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Olaparib联合CBP、BKM120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细胞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5:18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三阴性乳腺癌作为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一种,特点是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2均不发生表达。癌症基因组图谱揭示了三阴性乳腺癌这类肿瘤可能存在大量的拷贝数改变,p53突变,PI3K通路激活,以及DNA损伤修复和同源重组(HR)缺陷等。因此,传统的化疗方案在这部分分子分型的肿瘤中获益不佳,至今为止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也依然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这些现状急需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更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的推出。Olaparib、PI3K抑制剂和卡铂(CBP)均已被证实单独应用在三阴性乳腺癌中为安全和有效的。在临床I期实验中也证实了BKM120和Olaparib可以联合使用,且不存在药物的互相作用,这种有效性在BRCA突变和BRCA未突变的患者中均观察到了临床获益。因此,我们根据这三种药物的药理机制参考临床使用方案,设计了三药联合的作用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的实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三药联合使用在TNBC细胞系中对细胞生长抑制的效果,并通过相关实验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并为未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提供有力的证据。研究方法:1.利用细胞增殖实验(MTT)方法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CAL51、MDA-MB-231和激素受体阳性的细胞系MCF-7的细胞分别进行Olaparib、CBP、BKM120三种药物单药或三药联合两种方案处理后,得到其各自的IC50值,从而评估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使用Calcusyn2.0软件计算三药的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 CI),判断三种药物联合使用是否存在药物的协同作用。2.利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价Olaparib、CBP、BKM120三种药物分别以单药、双药、三药多种给药方案处理后,对于CAL51和MDA-MB-231的细胞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3.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Olaparib、CBP、BKM120三种药物分别以单药、双药或三药处理多种药物处理后,对于CAL51和MDA-MB-231的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明确三药联合是否对细胞周期发生作用从而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4.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在Olaparib、CBP、BKM120三种药物对分别以不同浓度单药处理后,检测CAL51和MDA-MB-231的细胞中H2AX、cleaved-PARP、PADPR、ATM、Chk1和Chk2蛋白的表达,以推测其对于DNA损伤的作用。5.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在Olaparib、CBP、BKM120三种药物分别在单药、双药或三药不同方案处理后,对CAL51和MDA-MB-231的细胞检测其H2AX、PADPR、53BP1、p27、p21和p-ATM等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推测使用三药后对细胞的DNA损伤及DNA修复HR通路和NHEJ通路的影响。6.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技术进一步了解Olaparib、CBP、BKM120三种药物分别在单药、双药或三药不同方案处理后对CAL51和MDA-MB-231的细胞的DNA损伤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三药联合使用对DNA修复的HR通路和NHEJ通路的活化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1.当Olaparib单独使用在CAL51和MDA-MB-231细胞系中,在CAL51细胞系中其IC50为44.12(μM),在MDA-MB-231细胞系中其IC50为95.07(μM),可见Olaparib单药使用在非BRCA突变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中其细胞杀伤作用非常有限。当Olaparib作用在激素受体阳性的MCF-7细胞系中,其IC50为2237μM,无明显细胞生长抑制作用。2.Olaparib、CBP和BKM120三种药物联合使用后,联合指数CI值在CAL51和MDA-MB-231中中均小于1.0,且大部分数据0.8,这证明三药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而在MCF-7细胞系中却无类似协同作用出现。3.在细胞功能学实验中,当低浓度使用Olaparib、CBP、BKM120三种药物中的单药或联合使用双药时,其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比较有限,而当低浓度三药联合使用时却能够有效抑制细胞克隆的形成。4.在细胞周期检测中发现,Olaparib、CBP、BKM120三药联合使用后,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明显增强,表现在CAL51细胞系中G2/M期细胞明显增多(20.6%),MDA-MB-231细胞系中的S期细胞明显增多(10.1%)。两种细胞系在三药作用后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而当比较OLA+CBP双药组和三药组时,由于BKM120的加入,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5.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发现,Olaparib、CBP、BKM120单药处理CAL51和MDA-MB-231两个细胞系后,H2AX,p-CHK1和p-CHK2的表达均明显增多,PADPR的表达均明显降低,证明三种药物处理后DNA损伤的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增多,三药均具有导致肿瘤细胞DNA损伤的作用,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DNA损伤更为明显。6.在Olaparib、CBP、BKM120三药联合使用后,除了DNA损伤增加以外,NHEJ修复通路的蛋白53BP1,p53和p-ATM表达也明显增加,进而证明了三药的联合使用导致了NHEJ修复通路活化的增加。三药组与OLA+CBP双药组相比,p27和p21表达明显增加,反应了BKM120的加入增加了对PI3K通路的抑制作用,激活了细胞周期的G1期阻滞。7.通过免疫荧光实验,Olaparib、CBP、BKM120三药联合使用与对照组相比,γ-H2AX荧光表达明显增加,说明三药使用增加了细胞的DNA损伤,而导致代表了HR通路的DNA修复的RAD51和HR修复通路中的重要成分BRCA1的荧光表达较较双药组明显降低,53BP1的表达却明显升高。从而证明双链DNA损伤增加,但HR修复途径被抑制,导致NHEJ修复途径增多,可能造成DNA损伤修复的正确率下降,从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并证实了Olaparib、CBP、BKM120三药联合使用的有效性。三药联合使用通过DNA损伤协同作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抑制同源重组修复(HR)途径,增加其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通路进行DNA修复,从而导致DNA损伤增加、修复能力下降,最终增强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本研究为Olaparib联合CBP和BKM120的治疗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图文】:

三阴,杀伤作用


24A-1C Olaparib 单独使用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 CAL51 和 MDA-M杀伤作用非常有限。用 MTT 法测定三阴性乳腺癌细胞 MDA-ML51 细胞,以及 MCF-7(非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的半抑制浓度(A)OLA,(B)CBP,或(C)BKM120。OLA:Olaparib;CBP:卡P-BKM120;Cell inhibition(%):细胞抑制率(%);IC50,半抑制浓

联合应用,细胞系,卡铂,数据


C 为 CAL51、MDA-MB-231、MCF-7 三种细胞系使用三药联合应用结果。结果为三次独立实验的结果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P<0.a代表单药的敏感曲线显示在图 1A-C;b代表三药联合使用后的敏感 2A-C. BKM120:NVP-BKM120; CBP:卡铂; IC50:半抑制浓度。e IC50(μM)Drug aloneaIC50(μM)Drug combinationbOlaparib CBP BKM120 Olaparib CBP BKM 44.1 1.2 4.8 3.3 0.8 0.6MB-231 95.1 16.5 11.1 12.5 3.1 2.5表格 1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乳腺癌细胞转移核心机制终破解[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9年05期

2 刘倩;金红艳;何为;葛四平;田勇;赵能刚;;乳腺癌组织微小RNA-218-5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年12期

3 高嘉悦;;乳腺癌的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国新通信;2019年02期

4 石乐娟;贾小婷;罗利云;柳柏林;郑国沛;;LncRNA RP11-316M1.12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J];中国医师杂志;2018年11期

5 陆进;张磊;俞鹏;陶恒;陈云帆;;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6 郭奕阳;朱彩虹;郭秀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与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新型药物[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7 闫东;;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年06期

8 张青;甘淋;;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8年01期

9 张斌;梁爱玲;刘勇军;;外泌体在乳腺癌中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8年02期

10 张国强;刘增艳;王晓红;杨振林;;血清微小RNA-409-3p表达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明;黄剑浜;肖杨;郑海荣;;利用高频超声刺激探究乳腺癌细胞侵袭性[A];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杨永长;黄文芳;刘华;肖代雯;姜伟;;乳腺癌细胞核差异蛋白筛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陆劲松;邵志敏;吴炅;韩企夏;沈镇宙;;新型维甲酸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白霞;傅建新;丁凯阳;王兆钺;阮长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戴建建;章静茹;陈峰;马道新;纪春岩;;EGFR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6 李俊;缪苏宇;李晓敏;束永前;王水;殷咏梅;;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腺癌细胞CD44表达的调控以及影响细胞迁徙的机制探讨[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不同分子量肝素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汲振余;李懿;范丹丹;;膜骨架蛋白4.1N负调控乳腺癌细胞的粘附、迁移及侵袭[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闫洁;我学者发现乳腺癌侵袭转移新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记者 衣晓峰 特约记者 李宴群;乳腺癌精准治疗再添依据[N];健康报;2019年

3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治医师 潘先均 程风敏 熊志翔 整理;得了乳腺癌还能做母亲吗[N];健康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张梦然;每天“动一动”,,乳腺癌患者死亡风险降不少[N];科技日报;2019年

5 记者 张梦然;妊娠34周以上可降低乳腺癌风险[N];科技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黄辛 通讯员 王广兆;最“毒”乳腺癌开启精准治疗时代[N];中国科学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王建影;乳腺癌确诊后应先做分型[N];健康报;2019年

8 杨艳;鱼油能减缓乳腺癌细胞增生和扩散[N];中国科学报;2018年

9 记者 张梦然;转移乳腺癌细胞休眠不死之谜破解[N];科技日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刘霞;大数据算法在诸多领域“弄潮”[N];科技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涵潇;RDGN成员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李诗恒;I型γ亚型磷酸磷脂酰肌醇激酶促进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李雪丽;MALAT1通过调控EEF1A1影响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4 片玲玲;基于反义lncRNA顺式竞争机制靶向乳腺癌IGF1R通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赵徽;Olaparib联合CBP、BKM120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细胞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6 曾锦生;CBX4在乳腺癌增殖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南昌大学;2019年

7 过源;基于光/磁响应型纳米制剂的乳腺癌多模态成像与精准治疗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8 金香;GNAS促乳腺癌增殖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9 陈锐;1.c-MYC调控ER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后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2.Ki67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预测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10 李云海;PSMD2通过调控p21和p27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影响乳腺癌细胞周期进程[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娴靓;非增强磁共振对致密型腺体乳腺癌筛查的应用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董茜;一种新型硫化氢供体HA-ADT的制备及其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3 周佳丽;基于MRI影像组学分析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早期术前预测[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梁宇;CD36促进ER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5 王建飞;药物敏感基因检测指导乳腺癌个体化新辅助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6 李建梅;术后放疗在T_(1-2)N_1M_0期三阴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预后价值[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7 梅义;多基因联用对乳腺癌亚型转变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8 程宏烨;乳腺癌分型标志基因功能研究及其之间相关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9 陈梦婷;凝集素BS-I识别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唾液中特异性半乳糖基化N-/O-聚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10 罗序亮;导管内注射乳腺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特征[D];南昌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99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699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3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