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肝癌细胞后向散射显微光谱判别

发布时间:2019-07-28 18:35
【摘要】:为了实现血液中肝癌细胞的自动识别,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对三种细胞(小鼠的白细胞、红细胞和人体肝癌细胞Hep G2)进行了识别研究。利用光纤共聚焦后向散射(FCBS)光谱仪获取光谱数据后进行PCA,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光谱的特征,建立一个具有2个输入层节点、11个隐层节点、3个输出节点的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模型。选取195例对象数据训练该模型,随机抽取150组数据作为训练集,45组数据作为测试集,验证模型给出的细胞是否识别准确。结果显示三种细胞的整体识别准确率在90%以上,平均相对偏差只有4.36%。实验结果预示采用PCA+BP算法能够从红细胞和白细胞中自动识别肝癌细胞,这将为研究肝癌的转移与肝癌的生物代谢特性提供有利的工具。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liver cancer cells in blood, the recognition of three kinds of cells (white blood cells of mice, red blood cells and human liver cancer cell line Hep G2) was studied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back propagation (BP)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After the spectral data are obtained by optical fiber confocal backward scattering (FCBS) spectrometer, the first two principal components are selected as the spectral features, and a neural network pattern recognition model with 2 input layer nodes, 11 hidden layer nodes and 3 output nodes is established. 195 cases of object data were selected to train the model, 150 groups of dat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raining set and 45 groups of data as test set to verify whether the cells given by the model were identified accurat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the three cells was more than 90%, and the average relative deviation was only 4.36%.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PCA BP algorithm can automatically identify HCC cells from red blood cells and leukocytes, which will provide a favorable tool for studying the metastasis of HCC and the biological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HCC.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生物医学光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Med-X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3120120012)
【分类号】:R73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孝颂;魏东东;;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LTE客户感知评价探讨[J];互联网天地;2015年10期

2 黄笛;项楠;唐文来;张鑫杰;倪中华;;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研究[J];化学进展;2015年07期

3 沈玮博;谭宏涛;姜洪池;;肝细胞癌抗血管治疗:现状及新视野[J];中国医刊;2015年05期

4 王成;白丽红;文苗;张通;;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细胞显微光谱自动分类[J];生命科学仪器;2014年06期

5 刘俊;;BP神经网络在多维非线性函数拟合中的应用[J];商洛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6 马清;陈水平;陈建魁;;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4年05期

7 李志文;蔡先发;韦佳;周怡;;基于PCA和LDA方法的肿瘤基因表达谱数据分类[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4年01期

8 刘炳胜;王雪青;林丽;;基于PCA-BP神经网络组合的中国建筑业竞争力预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王成;方宝英;蔡文杰;徐安成;陈芸;李延;魏勋斌;;单细胞水平的光纤共焦后向散射显微光谱[J];中国激光;2009年10期

10 陈先来;肖晓旦;杨荣;刘建平;;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胃癌细胞识别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红;段春芳;谢凭;;循环肿瘤细胞对结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7年11期

2 吴友义;吴丽丽;尤晓京;王玉斌;王建化;林玉成;;扶正化积丸联合放疗对肝癌血液流变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年06期

3 杨静;王成;谢成颖;翁小阜;魏勋斌;;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肝癌细胞后向散射显微光谱判别[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7年02期

4 朱瑾;胡丹;王琪;薛惠文;罗庭庭;;循环肿瘤细胞在头颈部肿瘤预警与预后判断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7年02期

5 刘炳胜;王然;陈晓红;孟俊娜;薛斌;;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动态演进规律空间差异化研究[J];管理评论;2017年01期

6 孟燕;魏娟;曹风军;;ERK通路激动剂EGF及抑制剂U0126对HepG2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16年06期

7 张江朋;张璞;刘璐;;建筑产业集群网络演化对竞争力的影响——基于SEM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24期

8 唐建信;姜楠;;循环肿瘤细胞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6年05期

9 牟文辉;吴勇;;经皮微波凝固与根治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临床效果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年21期

10 申苏建;郑波;蔡振寨;徐昌隆;薛战雄;;抗CD71单抗与蓖麻毒蛋白A链免疫毒素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肝癌细胞效应的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6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一新;;改进BP神经网络的EMG手指运动识别[J];激光杂志;2014年09期

2 唐文来;项楠;黄笛;张鑫杰;顾兴中;倪中华;;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生物物理特性表征[J];化学进展;2014年06期

3 Hong Mu;Kai-Xuan Lin;Hong Zhao;Shu Xing;Cong Li;Fang Liu;Hai-Zhen Lu;Ze Zhang;Yu-Lin Sun;Xi-Yun Yan;Jian-Qiang Cai;Xiao-Hang Zhao;;Identification of biomarke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semiquantitative immunocytochemistry[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年19期

4 张华;李永兴;乐嫣;毛顺露;项明洁;;血清GPC3、GP73和AFP联合检测在HCC中的临床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4年02期

5 王雪琴;;四项肿瘤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年06期

6 李初晔;邓凌;马岩;;多参数有限节点函数拟合技术[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7 刘大渔;严伟;张琼;马薇;梁广铁;Yi-Kuen Lee;;过滤式微流控芯片上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年06期

8 粟秀尹;曾庆宁;王晓燕;;基于PCA和LDA结合的人脸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年09期

9 樊春玲;陈秀霆;;基于PCA和LDA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J];控制工程;2012年04期

10 蒋正金;汪晓东;端木春江;;采用BP神经网络拟合光纤位移传感器特性曲线[J];微型机与应用;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与临床》出版[J];肿瘤学杂志;2003年03期

2 王其玲;肝癌≠绝症[J];今日科技;1998年07期

3 ;肝癌转移有哪些表现?[J];抗癌之窗;2014年04期

4 夏荣龙;肝癌的浸润、转移分子机制新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5 杨艳杰,王福;肝癌侵袭性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周信达;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年11期

7 汤钊猷;;开展肝癌转移复发研究的意义与途径[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年11期

8 段永强;余辉;杨利华;王钢胜;毛哲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初始水平在肝癌外周血转移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年06期

9 师弘;冯英明;;肝癌转移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7年12期

10 蔡雪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J];陕西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钊猷;;探索肝癌转移干预新思路(摘要)[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钦伦秀;叶青海;汤钊猷;;肝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与预测:从组学研究到临床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癌症流行趋势和防控策略研究研讨会论文集(补充)[C];2011年

3 周海军;钦伦秀;;肝癌转移分子机制与分子预测的研究进展和趋势[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癌症流行趋势和防控策略研究研讨会论文集(补充)[C];2011年

4 汤钊猷;;肝癌转移复发研究的进展[A];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杨铁成;闫晓刚;;14例肝癌自发(外伤)性破裂手术治疗体会[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钦伦秀;汤钊猷;叶胜龙;刘康达;林芷英;马曾辰;吴志全;周信达;刘银坤;关新元;;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雁;汤钊猷;丁士健;田波;谈冶雄;夏其昌;王红阳;叶胜龙;周云峰;;从基因组学到蛋白组学:肝癌转移分子机理的研究及临床应用[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8 代智;刘银坤;崔杰峰;冯钜涛;宋海燕;陈洁;孙瑞霞;李娜;张予;杨們原;;糖组学方法筛查与分析肝癌转移相关的异常核心岩藻糖基化蛋白质[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武金才;陆才德;彭淑牖;戴德坚;;再切除在肝癌复发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A];衢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10 钦伦秀;周海君;黄华;史炯;叶青海;贾户亮;王心伟;汤钊猷;;癌周微环境炎症/免疫反应状态预测肝癌转移[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琛;肝癌专家创造多项第一[N];经济参考报;2003年

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教授 樊嘉;肝癌转移复发 “种子”与“土壤”都重要[N];健康报;2011年

3 胡德荣;秦嗣萃;破解预测肝癌转移世界难题[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姜微 秦嗣萃;我国应用肝癌基因谱破解肝癌转移之迷[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钦伦秀 叶青海 汤钊猷 陈惠芬 整理;肝癌转移能力 始于原发瘤[N];健康报;2011年

6 记者 白毅;我学者发现致肝癌转移关键突变基因[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通讯员 蔡伟 早报记者 陈斯斯;肝癌转移关键突变基因被发现[N];东方早报;2012年

8 姜微 秦嗣萃;预防肝癌转移复发有“克星”[N];中国水利报;2000年

9 石松;在治疗肝癌及肝移植领域多建树[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李黎;肝癌腹痛五大特征[N];大众卫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飞;QSOX1及其N-糖基化修饰对肝癌转移复发作用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韩平;肝癌转移新理论—“癌细胞挤出”及以BVES为干预靶点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林国领;肝癌转移潜能始于原发瘤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申华莉;肝癌转移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于妍妍;人肝癌转移相关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倜;利用血管内皮异质性预测和干预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潘奇;肝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及其意义[D];复旦大学;2006年

8 王知力;小肝癌转移复发预测指标的选择及手术与微波治疗疗效的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韩笑;P-5m八肽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陆斌;TIP30/CC3抑制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萍萍;肝细胞癌转移相关分泌蛋白的发现和初步验证[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郑慧琳;黄连素对“凤凰涅i谩毙藕磐芬鸶伟┳频囊种谱饔眉盎铺教諿D];吉林大学;2016年

3 宋琳岚;基于iTRAQ技术对肝癌转移相关蛋白的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文新;基因工程融合蛋白疫苗的衍生化及肝癌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5 梁英超;骨桥蛋白调节间质—上皮转化促进肝癌转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张晓飞;肝癌转移复发预测标签的验证及重要分子的预测价值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志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flt-4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8 陶中华;肝癌转移特征性microRNAs的筛选及功能鉴定[D];复旦大学;2011年

9 高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癌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的探讨[D];昆明医学院;2011年

10 张志军;ZDHHC2杂合性缺失与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0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520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e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