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HSP27对分子大汗腺型乳腺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0-08-28 00:20
【摘要】:目的分子大汗腺型乳腺癌(molecular apocrine breast cancer,MABC)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乳腺癌分子亚型,其免疫表型特征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阴性,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表达阳性。本研究分析MABC与相关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以及MABC患者的临床预后;探索AR和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对MABC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1、随机选取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样本50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AR,HSP2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和Ki67的表达情况,根据ER,PR和AR的表达将所有样本分为MABC组和非分子大汗腺型乳腺癌(nonMABC)组,分析HSP27与AR表达的相关性,以及MABC患者的预后。2、选取具有MABC表型的MDA-MB-453细胞系和具有nonMABC表型的MCF7细胞系,CCK8及平板克隆实验分析雄激素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刺激AR活化和下调HSP27对MAB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AR和HSP27表达及定位;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检测AR-HSP27复合物的形成。构建HSP27磷酸化位点的突变体,包括15、78和82位丝氨酸,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qPCR)和免疫荧光检测AR的表达及定位,分析影响AR入核的关键HSP27磷酸化位点。3、选取MABC和nonMABC样本各205例,分析MABC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及部位、对术后放化疗的敏感性;将MDA-MB-453细胞分为三组:HSP27下调组、DHT刺激组和对照组,将2×10~6细胞注射到双免疫缺陷小鼠皮下脂肪垫,观察肿瘤的形成及转移情况。结果1、MABC肿瘤有更高的组织学分级(P0.001)、肿瘤体积(P0.001)、病理学TNM分期(pTNM,P0.001)和淋巴结转移率(P0.001);相对于nonMABC,HSP27在MABC中的阳性表达率更高(P=0.013);MABC中,HSP27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P0.001)、肿瘤大小(P=0.044)、pTNM分期(P=0.046)、Ki67表达(P0.001)以及HER2表达(P0.001)有关;此外,相对于nonMABC,MABC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更低(P0.001),HSP27阳性表达者有更差的DFS和OS(P=0.024,P=0.025)。2、选取MABC表型的MDA-MB-453细胞和nonMABC表型的MCF7细胞,检测ER、PR和AR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DA-MB-453细胞中ER和PR表达阴性、AR表达阳性,MCF7细胞中ER、PR和AR均表达阳性,符合本实验的要求;CCK8实验验证DHT的最佳作用浓度为10^-8M且作用时间为48小时;分别用碳处理血清或碳处理血清加DHT培养细胞,结果发现DHT对MDA-MB-453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对MCF7细胞具有抑制作用。3、DHT刺激能够促进MDA-MB-453和MCF7细胞中AR和pHSP27-S82蛋白的表达,对HSP27总蛋白、pHSP27-S15和pHSP27-S78表达没有影响;并且DHT能够促进AR基因的表达,而对HSP27基因表达没有影响。分别提取核浆蛋白,Western blot分析显示DHT能够诱导MDA-MB-453细胞中AR和HSP27在胞核中表达增多、胞浆中表达降低;MCF7细胞中,只有AR在胞核中表达增多、胞浆中表达降低,而HSP27没有变化。4、提取总蛋白,Co-IP分析显示DHT刺激后,MDA-MB-453和MCF7细胞中均有AR-HSP27复合物的存在;核浆蛋白分离提取,结果显示MDA-MB-453细胞中AR-HSP27复合物存在于胞浆和胞核中,而MCF7细胞中仅在胞浆中能够检测到复合物。5、下调HSP27的表达,MDA-MB-453细胞增殖能力降低,但这种效果可被DHT刺激所减弱,即HSP27下调和DHT刺激AR活化具有相反的作用;MCF7细胞中,HSP27的下调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DHT刺激后这种作用增强,即HSP27下调和DHT刺激AR活化具有相同的作用。HSP27下调可同时减少AR蛋白的表达,但是对AR基因表达没有影响;并且HSP27下调能够阻止MDA-MB-453和MCF7细胞中AR的入核。6、分别突变HSP27的三个磷酸化位点,包括pHSP27-S15、pHSP27-S78和pHSP27-S82,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得出相同的结果:只有pHSP27-S82突变的细胞中,胞核内AR的表达降低,即pHSP27-S82在AR入核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7、相对于nonMABC,MABC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更早(P0.001),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的组织学分级(P=0.003)、肿瘤大小(P=0.019)、淋巴结转移率(P=0.035)、TNM分期(P=0.017)、以及HER2(P=0.033)、Ki67(P=0.04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0.004)的表达状态。MABC更倾向于发生肺(P=0.010)、肝(P=0.044)和脑(P=0.048)转移,而nonMABC更倾向于发生骨转移(P=0.012)。此外,接受术后放疗加化疗的nonMABC患者相对于只接受术后化疗的患者有更好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P=0.042)、DFS(P=0.005)和OS(P=0.017),而对MABC患者没有显著影响(P0.05)。8、动物实验结果显示,DHT刺激AR活化后能够增强MDA-MB-453细胞的成瘤能力、加快移植瘤生长速度、诱导癌细胞发生肝转移;而HSP27下调能够抑制移植瘤形成率及肿瘤的生长和转移。DHT刺激AR活化后,移植瘤内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凋亡率降低;HSP27下调后,移植瘤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凋亡率增加。结论MABC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的肿瘤,HSP27的阳性表达率高,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更早,生存期更短;AR和HSP27在诱导MABC恶性表型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AR和HSP27为治疗靶点或许能为MABC患者选择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7.9
【图文】:

免疫组化,部位,放大倍数,指标


?1.1B)、HER2 的阳性着色部位位于癌细胞胞膜(图 1.1C)、Ki67 的阳性着色部位位于癌细胞胞核(图 1.1D)、AR 的阳性着色部位位于癌细胞胞核(图1.1E)、HSP27 的阳性着色部位位于癌细胞胞浆(图 1.1F)。根据 ER、PR 和AR 的表达状态,我们将所有的样本分为两个亚组,即 158 例 MABC 亚组(ER-PR-AR+)和 342 例 nonMABC 亚组,图 1.2 展示了一组病例在组织学分类归属于伴大汗腺分化的癌,而根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属于 MABC 亚型,即 ER和 PR 表达阴性,且 AR 表达阳性。

组织学分类,大汗腺,免疫表型,亚组


士学位论文 一、AR 和 HSP27 对 MABC 肿瘤影响的研究16图1.2 组织学分类归属于伴大汗腺分化的癌1例(A),免疫表型属于MABC;AR表达阳性(B),ER(C)和PR(D)表达阴性(原始放大倍数200×)a和b分别是ER和PR的正常乳腺组织的阳性对照1.2.2 MABC 与 nonMABC 亚组中相关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差异通过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得出 158 例浸润性乳腺癌样本 ER 和 PR 表达阴性且AR 表达阳性,归类于 MABC 亚组(31.6 %, 158/500),剩余的 342 例样本归类于 nonMABC 亚组(68.4 %, 342/500)。在 MABC 亚组中,36.7 % (58/158)属于HER2 过表达型乳腺癌,63.3 % (100/158)属于 TNBC。相关的临床病理学指标与不同分子表型之间的差异在表 1.1 中显示,即组织学级别高的肿瘤更常见于MABC 亚组(P<0.001);相对于 nonMABC

曲线图,生存分析,样本,曲线图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AR 和 HSP27 对 MABC 肿瘤影响的研究1.2.3 MABC与nonMABC的临床预后在本研究所选取的病例样本中,随访期间有 92 名患者发生了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包括 54 例 MABC 患者和 38 例 nonMABC 患者。通过生存分析发现,MABC 相对于 nonMABC 患者的预后更差,MABC 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更短(P<0.001,图 1.3A 和 1.3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奕阳;朱彩虹;郭秀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与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新型药物[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2 闫东;;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年06期

3 张青;甘淋;;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8年01期

4 张斌;梁爱玲;刘勇军;;外泌体在乳腺癌中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8年02期

5 张国强;刘增艳;王晓红;杨振林;;血清微小RNA-409-3p表达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8年04期

6 王晨飞;胡浩霖;吕建鑫;张亚男;;乳腺癌侵袭相关分子的研究热点[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04期

7 童彤;;草莓能抑制乳腺癌扩散[J];中国果业信息;2017年05期

8 陈畅;黄欣;茅枫;周易冬;林燕;孙强;;乳腺癌眼部转移的诊治现状[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年05期

9 易坚;刘志勇;刘凤恩;;二氢丹参酮Ⅰ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机制[J];广东医学;2016年22期

10 夏超;郑马庆;刘媛;陈群英;陈妍;黄新恩;许潇月;沈波;;槲寄生抗肿瘤有效成份提取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明;黄剑浜;肖杨;郑海荣;;利用高频超声刺激探究乳腺癌细胞侵袭性[A];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杨永长;黄文芳;刘华;肖代雯;姜伟;;乳腺癌细胞核差异蛋白筛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陆劲松;邵志敏;吴炅;韩企夏;沈镇宙;;新型维甲酸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白霞;傅建新;丁凯阳;王兆钺;阮长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戴建建;章静茹;陈峰;马道新;纪春岩;;EGFR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6 李俊;缪苏宇;李晓敏;束永前;王水;殷咏梅;;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腺癌细胞CD44表达的调控以及影响细胞迁徙的机制探讨[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不同分子量肝素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汲振余;李懿;范丹丹;;膜骨架蛋白4.1N负调控乳腺癌细胞的粘附、迁移及侵袭[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梦然;转移乳腺癌细胞休眠不死之谜破解[N];科技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刘霞;大数据算法在诸多领域“弄潮”[N];科技日报;2017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通讯员 宋莉萍;长期喝蜂王浆会致癌?[N];南方日报;2017年

4 记者 毛黎;美发现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5 ;专家发现抑制DNA修补可杀死乳腺癌细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记者 毛磊;乳腺癌干细胞被美专家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记者 宋心德;圆白菜、胡萝卜能防乳腺癌[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余志平;肥胖致癌的“罪魁祸首”[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张中桥;VEGF对乳腺癌的生长起重要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2年

10 张维彬 汪波 石灵春;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芸;乳腺癌组织中FANCF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与顺铂耐药的作用机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2 赵建华;MRI动态增强联合钼靶在乳腺癌早期诊治临床路径中的价值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3 李俊堂;miR-568抑制乳腺癌细胞体内外转移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4 王秋丽;携带自杀基因Dm-dNK和CD40L的选择复制型腺病毒对乳腺癌杀伤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5 徐璐;袢状核酸内切酶FEN1参与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及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6 林姝;miR-30c和miR-181a调控肿瘤阿霉素耐药与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7 刘崇;SALL4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影响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性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8 杨得娟;乳腺癌细胞分解利用脂肪细胞来源的脂质促进自身恶性发展的研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9 刘蜀;MAP2K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功能及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10 刘鹏英;Prohibitin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雄激素受体表达调控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艾洁;黄芩苷对高侵袭性乳腺癌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2 于鹤;同一观察者对乳腺癌Ki67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判读重复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3 董程程;EZH2相互作用蛋白在乳腺癌细胞中功能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8年

4 张恒t@;ING3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5 杨德春;血尿酸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6 陈婉;阿霉素及其纳米载药系统在敏感及耐药乳腺癌中的抗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陈趣;IL-6R mRNA对卵巢癌、肺癌和乳腺癌的预后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8 谢逸;1,25(OH)_2D_3通过调节Ras表达干预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杜佩云;MiR-296-5p/GAB对雌激素信号通路的调节及功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10 黄竹媛;MRI联合USPIO示踪技术对乳腺癌骨转移早期发现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6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06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d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