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内镜下经隧道黏膜剥离术及传统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早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4 15:47
【摘要】:背景和目的:长期以来,由于具有微创和整块切除的优势,ESD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经成为食管早癌的标准治疗方式;然而,对于大面积食管早癌(环周程度≥1/3,长度≥2cm),ESD术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两大技术瓶颈:其一,黏膜下注射液保存时间过短;其二,已经剥离的病变容易阻塞管腔,从而影响手术视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临床医生开始尝试ESTD术(内镜下经隧道黏膜剥离术),此后还报道了双隧道ESTD术,以进一步提高针对食管环周病变的操作效率。目前,临床上关于ESTD术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其一,比较ESD术与ESTD术在治疗食管大面积早癌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其二,系统全面评估ESTD术的研究,样本量均偏小;其三,与单隧道ESTD术相比,双隧道ESTD术在治疗食管环周病变方面的优势未经证实。因此,本研究主要旨在使用较大的样本量,全面系统地评估ESTD术和ESD术作为食管大面积早癌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操作效率。此外,对于≥3/4环周的病变,ESTD/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支架置放以及球囊扩张等方法来预防或治疗该不良事件,但效果有限,因此,本研究初步尝试了自体植皮术预防环周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可行性,并做个案报道。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TD术的46例食管大面积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单隧道与双隧道ESTD术治疗环周病变的结果;第二部分,收集分析2011年8月-2016年6月,在本中心行ESTD/ESD术的150例食管大面积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ESTD术与ESD术的治疗结果。第三部分,对自体植皮术预防环周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估,并做个案报道。结果:第一部分研究中,4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TD术,平均手术时间为74.5 min(中位数,range 20.0-404.0),切除标本的平均面积为15.8 cm2(平均数,range 4.7-43.2),平均剥离速度为0.21 cm2/min(平均速度,range 0.05-0.71),整块切除率为95.7%(44/46);此外,与单隧道ESTD术(12例)相比,双隧道ESTD术(6例)在剥离食管环周病变时速度更快(139.5 min vs 92.5min,P0.05)。第二部分研究中,15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TD(52例)术或者ESD(98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2.68±67.96(平均数±标准差)min,切除标本平均面积为13.79±7.44(平均数±标准差)cm2;平均剥离速度为17.99±10.40(平均数±标准差)mm2/min,并且,两组比较后,ESTD组比ESD组的剥离速度明显更快(21.54±13.73mm2/minvs16.10±7.53,P=0.002);并且,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方式(ESTD/ESD术)是影响剥离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较长的手术时间被发现是术中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自体植皮术预防环周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个案研究,初步证实了该方式的可行性,但关于其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及随访予以证实。结论:ESTD术和ESD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食管大面积早癌的方法,与ESD术相比,ESTD术的剥离速度更快;在治疗环周病变时,与单隧道ESTD术相比,双隧道ESTD术又进一步提高了操作效率;在ESTD/ESD术的操作过程中,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避免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初步研究证实自体植皮术预防环周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方式具有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Hyuk Soon Choi;Hoon Jai Chun;Min Ho Seo;Eun Sun Kim;Bora Keum;Yeon Seok Seo;Yoon Tae Jeen;Hong Sik Lee;Soon Ho Um;Chang Duck Kim;Ho Sang Ryu;;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 salvage technique for ulcerative early gastric cancer[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年27期

2 翟亚奇;令狐恩强;李惠凯;秦治初;冯秀雪;王向东;杜红;孟江云;王红斌;朱静;;内镜下隧道式与常规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的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2696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696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