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胃癌患者口腔和胃内微生态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17:45
   胃癌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每年的新发病例超过100万。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慢性感染已被证实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人体微生物组研究使我们逐渐认识到除HP外,人体胃中还存在由其它多种微生物构成的微生态系统,它们与胃部疾病,包括胃癌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已有不少研究发现胃内菌群失调与胃癌关系密切,且一些特定菌群具有成为诊断胃癌的生物学标记物的潜力;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口腔致病菌或共生菌在胃癌患者的胃内富集,但直接分析胃癌患者口腔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同时,这些关于微生物和胃癌关系的研究大都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的方法,该方法在物种鉴定上一般只能精确到属的水平,且遗漏了微生物样本中除16S rRNA基因外的其它大量微生物基因的信息,在微生物功能的注释上也只能通过预测的方法。故本研究采用宏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胃癌(GC)患者和慢性浅表性胃炎(SG)患者胃内和口腔微生物的特征,通过全基因组对比研究,探索人体口腔和胃内菌群与胃癌的关系。本研究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成功招募了6名GC患者和5名SG患者,收集其胃冲洗液标本和漱口液标本进行宏基因组建库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得到高质量、无宿主DNA污染的微生物DNA序列,再分别通过MetaPhlAn2和HUMAnN2对质控后的数据进行物种注释和功能注释,得到每个样本的物种组成及其相对丰度和代谢通路组成及其相对丰度。然后分析样本内微生物的Alpha和Beta多样性,采用LEfSe对两组间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通路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索特定菌群、微生物代谢功能与胃癌的关系,并寻找胃癌生物学标志物。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宏基因组建库测序及数据质控,我们得到高质量的微生物DNA序列。MetaPhlAn2物种注释的结果中细菌DNA序列占比99.46±0.66%(mean±S.D.),其余为病毒序列,口腔样本和胃样本分别鉴定出204个和190个菌种;HUMAnN2功能注释结果中细菌代谢通路占比超过99%,口腔样本和胃样本分别鉴定出301个和349个微生物代谢通路。2.两组间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G组胃内菌群的丰富度(Observed species)显著高于GC组,但两组Shannon Index无显著差异;SG组口腔菌群的丰富度和Shannon Index均高于GC组;提示SG组口腔和胃内菌群的多样性高于GC组。3.两组间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基于Bray Curtis dissimilarity的PCoA分析显示,两组间胃内菌群的相对丰度在整体上差异不显著(PERMANOVA,R~2=0.164,P=0.067),但基于Jaccard Index的PCoA分析结果显示其差异显著(PERMANOVA,R~2=0.212,p=0.0037);以上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均显示,两组间口腔菌群整体上差异显著(Bray Curtis dissimilarity,R~2=0.221,P=0.002;Jaccard Index,R~2=0.232,P=0.017;PERMANOVA)。此结果说明两组间的菌群结构在整体上差异显著。4.两组间菌群差异分析及生物学标志物筛选结果:使用LEfSe对两组间胃内菌群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共有44种细菌分类的相对丰度在GC组和SG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包括8个菌科,12个菌属,18个菌种和6个菌株。我们根据菌种的平均相对丰度和流行度,首次发现了5个在GC组胃中显著富集的优势物种,包括奈瑟氏菌属、Alloprevotella、Aggregatibacter、Porphyromonas_endodontalis.t_GCF_000174815和Streptococcus_mitis_oralis_pneumoniae;首次发现优势物种矢野口鞘氨醇菌在SG组中富集。用同样的方法发现有13种细菌分类在GC组口腔样本中富集,并从其中筛选出3个优势物种,包括Alloprevotella、Porphyromonas_endodontalis.t_GCF_000174815和奈瑟氏菌属,此三种细菌同样在GC组的胃样本中富集,说明它们能在胃癌患者的上消化道大量增殖,具有成为胃癌标志物的潜力。5.两组间微生物代谢通路差异分析:PCoA分析发现,两组间口腔和胃内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在整体上差异显著。LEfSe分析显示,两组间共有34种胃内菌群的代谢通路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口腔样本中这种差异分布的代谢通路共有55种,这些差异代谢通路主要涉及糖类、氨基酸、脂质、核苷酸的代谢。特别的,与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合成相关的代谢通路在GC组中富集,而与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生成相关的代谢通路在SG组中富集。综上所述,我们首次通过宏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了GC患者的口腔和胃内微生物的特征,并将其与SG患者比较,首次发现了一些与GC显著相关的菌种和微生物代谢通路,从全基因组的角度扩展了当前对消化道微生物在胃癌中的作用的认识,为寻找胃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信息。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5.2
【部分图文】:

相对丰度,细菌分类,慢性浅表性胃炎,口腔菌群


生物样本中一共鉴定出 190 类菌种。如图 3-1 所示,在门分类水平,G的胃菌群在相对丰度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 U test, p>0.05群都集中在变形菌门(41.84% in GC and 62.13% in SG)、拟杆菌门(41d 24.54% in SG)、厚壁菌门(11.88% in GC and 9.18% in SG)和梭杆菌门(3d 2.01% in SG);然而在纲分类水平,GC 组的β变形菌和γ变形菌的相对 SG 组,SG 组的α变形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 GC 组(Mann-Whitney5),此结果说明两组间胃内菌群的构成在纲分类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如图门分类水平上,GC 组和 SG 组的口腔菌群集中在拟杆菌门(42.58±6.63%.24±5.8% in SG)、变形菌门(33.19±7.73% in GC and 20.35±4.82% in S(15.20±6.5% in GC and 23.26±2.53% in SG)、放线菌门(3.58±2.00% in4.17% in SG)、梭杆菌门(3.12±2.2% in GC and 3.36±1.75% in SG),且 S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 G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087),说明两组间口腔菌群在高分类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受试者的群的构成显然不同。

柱状图,口腔菌群,细菌分类,相对丰度


26图 3-2 胃癌组(GC)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SG)受试者口腔菌群的相对丰度在门分类水平的堆叠柱状图:GCm 和 SGm 分别表示两组受试者组内各细菌分类的均值。3.2.2 宏基因组多样性分析结果3.2.2.1 胃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3.2.2.1.1 胃菌群 Alpha 多样性分析结果我们使用 observed species 和 Shannon Index 来评估受试者胃内菌群的 Alpha 多样性。SG 组的 observed species 显著高于 GC 组(Student's t-test, P=0.0118, 图 3-3A);而两组间 Shannon Index 差异不显著(Student's t-test, P=0.46, 图 3-3B)。这说明 SG 组的胃菌群种类明显多于 GC 组;但是当同时把各菌种的相对丰度计算在内时,两组间微生物 Alpha 多样性差异不显著。

比较结果,胃腺癌,菌群,上差


图 3-3 两组间胃内菌群 Alpha 多样性比较:A:两组间 Observed species 比较结果,(Student'st-test, P=0.0118);B:两组间 Shannon Index 比较结果(Student's t-test, P=0.46); GC,胃腺癌;SG,慢性浅表性胃炎。3.2.2.1.2 胃菌群 Beta 多样性分析结果我们采用 PCoA 对两组间 Bray Curtis dissimilarity 和 Jaccard Index 进行分析,并使用 PERMANOVA 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如图 3-4A,最主要的两个坐标轴(PCoA1 和 PCoA2)能够代表两组间 Bray-Curtis dissimilarity 差异的 52.62%;如图3-4B,最主要的两个坐标轴(PCoA1 和 PCoA2)能够代表两组间 Jaccard Index 差异的51.71%。两组样本在主坐标轴上能很好的分开,表示两组间胃内菌群在整体上差异明显。同时 PERMANOVA 分析表明,两组间在基于 Jaccard Index 的 PCoA 分析结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212,p=0.0037),而基于 Bray-Curtis dissimilarity 的 PCoA分析结果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0.164, P=0.067)。此结果说明当只考虑物种存在与否时,两组间菌群在整体上差异显著;而当纳入菌群的相对丰度进行评估时,两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莉;;针对危险因素行集束化护理对口腔癌患者术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年35期

2 徐诸凤;郁玺玺;王悦平;;晚期口腔癌患者术后家庭照顾者的需求现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年01期

3 洪劲超;丘仿松;郑军;谢远鸿;;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年15期

4 赵小丽;;如何正确认识口腔癌[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24期

5 俞凯;;口腔癌的基因治疗[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29期

6 冯芝恩;李博;;基于ClinicalTrials.gov剖析我国口腔癌临床注册研究困境及对策[J];北京口腔医学;2017年06期

7 何富乐;王颖巨;;健康饮食,远离口腔癌[J];中医健康养生;2018年06期

8 覃丽婷;崔万猛;梁丽彬;石东宸;李萍;;小窝蛋白2在口腔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6期

9 赵博文;;长非编码RNA在口腔癌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年07期

10 白雪;李冰;崔春燕;李卓然;;老年口腔癌患者术前团体音乐心理辅导的效果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诸凤;王悦平;;晚期口腔癌术后患者家庭照顾者的需求现状[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2 陈波;胡欢;王明松;施琥;;口腔癌患者颌下腺的组织病理学研究[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3 毕也;周童;贾颜鸿;王欣琦;张泽兵;;口腔癌患者预后及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A];2018口腔病理年会暨第十二次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4 翦新春;蒋灿华;郭峰;陈新群;欧新荣;苏彤;李宁;闵安杰;黄龙;;咀嚼槟榔与口腔癌前病变与口腔癌的诊断与治疗[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5 翦新春;蒋灿华;郭峰;陈新群;欧欣荣;苏彤;李宁;闵安杰;黄龙;;咀嚼槟榔与口腔癌前病变与口腔癌的诊断与治疗[A];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大会暨第八次全国口腔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8年

6 李茂泉;鲁立光;袁艺航;邱昱;史善伟;李一;;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口腔癌体液活检研究[A];2017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7 陈法;何保昌;黄江峰;刘芳萍;鄢灵君;胡志坚;林李嵩;何斐;蔡琳;;饮茶与福建地区非吸烟、非饮酒人群口腔癌的关系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8 季彤;张陈平;孙坚;竺涵光;;老年口腔癌患者的游离皮瓣修复重建[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陈平;;口腔癌治疗规范的思考[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志华;曹新颖;;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和癌前病损的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明 本报记者 洪克非;产值50亿的行业为何争议不断[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郑志强 吴雪琴;怎样预防口腔癌[N];中国食品报;2020年

3 记者 程守勤 通讯员 史张丹;口腔癌侵袭部位可精准标注[N];健康报;2018年

4 张云峰;嚼槟榔导致台男性口腔癌率世界第一[N];环球时报;2019年

5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丁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林承重 香港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 叶森;六成口腔癌与吃槟榔有关[N];保健时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徐阳;新研究表明吸烟更易诱发口腔癌[N];江苏科技报;2018年

7 健康时报两会记者 文雯;护牙就得从小时候开始[N];健康时报;2017年

8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 王佃灿;口腔癌 早诊早治别犹豫[N];健康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项铮;嚼槟榔真能患口腔癌吗?[N];科技日报;2013年

10 重庆万州 崔键;可怕的口腔癌[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亚东;MiR-375/SLC7A11调节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和侵袭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2 余世斌;蛋白激酶C在口腔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韩波;反义HIF-1α基因转染提高口腔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基础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华;口腔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转移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谢春;化疗后口腔癌手术安全边界确定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林靖雯;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舌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素欣;不同方式负载抗原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对口腔癌抑瘤作用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8 王丽京;Slit-Robo信号在口腔癌形成中的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宋凯;口腔癌—内皮细胞融合的分子调控机制及潜在作用[D];武汉大学;2014年

10 刘茜;等离子筛查与自噬在口腔鳞癌中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昊;口腔癌前病损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图像学特点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杨青;OLA1在口腔癌转移中的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 胡远亮;胃癌患者口腔和胃内微生态的宏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丁嘉冀;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四种中药防治口腔癌的机制探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5 杨小琛;多种胸锁乳突肌瓣与临床常用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的比较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6 安静;亚隆人际动力团体模式对口腔癌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年

7 程立;淋巴结及骨髓微环境中细胞因子表达对口腔癌靶向淋巴结转移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8 曹正W

本文编号:2807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07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