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基于高分子与穿膜肽修饰的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对黑色素瘤细胞诱导凋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8 17:41
【摘要】:恶性黑色素瘤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皮肤癌症之一,一直是人类不断试图攻克的疑难。现今,对黑色素瘤的治疗仅限于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免疫治疗,化学治疗,手术等。研究者正在寻找一种更有效和更低毒副作用的治疗手段,以待取代传统的手段。目前,科学家开始使用基因治疗这种新型的治疗方式,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技术正在被深入研究。本论文的出发点即为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高转染效率的非病毒类纳米载体,并将其应用于黑色素瘤的凋亡基因转染和诱导凋亡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 PEI)和壳聚糖(chitosan,CS)为基础,分别评价了聚乙烯亚胺与壳聚糖/三聚磷酸钠(sodiumtripolyphosphate, TPP)两种纳米载体的细胞转染效率和生物相容性等指标,发现两者作为A375细胞(人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转染载体均不太理想。最终,借助细胞穿膜肽(trans-activating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TAT),我们制备出了具有较高转染效率和低细胞毒性的非病毒类纳米复合物载体PEI-SMCC-TAT (polyethyleneimine-sulfosuccinimidyl-4-(N-maleimidomethyl) cyclohexane-1-carboxylate-TAT, PST),同时结合P53正向凋亡调节因子基因(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 PUMA),评价了新型纳米载体PST转染凋亡基因并诱导黑色素瘤细胞进入凋亡程序的效果,初步评价了这种治疗黑色素瘤方法的可行性,也从一定程度上为基于高分子的非病毒纳米载体用于基因治疗黑色素瘤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生物相容性分析结果显示,PEI/DNA复合物的细胞毒性强于PST/DNA复合物给细胞带来的毒性。而CS/TPP-DNA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最好。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在N/P比从4到50的范围内,PEI/DNA复合物的粒径尺寸均稳定在170 nm左右。CS/TPP-DNA纳米载体系统则具有较大的粒径。在不同体积比条件下,其粒径均在350 nm左右。这也是壳聚糖作为载体只具有低细胞转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N/P达到50时,PST/DNA则呈现出200 nm以下的粒径大小。凝胶阻滞分析结果显示,PEI、CS/TPP、PST均具有良好的核酸阻滞能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则显示PEI聚合物骨架已成功通过交联剂SMCC修饰上TAT穿膜肽。此外,本论文还通过离子凝胶法制备了CS/TPP纳米粒子,讨论了pH值、体积比等因素对其粒子形貌和粒径的影响。采用粒度分析、生物相容性分析、凝胶阻滞分析等研究了其作为纳米载体的特性,结果表明其对HEK293T细胞与A375细胞只具有较低的转染效率。本论文最终合成了在A375细胞中具有增强的转染效率的PST纳米载体,系统地考察了不同合成因素对新型纳米载体PST组成和转染效率的影响,如TAT与Sulfo-SMCC的加入量和PST的N/P(大于20)对其转染效率的影响等。最后,将最佳条件合成的PST纳米载体携带PUMA凋亡基因,通过双染Annexin-FITC/DAPI和Annexin-APC/7-AAD,进行流式细胞仪的凋亡分析和细胞膜细胞核染色情况分析,考察PUMA诱导的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综述所述,本论文分别考察了PEI, CS/TPP作为纳米载体的转染能力,并进一步制备了具有高转染效率的新型纳米载体PST。通过各类表征测试,制备出了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较高转染效率的高分子纳米载体PST。最终,将PST携带凋亡基因PUMA对黑色素瘤细胞进行凋亡诱导,探讨将其应于基因治疗的潜在价值,为后续的黑色素瘤基因治疗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9.5;R4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小龙,徐薪,申明识;黏膜黑色素瘤的常见临床病理特点[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2 李凌,徐庆中;黑色素瘤高频超声表现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年09期

3 陈烨 ,刘敏贤 ,安秀珍 ,林昌万 ,姜影;泪囊黑色素瘤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3年01期

4 蔡振鑫;黑色素瘤:预测致死性特征的30年临床经验[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年02期

5 Helsing P.,Loeb M. ,冯义国;小直径黑色素瘤:挪威黑色素瘤随访项目[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4期

6 Murray C.S.;Stockton D.L.;Doherty V.R. ;党倩丽;;增厚的黑色素瘤:长久面对的挑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8期

7 High W.A. ,Quirey R.A. ,Guillén D.R ,R.S. Taylor,刘超;7例甲单元原位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临床预后[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2期

8 Curtin J.A.;Fridlyand J.;Kageshita T. ;B.C. Bastian;党倩丽;;黑色素瘤不同位置的基因改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2期

9 Blaise S.;Rumeau-Trividic M.;Le Brun V.;周少娜;;黑色素瘤伴亚急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4期

10 Weatherhead S.C.;Lawrence C.M. ;潘敏;;黑色素瘤筛查诊所:检出更多的黑色素瘤还是使患者消除顾虑?[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东;谢遵江;贺业春;刘颖;刘丽;;在黑色素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形态学观察[A];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青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安菊生;吴令英;李宁;俞高志;刘丽影;;原发女性生殖道黑色素瘤4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陈陆霞;孙保存;张诗武;贺忠江;;眼内移植性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杨志涛;陆洪光;;死亡受体和黑色素瘤的抗凋亡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钟传华;杨文治;王晓兰;;黑色素瘤与痔诊治失误的启迪[A];2012医学前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精选[C];2012年

6 郭军;;黑色素瘤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7 孙保存;张诗武;刘志勇;张丹芳;郭华;;多西环素影响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的形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郭伟;;口腔颌面-头颈黏膜黑色素瘤的个体化诊治与思考[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孙保存;张丹芳;张诗武;郭华;张文治;赵秀兰;;缺血缺氧对黑色素瘤局部浸润的相关分子机制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唐亮;;手术治疗足跟底部皮肤黑色素瘤6例临床分析[A];2013年全国激光医学学术联合会议暨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整形美容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伦邋王晨;早期发现黑色素瘤可挽救生命[N];科技日报;2007年

2 倪方;黑色素瘤早治疗可痊愈(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管九苹;澳大利亚免费普查黑色素瘤[N];健康时报;2010年

4 实习生 易立;黑色素瘤,是否无药可治?[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张e

本文编号:2796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796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3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