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归巢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03:00

  本文关键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归巢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分离培养鉴定乳腺癌血管内皮细胞及与之配对的正常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并比较两者生物学性状差异 方法(1)取新鲜乳腺癌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剪碎,胶原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细胞标记抗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磁柱分离抗CD31单克隆抗体阳性细胞,即血管内皮细胞,并且体外原代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2)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志性分子CD31、CD34、CD105及vWF。(3)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正常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差异。(4)体外血管生成模型验证两种内皮细胞的成管能力。 结果(1)免疫磁珠可以分离得到的高纯度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两者存在形态学差异。(2)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相比,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特异性的分子标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肿瘤内皮标志1(Tumor endothelial markers, TEMs),肿瘤内皮标志1(TEM8),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以及乳腺癌血管内皮细胞所特有的标志HEYL和PRL-3。(3)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血管形成能力。 结论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内皮细胞,且两者存在形态学及生物学性状差异。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因其具有低免疫原性,肿瘤靶向归巢特性,以及其易于分离,扩增,可进行遗传修饰等优点,已成为最理想的基因治疗细胞载体。然而,目前研究对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归巢的机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深入认知。本文旨在探讨间充质干细胞靶向归巢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关性。 方法(1) Transwell模型验证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2)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对间充质干细胞微管组织中心(MTOC)的影响。(3)胶原酶消化法及胰酶差异消化法获得肿瘤成纤维细胞,原代肿瘤细胞,Boyden小室比较不同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影响。(4)鬼比环肽染色共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F-actin改变。 结果(1)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更强。(2)间充质干细胞微管组织中心(MTOC)向肿瘤组织部位极性化,微管排列不规则,正常组织组观察到此现象。(3)来源于肿瘤组织的不同细胞中,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去化能力更强。(4)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极性及细胞骨架发生明显变化。 结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了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靶向归巢 目的作为理想的肿瘤基因治疗的细胞载体,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归巢是实现靶向治疗的关键环节及重要前提,明确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归巢的分子本质对于其合理设计和应用肿瘤靶向治疗具有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本研究在于从分子水平上探讨间充质干细胞靶向归巢的机制。 方法(1)细胞因子芯片高通量筛选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细胞因子。(2)ELISA检测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不同培养方式的IL6分泌量。(3)MTT方法检测IL6对细胞生长的影响。(4)Transwell模型验证IL6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5)鬼比环肽染色IL6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F-actin改变。(6)Western-blot检验IL6对间充质干细胞信号通路的改变。(7)利用Anti-IL6中和抗体封闭肿瘤内皮细胞分泌的IL6后,Transwell模型检验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8)SiRNA干扰技术反义封闭肿瘤内皮细胞的IL6表达,Transwell模型检验其对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9)细胞体外标记并流式细胞仪鉴定标记效率后,利用小鼠耳朵模型体内验证IL6对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 结果(1)细胞因子芯片发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的白介素-6蛋白表达峰度相对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峰度增高3.6倍,相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蛋白表达峰度升高8.92倍。(2)ELISA检测发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L6显著升高,验证了细胞因子芯片的结果。(3)MTT检验发现白介素6并未明显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4)人重组IL6蛋白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明显增强,结晶紫染色间充质干细胞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多,且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性。(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10ng/ml IL6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极性及细胞骨架发生明显变化,肌动蛋白变粗变大,并出现伪足结构。(6) Western-blot结果表明人重组IL6蛋白可以导致间充质干细胞内STAT3磷酸化,并上调与细胞运动密切相关的蛋白MMP3, MMP9。(7)Anti-IL6中和抗体可以有效的阻碍间充质干细胞的穿膜能力。(8) Western-blot结果表明IL6/SiRNA可有效抑制间充质干细胞内靶蛋白IL6的表达,抑制STAT3的活化,并且明显降低了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9)DiO及CellTrackerTM dye对内皮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效率分别为96.53±3.21%,98.71±4.67%,且标记时间可长达3周。(10)小鼠耳朵模型从体内验证了IL6为间充质干细胞靶向归巢的重要分子机制。 结论IL6/STAT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靶向归巢
【关键词】:内皮细胞 分离鉴定 成管 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迁移 细胞因子芯片 白介素6 细胞迁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37.9
【目录】:
  • 中文摘要5-9
  • Abstract9-13
  • 研究背景13-21
  • 参考文献15-21
  • 第一部分:乳腺癌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21-40
  • 中文摘要21-22
  • Abstract22-23
  • 前言23-24
  • 材料与方法24-31
  • 实验结果31-35
  • 讨论35-36
  • 参考文献36-40
  • 第二部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了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40-57
  • 中文摘要40-41
  • Abstract41-42
  • 前言42-43
  • 材料方法43-47
  • 实验结果47-50
  • 讨论50-52
  • 参考文献52-57
  • 第三部分:细胞因子芯片高通量筛选参与间充质干细胞靶向归巢的分子机制57-84
  • 中文摘要57-58
  • Abstract58-60
  • 前言60-61
  • 材料方法61-69
  • 实验结果69-78
  • 讨论78-79
  • 参考文献79-84
  • 综述84-108
  • 参考文献98-108
  • 致谢108-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菊;胡亮杉;郭坤元;;间充质干细胞在衰老大鼠体内归巢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07期

2 邓启垣;陈灿;黄石安;;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05期

3 张英杰;李玉云;;MSCs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13期

4 史明霞;李静;廖联明;陈斌;李炳宗;陈磊;赵春华;;胎儿骨髓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14期

5 刘恺鸣;迟路湘;鲁向辉;;缺氧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以旁分泌方式影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年07期

6 林志祥;徐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19期

7 晏开力;翟志敏;汪健;李庆;邬志伟;徐修才;徐静玮;;VEGF与肿瘤的相关性及其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诱导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11期

8 刘晓峥;韩志军;任华;;骨髓间充质细胞来源的血管内皮样细胞与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抗凝基因表达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年11期

9 李丽;马海英;马玲;杜莉莉;卢晓梅;金玉楠;魏文娟;王彦霞;于艳秋;;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11期

10 李丽;马海英;马玲;于艳秋;;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少光;池颖;戎丽娟;邢文;卢士红;赵钦军;马凤霞;韩忠朝;;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比较[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 王巧稚;韩艺;赵宏贤;余鸿;刘广益;;当归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和毒性检测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玉红;陈光辉;;地黄低聚糖对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杜凤移;王皓;杨树龙;赵绘存;杨英;杨军;;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郭勇;张西正;郭春;魏严;李瑞欣;徐晓莹;张永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心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朱恒;江小霞;刘元林;张毅;毛宁;;间充质干细胞选择性调节破骨细胞发育和功能[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7 张颢;陶艳玲;邱林;张伯龙;马军;陈志哲;刘拥军;韩忠朝;;一种具有免疫负调节功能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8 李杰平;孔佩艳;李佳丽;朱丽丹;孔祥敬;曾东风;刘红;王庆余;彭贤贵;陈幸华;张曦;;纯化的自体CD34+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克隆恩病一例并文献复习[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李丽;马海英;马玲;于艳秋;;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10 罗高兴;程文广;黄正根;贺伟峰;袁顺宗;陈希炜;吴军;;应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皮肤缺损创面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月 王琳;空军总医院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救治小脑萎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素锋;我市首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手术取得成功[N];临汾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艾素;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10年

4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记者 张真真 通讯员 叶逢春 鲁斌;让返乡民工归巢不歇业[N];湖北日报;2008年

6 韩小锋 陈计智;精心呵护“归巢倦鸟”[N];解放军报;2011年

7 记者 尚志岑;平高集团出现万鸟归巢胜景[N];平顶山日报;2006年

8 记者 班彦钦;忻州万余商户候鸟归巢[N];山西日报;2002年

9 张泓;生物医药,2008新突破[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10 徐机玲;姜跃进;我国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美娇;系统归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彭飞;620nm非相干红光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光生物调节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东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表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李宝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及复合PLGA体内异位成软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朱雅姝;Flk-1~+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吴桂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熊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体外转染兔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软骨转化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苗宗宁;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在骨创伤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梁伟;人骨髓Flk-1~+间充质干细胞抗DNA损伤物质影响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赵迎泽;BMP9通过MAPKs通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春;静脉移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体内迁移及治疗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章守琴;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的体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3 陈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化疗所致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体外实验[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茜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以及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诱导其重编程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体外重建角膜后板层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唐子滨;纳米级胶原基骨材料复合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兔后外侧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7 齐凯;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初探[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马兰兰;不同胎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李成华;口腔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及在口腔扁平苔藓中变化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10 李丽;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归巢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60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e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