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12:28
【摘要】:研究背景:癌症是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疼痛是癌症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并且癌痛是不断发展的。癌症在原发部位的生长、癌症的转移及对癌症的治疗等,都会产生疼痛。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如何有效控制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症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广泛推广的癌痛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80-90%癌症病人的疼痛症状能够通过规范的三阶梯镇痛药物和辅助用药得到有效缓解,但仍有约10-20%癌症病人的疼痛没有得到满意控制。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其疼痛比较难治,采用综合性药物治疗即使药物剂量很大也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或者病人不能耐受综合性应用阿片类药物或其他辅助镇痛药的副作用而不能进一步增大药物剂量。对这部分病人的疼痛治疗尤其要引起疼痛医生的关注。神经调控技术是治疗疼痛方面一个快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其在控制神经病理性癌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创介入技术是现代医学疼痛治疗的核心技术,各种微创介入技术的开展为治疗难治性癌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鞘内镇痛既是神经调控技术,又是微创介入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首次应用于临床至今,大量研究证实该方法对治疗中重度顽固性癌痛效果确切,能有效控制其他治疗方法无法缓解的癌痛,被广泛接受作为治疗难治性癌痛的有效方法。鞘内应用吗啡直接作用于大脑及脊髓阿片受体,通过阻止阿片受体与P物质结合而阻断伤害性信号的传递,进而产生镇痛作用。由于直接作用于受体,阿片类药物用量很少,药物副作用也较少发生。但是鞘内单独应用吗啡对有些癌痛病人并不能使疼痛充分缓解,而且有些癌痛病人鞘内应用吗啡也产生耐受,此时联合应用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可增强镇痛效果,而且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尤其对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癌痛患者较单一应用阿片类药物具有更为确切的临床镇痛效果。绝大多数晚期癌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有效的镇痛能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不同程度的延长晚期癌痛患者的生存时间。癌症病人的生存预期是考虑对其采用何种疼痛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鞘内输注系统治疗难治性癌痛目前在一些地区仍未得到广泛应用,这与癌痛病人的疼痛方式及其对镇痛效果的预期、病人的预计生存时间及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费用相关。鞘内药物治疗疼痛的特点是早期费用较高而维持费用较低,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总体花费并不比传统的综合性用药花费高,而综合性药物治疗疼痛的特点是治疗费用持续上升。植入式鞘内泵价格昂贵,适合长期应用治疗疼痛,对于预期寿命较短(少于3个月)的晚期癌痛病人不存在价格优势。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将体内留置的鞘内导管通过皮下隧道引出连接于外源性电子输注泵上,通过和病人自控镇痛(PCA)系统相连,癌痛病人可以在爆发性疼痛时追加一次冲击量而获得有效镇痛。其价格只有植入式鞘内泵价格的1/10,并发症发生率也非常低。有关植入式鞘内吗啡泵治疗费用的分析国外已有研究,但关于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在癌痛治疗费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评估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对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对病人睡眠质量的影响,并将鞘内治疗过程中的镇痛费用进行统计,为临床晚期癌症患者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案。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12月到2016年12月行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疼痛治疗的晚期癌痛病人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所有病人采用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联合外源性PCA电子泵治疗,所用药物均为吗啡和布比卡因混合液。记录并分析:1.病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与疼痛有关的一般资料[数字化疼痛评分(NRS)、疼痛分类、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疼痛用药相关资料;2.鞘内治疗前及鞘内治疗第2、4、7、14、28天及病人临终前最后一次记录的病人疼痛NRS评分和鞘内用药情况;鞘内治疗前及鞘内治疗后30天睡眠质量评分;鞘内治疗后28天及56天治疗疼痛的费用,以及预估的综合性药物治疗(口服、皮下、静脉、经皮等途径应用的阿片类药物)在相同时间段的费用;3.治疗期间与手术操作、输注装置及药物相关的并发症;4.病人对鞘内镇痛及手术前综合性药物镇痛的满意度。研究结果:1.经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治疗后,在所有选定时间点病人的疼痛NRS较鞘内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2.至鞘内治疗后14天,各时间点疼痛NRS较前一时间点无明显变化。但至鞘内治疗后第28天和病人临终前最后一次,疼痛NRS均较前一时间点有明显提高(P0.01);3.鞘内治疗后每一时间点鞘内吗啡和布比卡因用量均较上一个时间点显著增加(P0.01);4.鞘内治疗后一个月睡眠质量较鞘内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5.对综合性用药换算的每日口服吗啡用量小于等于240mg的患者,鞘内治疗后第四周及第八周,鞘内镇痛费用均明显高于预估综合性用药费用(P0.01);而对每日口服吗啡用量大于240mg的患者,鞘内治疗后第四周鞘内镇痛费用与预估综合性用药费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至第八周鞘内镇痛费用显著低于预估综合性用药费用(P0.05)。对所有患者,鞘内治疗后第四周时鞘内镇痛费用显著大于预估综合性用药费用(P0.05),而至第八周时两种治疗方法的花费差异无显著性(P0.05)。鞘内治疗后,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综合性药物治疗的满意度。结论:1.对晚期癌痛患者行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联合外源性PCA电子泵镇痛安全有效,并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生存质量。鞘内治疗后随着病情进展疼痛有所回升,但仍然轻于鞘内治疗前;吗啡和布比卡因剂量持续增加以维持有效镇痛。2.对于预计生存时间大于8周或(和)日需口服吗啡剂量较大(大于240mg)的难治性癌痛患者,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在控制疼痛及镇痛费用方面都有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冠婕;庄丽;范晓琳;;埋入式输注系统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14年06期

2 范晓琳;张冠婕;庄丽;;埋入式输注系统在肺癌脑转移颅内压增高患者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5年01期

3 陆娓娜;;贝朗埋入式输注系统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年04期

4 张红丹;胡琦;;静脉型埋入式输注系统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6年32期

5 朱彤;林建;申文;;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6 姜慧芳;方军;钟泰迪;;丙泊酚闭环输注系统的研究与进展[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年03期

7 张红丹;杨小磊;张正明;顾锋;胡立军;汪波;胡琦;;静脉型埋入式输注系统应用于肿瘤化疗25例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06年05期

8 单小红;王爱琴;;静脉型埋入式输注系统在肝癌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05期

9 张利梅;;鞘内输注系统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年18期

10 张伟杰;;ACCESS PORT SYSTEMS埋入式镇痛输注系统围术期护理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克勤;樊碧发;;经硬膜外椎管内输注系统植入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疗效评价[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方军;姜慧芳;;静脉麻醉药物闭环输注系统的研究与进展[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朱宏伟;李勇杰;马凯;张宇清;陶蔚;;巴氯芬持续鞘内输注治疗痉挛[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郑宏;;静脉麻醉剂靶目标控制输注系统的现状与发展[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5 杨克勤;毛鹏;刘波涛;水源;樊碧发;;椎管内输注系统植入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疗效评价[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6 季峰;;输注系统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作用[A];2007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王羽;;医用输注系统的技术与进展[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宋涛;;鞘内吗啡泵治疗的应用进展和注意事项[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季峰;;输注系统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作用[A];2008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熊东林;张德仁;蒋劲;肖礼祖;郑虎山;张强;沙彤;朱宏骞;;植入性鞘内吗啡输注系统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杨俊坚;全密闭产品引领输液行业风潮[N];医药经济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鞠衍馨;埋入式鞘内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木金;鞘内输注系统持续引流脑脊液对癌性脑膜炎伴颅内压升高患者的疗效观察[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吕欢欢;闭环回路麻醉输注系统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83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783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e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