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我国癌症死亡率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十年来,我国肺癌人群的死亡率显着增加,肺癌已经成为中国癌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人体免疫状态与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机体免疫状态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95%来自线粒体,其在机体免疫细胞正常功能维持中担任不可缺少的角色。目前肺癌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细胞线粒体功能之间的关系尚缺少系统性研究的报道。我们提出外周血免疫细胞线粒体功能下降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假设。本文主要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功能与线粒体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膜电位及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肺癌患者与正常人群外周血免疫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变化;(2)苯并芘(benzo[a]pyrene,BaP)致雄性昆明小鼠肺癌模型的建立;(3)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在BaP诱导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本文主要获得以下实验结果:(1)肺癌患者与正常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情况:本文对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临床调查与研究中发现,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ROS含量为38.16±9.92,肺癌组为48.01±8.7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为2379.98±641.46,肺癌组为1310.64±210.2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癌组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TP含量为9.30±3.98,肺癌组含量14.46±5.0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后通过流式标记检测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B淋巴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发现对照组外周血CD3~+CD19~-T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为1470.37±219.33,肺癌组为1016.73±238.17,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CD19~+B为2781.42±648.69,肺癌组为953.28±301.5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肺癌患者T、B淋巴细胞线粒体功能均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各个年龄段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ROS、线粒体膜电位及ATP含量均出现了显著变化,并且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由以上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ROS含量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及ATP合成降低。表明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线粒体功能降低。(2)BaP致小鼠肺癌模型建立:末次灌胃6周后BaP组小鼠的肿瘤数(0.13±0.33)和肺癌发病率(10.0%)与对照组的肿瘤数(0.10±0.31)和肺癌发病率(8.0%)相比并无差异(P0.05);而末次灌胃14周后BaP组小鼠的肿瘤数(0.72±1.01)和肺癌发病率(46.0%)与对照组的肿瘤数(0.26±0.64)和肺癌发病率(12.0%)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同时,末次灌胃14周后BaP小鼠的肿瘤数和肺癌发病率与末次灌胃6周后相比显著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BaP可以诱导小鼠肺癌的发生,且随着BaP诱导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的肺癌发病率和肿瘤数不断升高。(3)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在BaP所致肺癌发生中的变化情况:通过检测BaP诱导小鼠肺癌发生之前和肺癌发生之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发现:末次灌胃6周后处理的小鼠,对照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ROS荧光值为145.67±32.74,BaP组为186.10±57.2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为1492.72±348.10,BaP组为1250.81±457.7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TP的值为13.46±3.55,BaP组为10.11±3.5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对单个核细胞内的T、B淋巴细胞进行分群检测发现:对照组外周血CD3~+CD19~-T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为423.37±103.82,BaP组为336.65±87.5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CD3~-CD19~+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为1785.60±493.54,BaP组为1372.78±334.7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灌胃14周后对照组小鼠单个核细胞线粒体ROS荧光值为158.39±47.76,BaP组198.52±58.9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BaP组中未得肿瘤小鼠与发生肺癌的小鼠单个核细胞线粒体ROS荧光值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未得肿瘤小鼠的为176.82±78.68,肺癌小鼠的为217.40±80.43,高于未得肿瘤小鼠,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值为1195.30±232.80,BaP组为953.95±232.57,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aP组中未得肿瘤小鼠的单个核细胞膜电位为1008.92±217.54,肺癌小鼠为903.55±238.90,高于未得肿瘤小鼠,但不具有有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TP含量为16.65±5.73,BaP组为12.27±3.69,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aP组中未得肿瘤小鼠的单个核细胞ATP值13.72±3.30,肺癌小鼠为9.82±3.16,ATP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研究发现对照组外周血CD3~+CD19~-T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为355.57±93.58,BaP组为312.35±86.8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组中未得肿瘤小鼠的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为1210.99±312.10,肺癌小鼠为1041.23±231.17,明显低于未得肿瘤小鼠,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外周血CD3~-CD19~+B细胞膜电位值为1501.82±535.31,BaP组为1122.42±283.06,与对照组相比,BaP组B淋巴细胞膜电位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BaP组中正常组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为1210.99±312.10,肺癌组为1041.23±231.17,明显低于正常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末次灌胃6周后即肺癌发生之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ROS含量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TP合成减少,继而引起免疫细胞线粒体功能降低、免疫细胞能量合成下降。且这些变化一直持续至肺癌发生后。说明BaP诱发动物肺癌出现之前就已经导致其外周血免疫细胞线粒体功能下降。BaP致动物肺癌除其本身致癌作用外,外周血免疫细胞线粒体功能下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综上肺癌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免疫细胞线粒体功能降低、免疫细胞能量合成下降。同时,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末次灌胃6周后(肺癌发生前)和末次灌胃14周后(肺癌发生后)BaP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免疫细胞的功能均有所下降,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可能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为揭示肺癌的发生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并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图文】: 浆后的全血细胞溶液用毛细吸管将此抗凝稀释分离液试管中,使与分离液形成一界面,两者℃)下于水平离心机中,2000r/min 离心 20mi后,可以看到管内有明显的阶层,从上到下分层,颗粒白细胞和红细胞层,如图 2-1;吸管,将单个核细胞层慢慢吸出,移入另一 2m的 PBS 溶液,彻底混匀后在室温下,3000r/mi的上层液体倒掉,淋巴细胞和红细胞位于离心裂解液(并用加液枪吹打底部的白色物质,使室温条件下静止 5min,调整至 3000r/min,离心后,将上清液弃掉,取 1ml PBS 于试管中,充分离心 5min,,沉淀即是 PBMC。
图 2-2 不同组线粒体活性氧平均荧光强度(M1:细胞的本底荧光值利用阴性对照组“画门”去除)ure 2-2 The averag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mitochondifferent groups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painted" to remove the cell background fluorescence va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 ROS 含量为 38.16±9.921±8.7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 2-3,图 2-3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 ROS 含量与正常对照(P<0.05,P<0.01)(表 2-4,图 2-4)。不同性别组肺癌患核细胞线粒体 ROS 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增高(P<0肺癌组与男性肺癌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表 2-5,图 2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揭示线粒体疾病中的线粒体功能互补之谜[J];前沿科学;2015年01期
2 孙琦,刘爱莲,尚允清;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ATP酶组织化学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3 陈慧丽;李元建;江俊麟;;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线粒体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年03期
4 朱晓彤;李广平;;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力衰竭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年01期
5 熊燕;张梅;陈菲;方伟进;;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年02期
6 康静琼,朱遂强,阮旭中;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1期
7 彭天婵;李清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6年06期
8 骆静;方丽;袁琦;蔡婷;杨俊伟;;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年20期
9 张洪峰;张嵘;;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孤独症[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5年10期
10 张俊杰;柯斌;秦鉴;;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脾虚与胰岛素抵抗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少鹏;吴李君;韩伟;赵烨;赵国平;张蕾蕾;余增亮;;线粒体功能缺陷对转移培养基介导的辐射旁效应早期过程的影响[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刘嘉为;;线粒体功能研究平台的建立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3 张海霞;杜冠华;张均田;;线粒体功能体外检测新方法[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张海霞;杜冠华;张均田;;线粒体功能体外检测新方法[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一部分)[C];2002年
5 李洋;;运动干预线粒体稳态调节的研究进展:运动健康的新未来[A];2018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6 管敏鑫;;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类疾病[A];2015年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学术年会暨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年
7 刘潇;左越焕;孙葳;张巍;吕鹤;黄一宁;肖江喜;袁云;王朝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线粒体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8 张爱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C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王迎青;陈纯;叶钦勇;陈晓春;;PGC-1α过表达对MPTP诱导的C57BL小鼠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10 夏晶;周婷;江俊麟;;DDAH2/ADMA通路在高糖诱导内皮祖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张梦然;新方法可增强线粒体功能[N];科技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王潇雨;线粒体,疾病溯源的一个突破口[N];健康报;2018年
3 记者 陈超;线粒体疾病发病机理阐明[N];科技日报;2018年
4 记者 白毅;线粒体疾病中的线粒体功能互补之谜被揭示[N];中国医药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茅松;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干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2 崔岚;SIRT1在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毒性与线粒体功能紊乱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年
3 何e
本文编号:269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