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肺癌来源的外泌体促进恶性胸腔积液形成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7 15:28
   研究背景恶性胸腔积液是指原发于胸膜的恶性肿瘤或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腔引起的积液。肺癌是发生恶性胸腔积液最常见的原因。出现恶性胸腔积液表明肿瘤播散或已进展至晚期,患者预期寿命将显著缩短。恶性胸腔积液导致的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为目的的治疗性胸腔穿刺术、胸膜固定术或肋间埋管间断引流胸腔积液等措施,但这些治疗手段疗效不佳,患者复发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恶性胸腔积液的形成机制不清。材料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临床初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及配对胸腔积液上清中外泌体标本细胞程式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水平,明确 PD-L1 和预后的关系,明确血清和配对胸腔积液外泌体上PD-L1的一致性。分析不同荧光强度PD-L1水平的胸腔积液中常见免疫细胞的数量。2.构建胸腔积液动物模型,基于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胸腔内肿瘤来源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EX)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胸腔内注射后对胸腔积液形成的影响,通过CD31染色、RNA转录组测序等明确TEX在促进胸腔积液形成过程中的初步机制。3.在胸腔积液动物模型基础上,收集外泌体处理和PBS处理过的肿瘤组织、消化、研磨获取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比例并进行比较。从小鼠中取出新鲜脾脏,研磨制成单细胞悬液,分选CD8+T细胞,加入TEX和PBS,共孵育并收集细胞进行流式分析。检测肿瘤杀伤能力。免疫细胞缺陷的裸鼠体内重复相同的实验,确认TEX促进胸腔积液形成是否与改变免疫细胞比例有关。4.检测,TEX上的PD-L1的水平。将高表达PD-L1的TEX加入到正常C57BL/6小鼠来源的CD8+ T细胞中,检测其增殖能力。将抗PD-L1抗体和对照抗体与TEX孵育,再将TEX吸附至乳胶微粒进行流式分析,确认抗体的阻断效果。之后将对照抗体和抗PD-L1抗体孵育后的TEX加入到小鼠来源的经活化的免疫细胞中,收集细胞进行流式分析。5.将TEX与抗PD-L1抗体孵育后,流式检测TEX上PD-L1的水平,确定抗体的阻断效果。将抗PD-L1抗体加入到PBS或TEX中孵育,再将其加入到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中。检测免疫细胞的体外杀伤肿瘤能力和体外增殖能力,明确其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将阻断PD-L1的TEX打入小鼠胸腔内,分析成瘤后胸腔积液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及胸腔积液的形成。实验结果1.66例患者血清外泌体流式检测发现,所有患者外泌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D-L1,流式细胞显示平均荧光强度范围23.5-308,而2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外泌体PD-L1平均荧光强度范围5.1-15.2,两组PD-L1水平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配对胸腔积液检测发现,胸腔积液中PD-L1也同样存在高表达情况,与血清外泌体上PD-L1表达存在正相关。而良性胸腔积液中外泌体上PD-L1水平较恶性胸腔积液显著降低,同时分析发现,PD-L1高的胸腔积液和低的胸腔积液上存在CD8+T细胞数量的差异,PD-L1高的胸腔积液中CD8+T细胞比例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清PD-L1水平高的患者,其预后较差,这提示外泌体上PD-L1可能通过某种途径促进肿瘤增殖和转移。2.将LLC细胞注射入小鼠胸腔内,同期分别给予30ug/50uLTEX和等量的PBS连续三次腔内注射。第5天和14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TEX组的小鼠胸腔内的肿瘤成像强度明显强于PBS组。第14天将小鼠处死后打开胸腔,与PBS组相比,TEX组出现更多的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胸水的体积也更多。处死前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vans'blue)溶液至小鼠体内,TEX组的胸水中的Evans'blue的量多于PBS组,证明TEX组的小鼠胸腔的血管渗透能力更强,这有利于胸水形成。这些结果说明TEX的胸腔注射能明显促进胸腔肿瘤的生长和胸水的生成。3.将成瘤后14天的小鼠的肿瘤组织及胸膜取出,切片后对组织切片进行CD31的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EX组的肿瘤内血管数量明显多于PBS组,TEX组的胸膜组织的血管标记物CD31的表达也强于PBS组。同时胸膜mRNA转录组测序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及IL-6表达在TEX组也较PBS组显著升高,这些指标被证实和免疫抑制密切相关。4.流式分析肿瘤组织细胞悬液发现,与PBS组相比,TEX组内胸膜腔肿瘤细胞悬液的CD8+T细胞的数量显著下降,而中性粒细胞、CD4+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TEX还抑制CD8+ T细胞的活化标志物CD69和interferony IFN-γ)的表达。TEX组来源的CD8+T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也明显弱于PBS组。5.T细胞缺陷的裸鼠体内进行了相同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裸鼠体内TEX并不能促进胸腔肿瘤的生长。胸水体积以及胸水内Evans' blue的量在PBS和TEX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6.检测了 TEX上的PD-L1的表达。流式分析显示TEX上有丰富的PD-L1表达。将高表达PD-L1的TEX加入到正常C57BL/6小鼠来源的CD8+ T细胞中,结果显示,TEX处理的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7.将抗PD-L1抗体加入到PBS或TEX中孵育,再将其加入到体外培养的CD8+T细胞中。结果显示,阻断PD-L1之后TEX对CD8+ T细胞的抑制作用消失。体内实验中,阻断PD-L1的TEX打入小鼠胸腔内,结果显示,阻断PD-L1之后TEX不再抑制CD8+ T细胞的数量。小鼠胸腔内注射PD-L1抗体阻断的TEX,结果显示,TEX无法促进胸腔肿瘤的生长及胸腔积液的增加。结论1.肿瘤患者血清和配对胸腔积液中外泌体中普遍存在PD-L1表达,表达水平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差,提示外泌体上PD-L1表达可以作为预后标志物。血清和配对胸腔积液中PD-L1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高表达PD-L1的胸腔积液中CD8+T比例偏低。2.动物实验发现,TEX能够促进胸腔积液的形成,其作用和TEX能够促进胸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有一定的关系。3.进一步研究发现,TEX上PD-L1表达水平比较高的患者CD8+ T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TEX高表达PD-L1能体外抑制CD8+T细胞的增殖并降低其杀伤能力。4.通过抗PD-L1药物干预发现,TEX介导的促肿瘤作用依赖于PD-L1,外泌体上的PD-L1表达通过降低CD8+ T细胞比例最终促进了胸腔积液的产生。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0.2
【部分图文】:

血清,患者,胸腔积液,内质网


图1:血清中外泌体透射电镜技术检测(图A:放大60000倍;图B:90000明确的脂质双层结构,大小在50-150nm之间.符合典型外泌体特征。Weste提取物高表达CD63和TSG101.而与内质网形成有关的蛋白GRP94不存一步说明我们所离心获取的提取物是内体来源.句内质网无关;这表明.外泌体(图C)。逡逑3.2.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一般特征逡逑我们共获取6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25例健康对照晚期肺癌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5例,中位年龄58岁,其中例,31例为既往或正在吸烟。其中37例患者体能状况评分为1分。腺癌患者占比最高,共58例患者。其中发生胸腔积液转移的有胸腔积液转移的患者51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

肿瘤,来源,流式,患者


图3:肿瘤来源外泌体和健康人群的外泌体进行流式检测PD-Ll,结果显示,肿瘤来体上PD-L1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中位值分别为90.0和9.2邋(P<0.001)(图A)。blot分析显示,PD-L1蛋白表达在肿瘤来源外泌体上高表达,而在健康人外泌体上低表B)邋0逡逑3.4氋与低PD-L1表达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逡逑我们以66例患者的PD-L1表达比例的中位值为cut-off值(中位MFI值为将66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高表达组为33人,低表达组为33人。两组一般特征见表2.逡逑比较发现,高水平PD-L1组的患者IVb患者比例偏高,这提示肿瘤负荷和位多少可能影响患者的PD-L1水平,肿瘤转移越广泛,其外泌体PD-L1

患者,胸腔积液,疗效,部分缓解


图4:以MFI=90为分界.结果显示,高MFI组无论PFS邋(图A)还是OS均显著降低(B)邋0逡逑3.6邋PD-L1邋^^检测逡逑我们对12例患者进行了动态检测,获取了邋12例患者治疗两周期后的外泌体并行PD-L1检测,结果发现,总体上来讲,两周期后PD-L1水平显著降低。但3例患者上升,其中上升组的3例患者的疗效为2例进展(PD),邋1例为稳定(SD)而降低组患者的疗效为6例部分缓解(PR),3例稳定(SD),未见进展(PD患者。逡逑3.7配对胸腔积液PD-L1表达及免疫细胞分析逡逑66例患者中,其中15例患者初诊时存在胸腔积液,我们获取了邋11例患者的腔积液,对胸腔积液上清进行超离获取外泌体,同时获取3例非肿瘤患者的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雯燕;宋国平;张成强;赵振新;周生潮;王文静;高英;;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辨治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7年28期

2 陈华文;彭光明;;多层螺旋CT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年06期

3 沈慧;易桂生;罗淼;;277例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4 王洪娟;马云飞;许人;盛辉;;恶性胸腔积液细胞因子方面的诊断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年01期

5 孟险;熊静芳;;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指标比较[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年01期

6 张文雄;张小强;喻东亮;彭金华;魏益平;;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J];江西医药;2017年02期

7 幸丽花;刘惟优;;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8 张冰玉;金润铭;;恶性胸腔积液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年03期

9 闫敬格;;体外高频深部热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27期

10 褚爱娟;黄伟萍;翁丹丹;田军;;钙卫蛋白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军;谭泽圆;张建军;;脐灸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心得[A];第二十二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针灸学术流派交流研讨会暨河南省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2016年年会暨河南省针灸临床应用及特色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学习资料参会代表论文集[C];2016年

2 金志超;施展;花宝金;;中医药防治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评述[A];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7年

3 严文跃;钱晓萍;刘宝瑞;;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进展[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4 于双杰;娄晓光;孙中兴;田玲玲;丁娟;;中西医整合冲击疗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1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远航;梁国强;陈炳贵;;腔内交替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6例疗效分析[A];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及新进展学习班专刊[C];2005年

6 凡瞿明;罗光成;;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赵洪茹;盛景春;李琛;唐小飞;;中心静脉置管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摘要[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沈凌;王利民;任振义;;骨桥蛋白在良性和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A];华东地区第13届中青年呼吸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山广志;;恶性胸腔积液的腔内治疗与中药治疗相结合的临床观察[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冯军;;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5例临床观察[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陕西省中医院肺病科 李耀辉 马战平 王向阳;恶性胸腔积液辨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万同己;恶性胸腔积液的药物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王莉珍;中药配合腔内灌注胸腔积液治疗方法再创新[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副主任医师 徐榕;恶性胸腔积液可以治疗[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张中桥;西安:利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恶性胸腔积液[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张中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疗效好[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魏慎海;恶性胸腔积液首选胸腔镜治疗[N];健康报;2006年

8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教授 金发光邋朱立明 整理;微创置管+药物灌注恶性胸腔积液有治[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正波;肺癌来源的外泌体促进恶性胸腔积液形成的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李际强;热物理疗法配合中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束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4 李昕;肺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5 钱倩;MiR-93靶向调控Angiopoietin2/Tie2轴在恶性胸腔积液形成中的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6 李儒佑;检测Perforin和CTLA-4在研究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微环境免疫状态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7 张霞;结核性胸腔积液与恶性胸腔积液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4年

8 田莉;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内活性IL-16水平的改变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叶志坚;T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性胸腔积液中的免疫学特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吕明明;MiR-141-CXCL1调控Treg机制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蕾;γ-干扰素释放试验、IL-6水平对结核、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价值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2 李志斌;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的良、恶性胸腔积液分子标志物搜寻[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3 田宏伟;热休克蛋白90α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侯志华;胸腔局部注射紫杉醇脂质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5 王志华;肺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PDGF-A、B、C、D的基因表达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6 韩厅蓄;5种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估[D];贵阳医学院;2015年

7 刘阳;VEGF水平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吉林大学;2007年

8 韩锐;降钙素原和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9 刘素君;回归分析多项肿瘤标志物联检对恶性胸腔积液的预测价值探讨[D];中南大学;2008年

10 王丽;雷公藤内酯醇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0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20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a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