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随着对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越来越多的白血病细胞具有特定的非随机性染色体畸变,导致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重排、缺失、融合和镶嵌,而许多涉及基因则可以编码某些重要的转录因子或其他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和信号通路蛋白等。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概念的引入,发现像组蛋白修饰、转录因子自身的修饰与染色质构型重塑等这些表观遗传学表现形式,对造血相关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有着重要作用,使人们对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发病分子机制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ASXL1(additional sex-comb like-1)属于ASXL家族(ASXL1,ASXL2,ASXL3)成员之一,位于染色体20q11上,是Trithorax与Polycomb家族的增强子,对于维持基因表达稳态中有着关键作用。曾有研究表明,在对维甲酸(RA)敏感的肿瘤细胞中,ASXL1蛋白在SRC-1的协同作用下,可以募集更多的乙酰化组蛋白H3在RA敏感的启动子区域,因此ASXL1蛋白的稳定表达对内源性RA调节基因的表达有增强作用。相反,另一方面在对于RA抵抗的细胞肿瘤系中,ASXL1又可以成为RA受体的协同抑制因子。这些研究都支持ASXL1具有激活和抑制的双重作用。Gelsi-Boyer等在MDS病人中利用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第一次发现了ASXL1基因的突变,随后在越来越多的髓系肿瘤中都发现了ASXL1基因的突变。在表观遗传学的众多形式中,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是最重要的修饰方式,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们共同驱使,这种可逆的动态修饰由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共同催化,共同控制染色质各区域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HATs/HDACs对基因调控有着重要影响,当它们的功能失调时,会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目前已经发现,像一些对于造血细胞分化及发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信号传导途径和一系列与细胞发育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均能与HATs或HDACs互相作用。因此,HATs/HDACs的表达活性的异常,可能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其他血液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实验通过检测髓系肿瘤(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ASXL1突变、ASXL1 mRNA表达水平及HATs/HDACs表达水平,分析ASXL1突变、ASXL1基因表达水平对髓系肿瘤的影响,HATs/HDACs表达失衡对髓系肿瘤的影响,以及ASXL1基因表达水平高低与HATs/HDAC表达失衡有无相关性。方法:本实验收集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骨髓液40例(其中AML-M2 15例、AML-M4 13例、AML-M5 12例),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15例(其中中低危组患者8例、高危组患者7例),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cMPN)患者15例(其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3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7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例),并收集17例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患者骨髓液设为对照组。通过R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骨髓液单个核细胞(BM-MNCs)中ASXL1的mRNA表达水平和HDAC1、P300的表达水平,并将AML患者骨髓液外送海斯特公司检测ASXL1基因突变。结果:1 ASXL1 mRNA的表达情况RQ-PCR结果显示:初治的40例AML患者中单个核细胞中ASXL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9548±0.1717),16例治疗后达CR的AML患者中单个核细胞中ASX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0113±0.1506),15例MDS患者单个核细胞中ASX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9542±0.1262),15例cMPN患者单个核细胞中ASX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9605±0.1167),17例对照组单个核细胞中ASX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9627±0.1484),初治AML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869),完全缓解AML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378),MDS组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863),cMP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963)。2 ASXL1基因突变情况外送海斯特公司的ASXL1突变检测结果显示:初治的40例AML患者中均未检测到ASXL1基因的有意义突变。3 HDAC1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测HDAC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40例初治AML患者HDAC1蛋白表达量为(11.6138±2.0422)pg/ml,16例治疗达CR的AML患者HDAC1蛋白表达量为(6.5188±1.6942)pg/ml,15例MDS患者HDAC1蛋白表达量为(12.6140±1.3007)pg/ml,15例cMPN患者中HDAC1蛋白表达量为(7.5193±1.2447)pg/ml,17例对照组患者中HDAC1蛋白表达量(3.9588±1.4251)pg/ml,所测初治AML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HDAC1蛋白表达量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缓解组HDAC1蛋白表达量低于初治AML患者,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测MD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HDAC1蛋白表达量升高,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所测cMPN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HDAC1蛋白表达量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0例初治AML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HDAC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5939±1.9680)pg/ml、(11.6406±2.1997)pg/ml,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944);40例初治AML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有7例,60岁以下患者有33例,其HDAC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4671±1.5632)pg/ml、(11.6449±2.1492)pg/ml,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37);40例初治AML患者,AML-M2患者有15例,AML-M4患者有13例,AML-M5患者有12例,其HDAC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4133±2.0796)pg/ml、(11.1162±2.1725)pg/ml、(12.4033±1.7622)pg/ml,其相互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264)。15例MDS患者中,中低危组患者有8例,高危组患者有7例,其HDAC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6550±0.7962)pg/ml、(13.7100±0.7615)pg/ml,高危组MDS患者HDAC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中低危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15例cMPN中有3例PMF、7例ET、5例PV,其HDAC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7.3800±0.8945)pg/ml、(8.0529±1.2480)pg/ml、(6.8560±1.2730)pg/ml,其相互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270)。4 P300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测P300蛋白表达结果显示:40例初治AML患者P300蛋白表达量为(0.8584±0.2103)pg/ml,16例治疗达CR的AML患者P300蛋白表达量为(1.0509±0.1649)pg/ml,15例MDS患者P300蛋白表达量为(0.9557±0.1278)pg/ml,15例cMPN患者中P300蛋白表达量为(0.8495±0.1320)pg/ml,17例对照组患者中P300蛋白表达量为(1.2506±0.1634)pg/ml,所测AML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P300蛋白表达量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缓解组P300蛋白表达量高于初治AML患者,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所测MD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P300蛋白表达量降低,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所测cMPN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P300蛋白表达量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0例初治AML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P30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832±0.2330)pg/ml、(0.8248±0.1762)pg/ml,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3);40例初治AML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有7例,60岁以下患者有33例,其P30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887±0.2277)pg/ml、(0.8307±0.1991)pg/ml,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0);40例初治AML患者,AML-M2患者有15例,AML-M4患者有13例,AML-M5患者有12例,其P30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335±0.2198)pg/ml、(0.8486±0.1663)pg/ml、(0.7751±0.2230)pg/ml,其相互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148)。15例MDS患者中,中低危组患者有8例,高危组患者有7例,其P30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501±0.0776)pg/ml、(0.8479±0.0751)pg/ml,高危组患者P300蛋白表达水平比中低危组低,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15例cMPN中有3例PMF、7例ET、5例PV,其P30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890±0.0960)pg/ml、(0.8324±0.1387)pg/ml、(0.8498±0.1606)pg/ml,其相互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846)。5 HDAC1/P300比值情况HDAC1/P300比值结果显示:40例初治AML患者HDAC1/P300比值为(14.6279±5.2376),16例治疗达CR的AML患者HDAC1/P300比值为(6.4808±2.2812),15例MDS患者PHDAC1/P300比值为(13.0624±3.2777),15例cMPN患者中HDAC1/P300比值为(9.0993±2.4647),17例对照组患者中HDAC1/P300比值表达量为(3.1766±1.1952),所测AML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HDAC1/P300比值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缓解组HDAC1/P300比值低于初治AML患者,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所测MD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HDAC1/P300比值升高,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所测cMPN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HDAC1/P300比值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0例初治AML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HDAC1/P300比值分别为(14.5026±5.9727)、(14.7971±4.2148),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63);40例初治AML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有7例,60岁以下患者有33例,其HDAC1/P300比值分别为(12.4147±4.5907)、(15.0974±5.3088),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23);40例初治AML患者,AML-M2患者有15例,AML-M4患者有13例,AML-M5患者有12例,其HDAC1/P300比值分别为(13.2262±5.1498)、(13.5783±3.4953)、(17.5171±6.0905),其相互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69)。15例MDS患者中,中低危组患者有8例,高危组患者有7例,其HDAC1/P300比值分别为(11.1976±1.5447)、(16.3507±2.4001),高危组患者HDAC1/P300比值比中低危组高,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15例cMPN中有3例PMF、7例ET、5例PV,其HDAC1/P300比值分别为(8.3051±0.4959)、(9.9919±2.8502)、(8.3264±2.5180),其相互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455)。结论:1本组检测的髓系肿瘤中未发现ASXL1基因表达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2本组髓系肿瘤中未发现有病理意义的ASXL1突变。3在髓系肿瘤中,HDAC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300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证明HDACs/HATs表达失衡对髓系肿瘤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4在AML患者中,治疗后达CR的AML患者比初治AML患者的HDAC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30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但仍低于正常水平。5在MDS患者中,高危组患者的HDAC1蛋白表达水平比中低危组患者高,高危组患者的P300蛋白表达水平比中低危组低,高危组患者HDAC1/P300比值比中低危组高。
【学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R733
【部分图文】: 图 1 初治 AML、完全缓解 AML 及对照组的 HDAC1 蛋白表达水平.1 The HDAC1 protein expression inAML initial treatment ,AML o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图 1 初治 AML、完全缓解 AML 及对照组的 HDAC1 蛋白表达水平.1 The HDAC1 protein expression inAML initial treatment ,AML o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图 3 cMPN 组与对照组中 HDAC1 蛋白的表达水平Fig.3 The HDAC1 protein expression in cMPN group and control grou图 4 中低危 MDS 与高危 MDS 组中 HDAC1 蛋白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玲;钟笛;王蕊;迪丽娜孜·阿不来提;哈力达·牙森;江明;付美兰;曲建华;郭新红;王晓敏;;伴髓系相关抗原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研究[J];新疆医学;2006年01期
2 刘秋霞;蒋黎明;薛惠良;陈静;潘慈;董璐;周敏;叶启东;江华;沈树红;顾龙君;汤静燕;;干/髓系免疫表型对儿童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年04期
3 戴海滨,李璐璐,金永浩,孟德润;髓系相关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4 张小丽;驹田美弘;周燕文;花田基;东英一;樱井实;林梓;应大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表面同时表现髓系统抗原40例的临床及免疫学分析[J];山西白血病;1993年01期
5 曾凤华;复发性及难治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营救方案[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年05期
6 邓青春;李晓燕;李柏华;王晶;李卓娅;尹丙姣;;髓系来源抑制细胞及其在肿瘤免疫耐受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2期
7 谢伟;朱波;;髓系衍生抑制性细胞与肿瘤免疫耐受[J];免疫学杂志;2010年09期
8 李德爱;王大志;张书瑜;;髓系促白生长因子在肿瘤化疗患者中使用情况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08期
9 蒋琳;赵妍丽;谭榜宪;柳弥;;髓系肉瘤1例[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叶红;黄锦雄;韦夙;;髓系肉瘤2例[J];内科;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季石;;髓系分化抗原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特点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 时艳荣;刘延方;张秋堂;王冲;孙玲;孙慧;王桂菊;程远东;刘少君;邹典斌;;髓系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异常表达480例分析[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赵肖庆;;髓系肉瘤一例[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吴建国;;血液髓系肿瘤分子诊断及其应用[A];2012现代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暨浆膜积液细胞学检验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5 刘尚勤;蔡惠丽;李倩;马梓;李守新;;多发性骨髓瘤的髓系转化潜能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6 孙雪梅;;2008髓系肿瘤新分型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研究进展[A];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7 沈树红;诸江;张囡囡;蒋琳佳;陈竺;柳志新;王铸钢;;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是髓系造血重要的负调控基因[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8 林如峰;李建勇;陆化;吴雨洁;仇海荣;肖冰;张建富;杨慧;;以骨髓坏死为首要表现的Ph+带髓系标记的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林如峰;李建勇;陆化;吴雨洁;仇海荣;肖冰;张建富;杨慧;;以骨髓坏死为首要表现的Ph~+带髓系标记的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刘卫平;李吉满;;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宏杰;BMI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髓系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渊杰;髓系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2 董贺;MiR-29a和miR-142-3p促进髓系分化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谢献萌;髓系肿瘤患者中TET2基因突变分析及DNA双加氧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4 王帆;髓系肿瘤患者LSD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5 史晓雪;髓系肿瘤细胞中ASXL1基因突变及组蛋白乙酰化异常检测的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6 李吉满;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朱丽霞;21例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8 谢安庆;髓系抑制细胞(MDSC)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陈义柱;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在小鼠食管癌演进过程中的表达及调节的初步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10 杨宝宏;乳腺癌患者髓系来源抑制细胞的临床观察及相关免疫耐受机制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82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