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髓系肿瘤主要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c MPN)。由于髓系肿瘤的临床及遗传学异质性高,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随着对髓系肿瘤发生机制的深入探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肿瘤细胞存在表观遗传学异常,它主要通过DNA的甲基化、染色质重塑、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等方式来调控基因的表达。组蛋白修饰主要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其中赖氨酸甲基化在组蛋白修饰中尤为重要。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是一个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氨基氧化酶,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首个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主要通过氨基氧化作用生成去甲基化的赖氨酸残基和甲醛,从而达到去甲基化的目的。包含有SET结构域的甲基转移酶催化完成组蛋白赖氨酸的甲基化,H3K4及H3K36的甲基化通常与染色质激活有关,而H3K9、H4K20及H3K27的甲基化则与基因沉默相关。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EZH2)催化H3K27位点的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进而导致肿瘤发生。这使人们认识到组蛋白的甲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失调可导致组蛋白甲基化失衡,近期研究表明,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与甲基转移酶的失衡与髓系肿瘤的发生紧密相关。因此,更加深入地探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与甲基转移酶在髓系肿瘤的发生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本实验收集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首诊髓系肿瘤患者的骨髓液70例,其中AML 40例、MDS 15例、c MPN 15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7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5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 3例),缓解后AML 16例以及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液17例设为对照组。通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LSD1 m RNA的表达水平,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中LSD1蛋白及EZH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 LSD1 m RNA的表达情况RT-PCR结果显示:初治髓系肿瘤患者中,AML组、MDS组、c MPN组(BM-MNCs)LSD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25±0.1958)pg/ml、(0.9536±0.1603)pg/ml、(1.0062±0.1675)pg/ml,缓解后AML组LSD1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9515±0.1015)pg/ml,对照组LSD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9621±0.1687)pg/ml。初治AML组LSD1 m 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587);MDS组患者LSD1 m RNA表达量与对照组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911);c MPN组LSD1 m 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544);初治AML组与缓解后AML组LSD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65),缓解后AML组与对照组LSD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862)。2 LSD1蛋白表达情况ELISA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初治髓系肿瘤患者中,AML组、MDS组、c MPN组(BM-MNCs)LS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5737±1.8809)pg/ml、(12.5276±1.3824)pg/ml、(12.0236±1.1412)pg/ml,缓解后AML组LS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8.5756±1.5808)pg/ml,对照组LS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4.6231±1.3155)pg/ml。初治AML组LS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MDS组LS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c MPN组LS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缓解后AML组LSD1蛋白表达量与初治AML组相比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缓解后AML组LS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初治AML患者按亚型分为M2 15例、M4 13例、M5 12例,其LS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4879±2.1489)pg/ml、(18.6596±1.8493)pg/ml、(18.5878±1.7078)pg/ml,各组之间LS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972);初治AML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以上7例、60岁以下33例,其LS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3177±2.1077)pg/ml、(18.6280±1.8605)pg/ml,两组之间LSD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697);初治AML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LSD1蛋白的相对结果:表达量分别为(18.6377±2.0178)pg/ml、(18.4871±1.7353)pg/ml,两组之间LSD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806);MDS患者根据IPSS-R分为高危7例、中低危8例,其LS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7541±0.7302)pg/ml、(11.4544±0.7377)pg/ml,高危组患者LSD1蛋白表达量与中低危组患者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c MPN患者按WHO分类分为ET 7例、PV 5例、MF 3例,其LS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1291±1.0428)pg/ml、(12.3386±1.3338)pg/ml、(11.2523±1.0570)pg/ml,各组之间LS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436)。3 EZH2蛋白的表达情况ELISA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初治髓系肿瘤患者中,AML组、MDS组、c MPN组(BM-MNCs)EZH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8.2885±16.4276)pg/ml、(204.5954±17.7583)pg/ml、(199.3212±10.8547)pg/ml,缓解后AML组EZH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94.8555±12.9244)pg/ml,对照组EZH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75.3548±13.9937)pg/ml。AML患者EZH2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MDS患者EZH2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c MPN患者EZH2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缓解后AML组EZH2蛋白表达量与初治AML组相比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缓解后AML组EZH2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AML患者按亚型分为M2 15例、M4 13例、M5 12例,其EZH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7.8381±17.1344)pg/ml、(266.6426±18.0838)pg/ml、(270.63463±14.7275)pg/ml,各组之间EZH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832);AML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以上7例、60岁以下33例,其EZH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7.6477±17.4577)pg/ml、(269.2461±16.2742)pg/ml,两组之间EZH2蛋白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817);AML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EZH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7.3703±16.5247)pg/ml、(269.5308±16.7175)pg/ml,两组之间EZH2蛋白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686);MDS患者根据IPSS-R分为高危7例、中低危8例,其EZH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1.3522±7.7296)pg/ml、(189.9333±7.2821)pg/ml,高危组患者EZH2蛋白表达量与中低危组患者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c MPN患者按WHO分类分为ET 7例、PV 5例、MF 3例,其EZH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2.0684±8.5480)pg/ml、(201.0672±13.6585)pg/ml、(190.0010±8.2533)pg/ml,各组之间EZH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264)。4 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初治髓系肿瘤患者中,AML组、MDS组、c MPN组(BM-MNCs)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分别为(0.0693±0.0066)、(0.0615±0.0073)、(0.0603±0.0035),缓解后AML组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为(0.0437±0.0053),对照组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为(0.0260±0.0056)。AML患者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MDS患者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c MPN患者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缓解后AML组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与初治AML组相比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缓解后AML组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AML患者按亚型分为M2 15例、M4 13例、M5 12例,其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分别为(0.0690±0.0070)、(0.0701±0.0067)、(0.0688±0.0066),各组之间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876);AML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以上7例、60岁以下33例,其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分别为(0.0684±0.0062)、(0.0692±0.0066),两组之间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757);AML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分别为(0.0698±0.0072)、(0.0686±0.0059),两组之间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601);MDS患者根据IPSS-R分为高危7例、中低危8例,其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分别为(0.0621±0.0025)、(0.0603±0.0039),两组之间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315);c MPN患者按WHO分类分为ET 7例、PV 5例、MF 3例,其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分别为(0.0600±0.0044)、(0.0612±0.0027)、(0.0592±0.0031),各组之间LSD1蛋白与EZH2蛋白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738)。5 LSD1蛋白与EZH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将103例标本(初治AML组40例、MDS组15例、c MPN组15例、缓解后AML组16例、对照组17例)的LSD1蛋白表达量与EZH2蛋白表达量做相关分析。LSD1蛋白表达与EZH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1初治髓系肿瘤患者与对照组LSD1 m 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初治髓系肿瘤患者LSD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LSD1可能参与髓系肿瘤的发病。2初治髓系肿瘤患者EZH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3缓解后AML患者LSD1蛋白及EZH2蛋白表达水平与初治AML患者相比均呈下降趋势。4初治髓系肿瘤患者存在LSD1蛋白与EZH2蛋白表达失衡,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
【图文】: 高危MDS组与中低危MDS组LSD1蛋白的表达水平Fig.2TheexpressionlevelofLSD1proteininBM-MNCsofhigh-riskMDS
附 图LSD1 蛋白表达水平图.1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 LSD1 蛋白的表达水平Fig.1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LSD1 protein in BM-MNCs of each test groupand control groupLSD1 蛋白表达水平图.2 高危 MDS 组与中低危 MDS 组 LSD1 蛋白的表达水平Fig.2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LSD1 protein in BM-MNCs of high-risk MDSgroup and low-risk MDS group
高危MDS组与中低危MDS组EZH2蛋白的表达水平Fig.4TheexpressionlevelofEZH2proteininBM-MNCsofhigh-riskMD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苟阳;杨武晨;杨程;彭贤贵;;髓系肿瘤克隆演变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5年31期
2 邢艺;赵明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突变和髓系肿瘤发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3 李秋静;;伊马替尼治疗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2年33期
4 卢兴国,杨军军;世界卫生组织髓系肿瘤急性体系白血病分型有关标准和细则[J];临床内科杂志;2004年07期
5 孙善芳;袁红建;邓银芬;潘怀富;;地西他滨为主的方案治疗髓系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年16期
6 马顺高,卢兴国;WHO髓系肿瘤MDS和MD-MPD的分类及其标准[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年04期
7 李高;张启科;黄秀娟;李青芬;孙延庆;;治疗相关髓系肿瘤9例分析[J];甘肃医药;2019年03期
8 常晓慧;向阳;黄世林;李海霞;;伴髓系阳性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17期
9 计超;席思维;张磊;于悦;吴晓炀;姜虹;;七氟烷下调LSD1表达抑制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7年04期
10 张紫嫣;黄雅薇;张新雪;田晨;王拥军;赵宗江;;“肾髓系统”的理论渊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雪梅;;2008髓系肿瘤新分型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研究进展[A];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仲坤;吴昊;马占川;江新梅;杨永广;伊焕发;;髓系抑制细胞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与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3 吴建国;;血液髓系肿瘤分子诊断及其应用[A];2012现代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暨浆膜积液细胞学检验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4 王季石;;髓系分化抗原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特点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5 赵肖庆;;髓系肉瘤一例[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韩岩梅;李和权;张明刚;郭秋莉;鲍嫣;徐胜;陈朱波;曹雪涛;;髓系抑制性细胞促进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初步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7 时艳荣;刘延方;张秋堂;王冲;孙玲;孙慧;王桂菊;程远东;刘少君;邹典斌;;髓系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异常表达480例分析[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林江;钱军;姚冬明;纪润璧;李云;杨静;王翠竹;柴海彦;钱震;高飞;;中国人群髓系肿瘤中DNMT3A基因突变的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王伟;周任远;施国伟;王文章;屠民琦;王曦龙;;原发性睾丸髓系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第六届广西中医、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疾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5年
10 刘卫平;李吉满;;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姚琼;p73蛋白:肿瘤细胞“帮凶”[N];光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思玮;肿瘤大数据须着力打通“孤岛”[N];中国科学报;2018年
3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燕 本报记者 卜叶 采访整理;牢记四条防癌经 远离肿瘤君[N];中国科学报;2018年
4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林丽珠 主治医师 陈壮忠;肿瘤患者能否进补[N];家庭医生报;2018年
5 记者 雍黎 通讯员 曾理;诺奖肿瘤疗法为啥失灵?我科学家找到原因之一[N];科技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张佳星;对抗肿瘤,试试活化的淋巴细胞[N];科技日报;2018年
7 特约记者 车晨菲;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开拓肿瘤治疗新思维 引领科学抗癌新方向[N];健康报;2019年
8 本报记者 王天Ya;肿瘤“绿色治疗”:源于东方的抗癌之道[N];人民政协报;2019年
9 通讯员 王磊 曾帆;打好肿瘤治疗“持久战”[N];大众卫生报;2019年
10 胡睿;让精准治疗在肿瘤领域落地开花[N];健康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奇骢;表观酶Tet2促进感染诱导髓系发生及其转录后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侯宇;髓系抑制细胞异常及网织血小板增多在ITP中的机制和诊断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3 张洁;LSD1对斑马鱼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敏;LSD1介导前列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5 丁杰;LSD1对结肠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沈宏杰;BMI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髓系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胡鑫;LSD1表观遗传修饰对TAL1功能和机体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谭理;组蛋白脱甲基酶LSD1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及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9年
9 雷增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促进肿瘤细胞“干性”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0 陈德红;LSD1在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性表型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帆;髓系肿瘤患者LSD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2 侯月兰;大肠杆菌严重感染引起斑马鱼幼鱼髓系应急造血机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董振坤;97例髓系肉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9年
4 谢洁琼;髓系肿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年
5 李希茜;髓系肿瘤中NKD2基因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态势的临床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6 张婷娟;髓系肿瘤中长链非编码RNA H19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7 谈银生;CD14+HLA-DRlow/-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在Graves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8 侯高超;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在直肠癌干性维持中的调控作用[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9 索凤至;LSD1小分子抑制剂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其抑制剂的筛选和抗肿瘤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10 吴嫣然;2',3'-二氢螺[环丙烷-1,1'-茚]-2-胺类LSD1抑制剂的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
27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