al. Outcome of conservative surgery for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sacrum[J]. Spine, 2009, 34(10):1025-1031.

[7] 郭卫,汤小东,杨毅,等.骶骨肿瘤的分区与手术方法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17(8):605-610.


  本文关键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效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6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46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b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