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组织因子靶向纳米粒介导光化学梗塞法治疗实体淋巴瘤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4:39
【摘要】:TF在凝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与血浆凝血因子Ⅶ/Ⅶa(FⅦ/Ⅶa)特异性结合,形成的TF-FⅦa复合物可以激活FⅨ和FⅩ,激活的FX(FXa)和共因子(FVa)可以水解凝血酶原,最终导致凝血酶形成,引发血液凝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很多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瘤细胞均高表达TF,因为肿痛血管内皮细胞本身的不完整和内皮细胞间连接的不紧密,导致血管具有一定的可透过性和TF的渗漏,从而使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表面高表达TF。这些TF既与肿瘤血管新生及转移相关,也与肿瘤患者的血栓性静脉炎关系密切,这在临床上被称为Trousseau's综合症。而对于正常组织血管而言,TF分布在血管外层等血液循环之外的区域,只有当血管损伤或内皮破损时血液才有机会和这些表达TF的细胞接触,从而启动上述凝血过程。所以,选择TF作为靶向肿^茄苣谄は赴陌械憔哂辛己玫奶匾煨浴1究翁庾榍捌谘芯康腅GFP-EGF1蛋白具有TF特异性和高度的亲和力,且将其连接于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PLGA)纳米粒表面后构建的EGFP-EGF1-PLGA纳米粒也具有TF靶向性。 光化学反应能够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发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其发生机制为: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使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光敏剂受到激发,此激发状态下的光敏剂可以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生成高活性的单态氧,单态氧和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中的重要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引起TF的释放激活凝血瀑布,造成局部的血栓形成。在该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光敏剂作为能量的载体和反应的桥梁,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 HMME),是种成分单一、性能稳定的新型光敏剂,其激发峰为395nm,发射峰为613nm。它能够从体内迅速清除,毒性明显低于第一代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由于血卟啉单甲醚体内注射后很快就被肝脏的枯否(Kupffer)细胞吞噬,其血液中的浓度会迅速下降,如果想造成肝脏以外的,身体其他目标部位的梗塞,必须提高初始的给药剂量。全身m药浓度过高除造成肝脏损害外,还需要避光来防止日光照射产生活性氧对身体浅表部位的伤害。那么采用靶向给药的方式可大大降低全身给药剂量,既能在目标部位形成较高浓度,又可以尽量减少正常部位药物浓度,从而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至最低。 由此,研究者设想:能否将血卟啉单甲醚包载在EGF1-EGFP-NP内部,通过纳米粒的TF靶向性运载到高表达TF的肿瘤血管,然后针对瘤体采用冷光源照射,局部产生活性氧损伤血管内皮可引起TF进一步释放,这样既给TF靶向纳米粒提供更多的靶标募集更多的纳米粒,也可通过这种瀑布效应产生更多的TF促发进一步凝血反应,从而特异性梗塞肿瘤血管。 鉴于以上基础,本研究将制备包载血卟啉单甲醚的EGF1-EGFP-NP,选取高表达TF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作为肿瘤血管内皮模型,选取CA46淋巴瘤细胞复制动物实体瘤模型,体内及体外研究该纳米粒在冷光源激发下,是否能靶向到高表达TF的肿瘤血管内皮?是否能激发局部TF的进一步释放及载血卟啉单甲醚纳米粒子的不断聚集,导致局部的血栓形成?是否可中断肿瘤细胞的血液供应,发挥抗肿瘤效应?期望能为实体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部分载血卟啉单甲醚的EGFP-EGF1蛋白结合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的构建及体外评价目的 将血卟啉单甲醚载入EGFP-EGF1蛋白结合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中,并对该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进行鉴定:验证HMME-ENP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靶向性;评价在冷光源照射下HMME-ENP诱导BMECs产生活性氧和组织因子的作用。 方法 1)采用单乳法,合成出包载血卟啉单甲醚的PLGA纳米粒(HMME-NP),之后将EGFP-EGF1蛋白巯基化,连接于HMME-NP表面,合成出MME-ENP;通过粒径测定仪对纳米粒的粒径进行测定;通过普通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并通过BCA法测定纳米粒的EGFP-EGF1蛋白连接效率;提取纳米粒中的血卟啉单甲醚,计算血卟啉单甲醚的载药量。 2)两次消化加Percoll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BMECs, TNFα上调BMECs TF的表达,构建体外血管损伤模型;在ENP纳米粒表面连接香豆素-6示踪纳米粒,进行细胞摄取实验;通过Dihydroethidium (DHE)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检测BMECs细胞光照后活性氧产生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BMECs细胞光照后TF表达水平的改变。 结果 1)载入血卟啉单甲醚的ENP (HMME-ENP)粒径大小约110-120rnm左右,外观大小均一、圆整。HMME-ENP纳米粒表面EGFP-EGF1蛋白连接效率为39.27%。血卟啉单甲醚的载药量约4.24ug/mg。 2)大鼠BMECs原代细胞存在TF的少量表达,TNF (100ng/ml,6h)可以刺激细胞上调TF表达;细胞摄取实验显示,连接有EGF1-EGFP蛋白的ENP比NP更利于细胞摄取; 3)在冷光源照射下,HMME-ENP可以诱导BMECs细胞产生活性氧和促进TF表达,且作用强于HMME-NP诱导的。 结论 1) HMME-ENP粒径大小均一,EGFP-EGF1蛋白的成功连接,HMME的载药量都可满足后续实验需求; 2) HMME-ENP体外血管损伤模型中具有TF靶向性: 3)在冷光源作用下,HMME-ENP纳米粒中包载的HMME可以促进活性氧产生及TF表达。 第二部分载血卟啉单甲醚的EGFP-EGF1蛋白结合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在小鼠淋巴瘤皮下瘤模型中的评价 目的 构建小鼠淋巴瘤的皮下瘤模型;用Dir示踪MME-NP纳米粒,在淋巴瘤皮下瘤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其TF靶向性;初步评价冷光源照射下,MME-ENP对小鼠淋巴瘤的干预作用。 方法 1)以NOD/Scid小鼠为种瘤对象,挑选淋巴瘤细胞系CA46细胞以1*107的密度终种植在小鼠右侧肩胛区皮下: 2)成瘤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Dir标记的HMME-ENP及HMME-NP,冷光源照射局部瘤体后给予活体成像,观察2h、6h、12h、24h等各时间点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24h点处死小鼠,取心、脑、肝脏、脾脏、肾、肺、瘤体等进行器官成像,计算组织荧光强度; 3)免疫荧光检测小鼠瘤体冰冻切片的活性氧和TF分布;HE染色检测血栓;结果 1)CA46细胞种植3-4周后,80%以上NOD/Scid小鼠均可见瘤细胞种植部位皮下瘤的形成; 2)活体成像结果显示:a)在2h、6h、12h、24h等各时间点,尾静脉注射ENP的小鼠瘤体处纳米粒聚集均强于注射NP小鼠;给予光照后,尾静脉注射ENP的纳米粒聚集仍强于NP聚集; b)给予光照后,尾静脉注射ENP的纳米粒聚集强于未光照组ENP聚集;光照后尾静脉注射NP的纳米粒聚集强于未光照组NP聚集; c)给予光照后,尾静脉注射ENP的纳米粒聚集在2h、6h、12h、24h等所有时间点中,6h达最高。 3)器官成像显示:a)24h点纳米粒在肝脏的聚集最多,其次为脾脏、瘤体;b)余结果与上述活体成像吻合; 4)瘤体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显示纳米粒聚集的部位与TF表达区域吻合: 5)注射ENP的小鼠瘤体活性氧、血栓及TF表达等均较注射NP的。 结论 1)ENP在小鼠淋巴瘤皮下瘤模型中具有靶向性; 2)在冷光源局部照射下,HMME-ENP可以促进瘤体产生更多的活性氧、TF、和血栓,有望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忻志鸣;叶根深;;纳米粒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年16期

2 潘研,郑俊民,唐星,郝劲松,周蕾;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12期

3 胡俊,刘玉玲;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05期

4 方超,施斌,裴元英;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稳定性[J];药学学报;2004年11期

5 沈成蓉;张阳德;赵劲风;;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谢向阳;刘宏;陈鹰;梅兴国;;病毒纳米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年01期

7 王杰,张强;长循环纳米粒[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年06期

8 陈大兵,杨天智,吕万良,张强;紫杉醇长循环固态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研究[J];药学学报;2002年01期

9 梅之南,杨祥良,徐辉碧;生物降解聚合物长循环纳米粒[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年07期

10 陈大兵,吕万良,杨天智,李静,张强;紫杉醇表面修饰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性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琪;丛龙波;黄雅洁;岳鹏飞;袁海龙;;纳米粒载药系统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静;张玮;储藏;王晓宇;张敏;武鑫;高申;;基于微针递送的PLGA纳米粒在人皮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洁;刘青锋;冯程程;沈烨虹;邵夏炎;田志强;周佳辰;张奇志;;马铃薯凝集素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经鼻入脑靶向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朱铉;李福男;苏美琴;;巯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眼用纳米粒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高静;张玮;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高小玲;武炳贤;陶炜兴;陈钧;蒋新国;;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介导多肽药物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潇;;眼用氟尿嘧啶纳米粒制剂的制备[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胡豫;;组织因子靶向性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血栓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学明;徐元龙;陈国广;韦萍;;1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大鼠的药物动力学[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继云;廖美华;陶蓉蓉;杜永忠;楼宜嘉;韩峰;;脂质纳米粒递药系统对脑内自噬-溶酶体信号的影响及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王小龙;纳米粒子可经水果等食物进入人体[N];科技日报;2013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记者 白毅;新型药物纳米输送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华凌;磁电纳米粒子可传递药物直入大脑[N];科技日报;2013年

6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上海中药研究所制备出氟苷新型给药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记者 白毅;复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新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毛黎;放射性纳米粒子可定向附着杀灭癌细胞[N];科技日报;2013年

10 甘勇 林艳琼 陈庆华;微粒系统用于眼用制剂成新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丽;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韦伟;新型功能性油脂的生物催化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瑶;组织因子靶向纳米粒介导光化学梗塞法治疗实体淋巴瘤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武敬亮;载阿霉素组氨酸修饰透明质酸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赵小智;包裹芘的高分子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以及体内外行为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静;油酰壳聚糖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蒋新宇;抗癌药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袁弘;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药物载体经胃肠道转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陈洁;马铃薯凝集素修饰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经鼻入脑的递药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孙彦华;基于金纳米粒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分析新技术[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藤;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硬膜外释药特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峻;新型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欢;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慧中;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5 杨涛;复合诊疗纳米粒用于多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郭苗;载Cypate多功能纳米粒在肿瘤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孙川;靶向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初步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薛君;AFP单抗修饰的载DCN PLGA纳米粒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刘婷先;基于结合型寡聚核苷酸构建药物与基因共载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黄丽;Cypate/DOX-SiO_2纳米粒用于肿瘤诊疗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74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674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1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