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Metformin克服肺癌EGFR-TKI耐药的临床效应及优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15:18
   研究背景:EGFR-TKI的问世拉开了晚期肺癌精准治疗的序幕,能显著改善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预后,是目前存在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几乎所有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治疗的患者均不可避免面临耐药问题,EGFR-TKI耐药已成为限制其疗效和临床应用的瓶颈。针对不同耐药机制探索克服耐药的联合治疗策略、进一步提升靶向治疗临床疗效,使晚期肺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慢性疾病,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经典降糖药Metformin具有抗癌作用,其在克服EGFR-TKI耐药方面的作用亦日益引起重视。相关临床研究发现Metformin能降低肺癌发病率,提高合并糖尿病的NSCLC患者的化疗疗效,改善预后,为Metformin作为晚期肺癌辅助抗癌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但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以及EGFR-TKI耐药机制的复杂性,Metformin在临床上能否延缓或克服NSCLC患者EGFR-TKI耐药、改善预后,尚缺乏证据。因此,有必要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以明确Metformin能否改善EGFR-TKI临床疗效,并探索Metformin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基础研究发现,在肝激酶B1(Live kinase B1,LKB1)野生型NSCLC细胞中,Metformin能协同增强一代EGFR-TKI代表药物Gefitinib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显示,Metformin通过逆转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抑制EGFR下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的活化,增加Gefitinib对耐药细胞的敏感性。但其有效剂量、克服耐药效能、联合治疗策略的优化以及适应人群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在NSCLC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因子2蛋白相互作用的细胞死亡调解子(B-cell lymphoma 2 interacting mediator,BIM)是多种耐药机制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如AKT、ER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的共同关键靶点,其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与多种机制导致的EGFR-TKI耐药密切相关。以Vorinostat为代表的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被证实其与化疗或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可通过诱导凋亡,以及细胞周期阻滞、血管生成、免疫调节等系列效应,在实体肿瘤中发挥抗癌作用。是一类极具发展前景的抗癌药物。研究证实,Vorinostat与Gefitinib或Erlotinib协同抑制具有大鼠Kirsten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突变的NSCLC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则是其逆转EGFR-TKI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HDACi对BIM野生型及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蛋白(myeloid leukemia cell differentiation protein-1,Mcl-1)、重组人特大B细胞淋巴瘤因子(B-cell lymphoma-extra large,Bcl-xL)等抗凋亡蛋白高表达的肺癌作用有限,而EGFR-TKI耐药细胞中则存在Mcl-1的活化和Bcl-xL的高表达。前期研究发现,Metformin可显著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Mcl-1等抗凋亡蛋白,且与Vorinostat在骨肉瘤细胞中显示出协同抑癌的效应。因此我们推测,Metformin和HDACi联用,有望抑制抗凋亡蛋白表达,增加HDACi在EGFR-TKI耐药细胞中促凋亡的能力,互补调控BIM相关信号通路,诱导凋亡,降低单药治疗剂量、提升克服耐药效能,协同克服多种耐药机制所致的EGFR-TKI耐药。目的:1.观察Metformin与EGFR-TKI联用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优化克服EGFR-TKI耐药的联合治疗策略奠定基础、提供依据;2.探索Metformin与Vorinostat联用协同克服EGFR-TKI耐药的效应及具体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并整理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在中国6家医院接受EGFR-TKI治疗的合并2型糖尿病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在使用EGFR-TKI治疗的同时,采用Metformin进行降糖治疗的患者(A组)和采用除Metformin之外的其他药物降糖治疗的患者(B组)间预后差异。2.以EGFR-TKI耐药肺癌细胞株H1975、PC-9GR为研究对象,通过MTT实验、Brdu掺入实验评估细胞增殖;Transwell、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侵袭;流式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验证Metformin联合泛HDACi vorinostat逆转TKI耐药性的效应。通过western blot、siRNA技术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并探索Metformin联合Vorinostat逆转TKI耐药性的关键机制。结果:1.回顾性分析临床数据发现,A组中位PFS和中位OS明显长于B组(分别为19.0个月VS 8.0个月,P=0.005;32.0个月VS 23.0个月,P=0.002)。A组的ORR和DCR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70.5%VS 45.7%,P=0.017;97.7%VS 80.4%,P=0.009)。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一线或是二线EGFR-TKI治疗,Metformin均可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PFS。2.Metformin与Vorinostat均可一定程度增加EGFR-TKI耐药细胞对Gefitinib的敏感性,两药联用可协同克服Gefitinib耐药,诱导EGFR-TKI耐药细胞凋亡;在H1975、PC-9GR细胞株中,Metformin与Vorinostat共同作用于凋亡信号通路,表现为促凋亡蛋白BIM、BAX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Bcl-xL和p-Mcl-1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且协同抑制EGFR、AKT、ERK的磷酸化。此外,Metformin可抑制被Vorinostat和/或Gefitinib诱导的保护性自噬,进一步促进凋亡。BIM是Metformin与Vorinostat协同诱导凋亡,克服EGFR-TKI耐药的关键靶点。结论:1.在合并2型糖尿病且接受EGFR-TKI治疗的NSCLC患者中,使用Metformin可延缓EGFR-TKI耐药发生,显著延长PFS,改善患者临床预后。2.Metformin与Vorinostat联合通过诱导BIM依赖的凋亡,在多种EGFR-TKI耐药肺癌细胞中发挥协同克服Gefitinib耐药的作用。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4.2
【部分图文】:

流程图,患者,流程图


1.2.1 患者一般资料本研究自 6 所医院共收集具有 EGFR 敏感突变的 NSCLC 患者 3273 名,其中合2 型糖尿病并接受 EGFR-TKI 治疗,且临床数据完整的患者 138 名,经逐一排除 2未规范治疗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或同时使用 Metformin 和其他降糖药物治疗 2 型尿病的患者,9 名在接受 EGFR-TKI 治疗的同时接受化疗、全身激素或免疫治疗的者,5 名存在不稳定的颅内转移灶的患者,12 名病历资料缺失的患者和 2 名因心脑管事件、意外死亡的患者,最终获得 90 例有效病例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上述最终入研究的 90 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4 岁(44-83 岁),男性患者和不吸烟患者所占例分别为 58.9%和 60.0%。依据 TNM 分期标准进行分期,ⅢA、ⅢB 和Ⅳ期患者别有 6 例(6.7%)、7 例(7.8%)和 77 例(85.6%)。6 例ⅢA 期患者因拒绝手术或手术治疗存在高风险而未行手术切除。ECOG PS 评分为 0 分、1 分和 2 分患者分有 15 例(16.7%)、48 例(53.3%)和 27 例(30.0%)。33 例(36.7%)至末次随时间仍然存活。入组流程图见图 1.1。

人群,中位,患者,组间


图 2.1 整体人群无进展生存时间分析Figure 2.1 Kaplan-Meier estimates of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s a whole.分层分析发现,不论是一线还是二线接受 EGFR-TKI 治疗的患者,使用 Metfor行降糖治疗的患者均显示出更长的中位 PFS。其中,一线接受 EGFR-TKI 治疗患体中位 PFS 为 21 个月(95% CI, 7.7-34.3 个月),一线接受 EGFR-TKI 治疗的 A者中位 PFS 为 27 个月(95% CI, 23.3-30.7 个月),一线接受 EGFR-TKI 治疗的患者中位 PFS 为 10 个月(95% CI, 5.3-14.7 个月),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025)。二线接受 EGFR-TKI 治疗患者整体中位 PFS 为 13 个月(95% CI, 8.6-17.4),二线接受 EGFR-TKI 治疗的 A 组患者中位 PFS 为 16 个月(95% CI, 13.1-1月),一线接受 EGFR-TKI 治疗的 B 组患者中位 PFS 为 8 个月(95% CI, 4.5-月),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见图 2.2,图 2.3。

患者


图 2.2 一线使用 EGFR-TKI 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析Figure 2.2 Kaplan-Meier estimates of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in a subgroents treated with first-line EGFR-TKI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望香,高清平,李秀珍,陈伦华,陈友华,敖绪斌,仲照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凋亡蛋白表达的意义[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0年06期

2 黄静,石峰,周怀北;利用支持向量机和蛋白质非稳定性指标预测凋亡蛋白类型[J];生物信息学;2005年03期

3 张海鹏;王瑞;;凋亡蛋白-1及其配体在矽肺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13年05期

4 郑宇;胡继芬;李励军;;凋亡蛋白抑制因子在病理妊娠中的研究进展[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5 张振慧;王勇献;王正华;;一种预测细胞凋亡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的新方法[J];激光生物学报;2007年02期

6 林茂芳,熊红,蔡真,王云贵;凋亡蛋白抑制因子与阿克拉霉素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细胞凋亡关系的体外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年05期

7 ;凋亡蛋白:特异性触发肿瘤细胞死亡的蛋白质[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年05期

8 张甜甜;丁颖超;苏宁;任建民;;波动性高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12期

9 陈颖丽;李前忠;樊国梁;杨科利;;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类凋亡蛋白亚细胞位置预测[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包悍英;凋亡蛋白抑制因子:一种具有多生物学活性的凋亡抑制蛋白[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恒屹;Metformin克服肺癌EGFR-TKI耐药的临床效应及优化策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万晶宏;促凋亡蛋白(BclGs)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3 章烨;模拟失重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4 黄维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杜立环;新型国产光敏剂叶绿酸f介导的光动力作用膀胱癌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潘武;黄蜀葵花总黄酮促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黄利华;青蒿琥酯对人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于晓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生物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沈佳坤;4-氯苯甲酰小檗胺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丁敏;GLP-1受体激动剂经NOX2抑制β细胞凋亡相关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兰;两种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2 俞永珍;蓝光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及其线粒体机制的体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辉;基于机器学习的凋亡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7年

4 赵振军;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的表达及其功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宋孟丽;凋亡蛋白质数据库的建立及亚细胞定位预测[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年

6 郭锋伟;乙肝病毒X蛋白对凋亡蛋白PDCD5表达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杨小芳;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张源;大鼠脊髓损伤后前凋亡蛋白Bim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D];中南大学;2010年

9 闫振河;使用K紧邻算法及其多种改进算法对抗凋亡蛋白和促凋亡蛋白的分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10 张近;缺血缺氧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47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47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