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Men1在十二指肠胃泌素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5 21:26
   目的(1)探讨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起源及与Men1的关系。(2)建立小鼠十二指肠Glial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3)明确EGF对小鼠十二指肠原代Glial细胞中Men1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4)探讨Men1基因在小鼠十二指肠胃泌素瘤中的作用。方法(1)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标本中神经嵴来源细胞的标志物GFAP与S100B的表达,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与肿瘤旁正常组织中Menin的表达水平。(2)利用小鼠十二指肠固有层组织培养原代Glial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原代细胞中GFAP,SMA,E-cadherin及Pgp9.5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Glial细胞的纯度。(3)EGF作用于小鼠原代Glial细胞,Q-PCR技术检测EGF作用后小鼠原代Glial细胞中Men1 m RNA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GF作用后小鼠原代Glial细胞中Menin的表达与分布;Elisa检测EGF作用后小鼠原代Glial细胞中胃泌素的分泌情况;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EGF对Menin作用的可能机制,然后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免疫沉淀技术进行验证。(4)构建条件性敲除Men1基因(Gastrin Cre ERT2)与全身性敲除Somatostatin基因小鼠模型(Gastrin Cre ERT2 Men1 fl/fl Sst-/-),同时对构建的小鼠模型予以奥美拉唑口服治疗,观察小鼠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形成情况。结果(1)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标本中神经嵴来源细胞的标志物GFAP与S100B均阳性。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相比,人胃泌素瘤组织中Menin的表达水平较低,且主要分布于胞浆。(2)成功地从小鼠十二指肠固有层中培养出了GFAP阳性的原代细胞(原代Glial细胞);经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原代细胞中GFAP阳性,但SMA,E-cadherin及Pgp9.5阴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GFAP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达96%。(3)EGF作用于小鼠原代Glial细胞后,Men1 m RNA水平无明显改变,但Menin蛋白先核输出,然后在胞质中降解,且细胞分泌的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Erk2与Akt可能参与了EGF介导的Menin核输出和胞质降解,Western blot与免疫沉淀技术发现EGF作用后,Erk2与Akt被磷酸化,然后分别与Menin在胞核与胞质中结合,应用Erk2与Akt抑制剂后,Menin的核输出与胞质降解被阻滞。进一步用免疫沉淀技术发现EGF作用后,Menin的泛素化水平升高。(4)经过长达6个月的观察,条件性敲除小鼠Men1基因(Gastrin Cre ERT2)与全身性敲除Somatostatin基因,并辅以奥美拉唑治疗,小鼠十二指肠内无胃泌素瘤形成,血清胃泌素的水平无明显升高,十二指肠内Gastrin阳性细胞数也无显著增加。结论(1)十二指肠胃泌素瘤可能起源于神经嵴细胞(Glial细胞);Men1与十二指肠胃泌素瘤具有相关性。(2)我们成功地从小鼠十二指肠固有层中分离出原代Glial细胞;其纯度达96%,可用于体外实验研究。(3)EGF通过激活Erk2与Akt介导小鼠原代Glial细胞中Menin蛋白的核输出,并在胞质内经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而Menin的降解促进十二指肠Glial细胞中胃泌素的释放。这说明EGF可以通过下调Menin的表达促进Glial细胞向胃泌素瘤转化。(4)Men1条件性敲除短期内(Gastrin Cre,6个月)并不能诱导小鼠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形成,更长时间的观察及其他条件性敲除(如GFAP Cre)小鼠的构建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第一部分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起源及与Men1的关系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起源及与Men1的关系。方法: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标本中神经嵴来源细胞的标志物GFAP与S100B的表达,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与肿瘤旁正常组织中M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标本中神经嵴来源细胞的标志物GFAP与S100B均阳性。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相比,人胃泌素瘤组织中Menin的表达水平较低,且主要分布于胞浆。结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可能起源于神经嵴细胞(Glial细胞);Men1与十二指肠胃泌素瘤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小鼠十二指肠原代Glial细胞的培养与鉴定目的:建立小鼠十二指肠Glial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利用小鼠十二指肠固有层组织培养原代Glial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原代细胞中GFAP(神经嵴细胞标志物),SMA(成肌纤维细胞的标志物),E-cadherin(上皮细胞的标志物)及Pgp9.5(神经元细胞的标志物)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Glial细胞的纯度。结果:成功地从小鼠十二指肠固有层中培养出了GFAP阳性的原代细胞(原代Glial细胞);经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原代细胞中GFAP阳性,但SMA,E-cadherin及Pgp9.5阴性;流式细胞技术技术检测发现GFAP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达96%。结论:我们成功地从小鼠十二指肠固有层中分离出原代Glial细胞;其纯度达96%,可用于体外实验研究。第三部分EGF对小鼠十二指肠原代Glial细胞中Men1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明确EGF对小鼠十二指肠原代Glial细胞中Men1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EGF作用于小鼠原代Glial细胞,Q-PCR技术检测EGF作用后小鼠原代Glial细胞中Men1 m RNA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GF作用后小鼠原代Glial细胞中Menin的表达与分布;Elisa检测EGF作用后小鼠原代Glial细胞中胃泌素的分泌情况;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EGF对Menin作用的可能机制,然后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免疫沉淀技术进行验证。另外,利用小鼠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株STC1重复上述实验。结果:EGF作用于小鼠原代Glial细胞后,Men1 m RNA水平无明显改变,但Menin蛋白先核输出,然后在胞质中降解;且细胞分泌的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Erk2与Akt可能参与了EGF介导的Menin核输出和胞质降解,Western blot与免疫沉淀技术发现EGF作用后,Erk2与Akt被磷酸化,然后分别与Menin在胞核与胞质中结合,应用Erk2与Akt抑制剂后,Menin的核输出与胞质降解被阻滞。进一步用免疫沉淀技术发现EGF作用后,Menin的泛素化水平升高。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在STC1细胞株中重复。结论:EGF通过激活Erk2与Akt介导小鼠原代Glial细胞中Menin蛋白的核输出,并在胞质内经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而Menin的降解促进十二指肠Glial细胞中胃泌素的释放。这说明EGF可以通过下调Menin的表达促进Glial细胞向胃泌素瘤转化。第四部分条件性敲除Men1对小鼠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十二指肠胃泌素瘤形成的影响目的:探讨Men1基因在小鼠十二指肠胃泌素瘤中的作用。方法:构建条件性敲除小鼠Men1基因(Gastrin Cre ERT2)与全身性敲除Somatostatin基因小鼠模型(Gastrin Cre ERT2 Men1 fl/fl Sst-/-),同时对构建的小鼠模型予以奥美拉唑口服治疗,观察小鼠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形成情况。结果:经过长达6个月的观察,条件性敲除小鼠Men1基因(Gastrin Cre ERT2)与全身性敲除Somatostatin基因,并辅以奥美拉唑治疗,小鼠十二指肠内无胃泌素瘤形成,血清胃泌素的水平无明显升高,十二指肠内Gastrin阳性细胞数也无显著增加。结论:Men1条件性敲除短期内(Gastrin Cre,6个月)并不能诱导小鼠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形成,更长时间的观察及其他条件性敲除(如GFAP Cre)小鼠的构建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学位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5.31
【部分图文】:

胃泌素瘤,十二指肠,免疫组化染色


99图 1 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 HE 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A-B 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的 HE 染色结果(A: 20 倍镜;B: 100 倍镜);C-D 十二指肠胃泌瘤 Gastrin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 20 倍镜;D: 100 倍镜))

融合图像,十二指肠,胃泌素,胃泌素瘤


图 2 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 Gastrin 与 GFAP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A: DAPI 染色;B: Gastrin 染色; C: GFAP 染色;D: 融合图像)图 3 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 Gastrin 与 S100B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A: DAPI 染色;B: Gastrin 染色; C: S100B 染色;D: 融合图像)

融合图像,胃泌素瘤,十二指肠,免疫荧光染色


图 2 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 Gastrin 与 GFAP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A: DAPI 染色;B: Gastrin 染色; C: GFAP 染色;D: 融合图像)图 3 人十二指肠胃泌素瘤 Gastrin 与 S100B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A: DAPI 染色;B: Gastrin 染色; C: S100B 染色;D: 融合图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协国;;胃泌素瘤易被误诊[J];健康生活;2017年08期

2 毛长坤;耿小平;;胃泌素瘤的单中心治疗经验[J];肝胆外科杂志;2013年05期

3 侯明辉;言红健;鲁素彩;马凯;;胃泌素瘤2例误诊原因分析[J];山东医药;2009年31期

4 杨洁;王琦;;胃泌素瘤肝转移1例报告及胃泌素瘤的研究现状[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年02期

5 朱预,赵玉沛,张太平,刘彤华,许小波;胃泌素瘤的诊治经验[J];医学临床研究;2005年10期

6 杨维良,赵刚;胃泌素瘤的诊断与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06期

7 朱预,赵玉沛,刘彤华;胃泌素瘤——北京协和医院22例经验[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8 唐一帆;原发性淋巴结胃泌素瘤[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年06期

9 姜若兰;孙鲁梅;;胃泌素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3年02期

10 张杰;胃泌素瘤1例报告[J];新医学;200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石益海;李景南;钱家鸣;;胃泌素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2 陈原稼;A.Vortmeyer;R.T.Jensen;;胃泌素瘤频发X染色体杂合缺失与肿瘤的进行性生长相关[A];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5年全国胃肠激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原稼;A.Vortmeyer;R.T.Jensen;;胃泌素瘤1q杂合缺失与肿瘤的进展和肝转移相关并提示1q31~32存在抑癌基因[A];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5年全国胃肠激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外科医学博士 文宇;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应警惕胃泌素瘤[N];家庭医生报;2004年

2 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王润华;胃泌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宋丽华;易误诊的胃泌素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翟旺;溃疡病复发罪在胃泌素瘤[N];保健时报;2005年

5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海亭;溃疡久治不愈 警惕胃泌素瘤[N];大众卫生报;2012年

6 吕群;老人用“替丁”注意副反应[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震;Men1在十二指肠胃泌素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2 张源淑;酪啡肽的鉴定及其对仔猪消化道功能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珠莹;胰岛细胞瘤18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19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19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0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