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时间预测因素分析及列线图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0-11-02 18:18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术手术时间相关因素,以实现术前准确预估LRP手术时间,提高围手术期效率,降低治疗成本。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共273例。收集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MI)、前列腺体积、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临床分期、术前穿刺病理格里森评分、术前腹腔手术史、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前列腺占耻骨后间隙(Retzius space)横截面积比、坐骨棘尖间的最窄距离(ISD)、骨盆出口坐骨结节最大间距(ITD)、骨盆中平面前后径(MAD)、骨盆出口前后径(OAD)、前列腺尖部深度(PAD)、手术入路、是否计划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是否计划保留神经血管束(NVP)、手术时间等。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术手术时间相关预测因素,依据入组变量的回归系数绘制其相应预测列线图模型。结果:入组的251例患者中,经腹腔入路和腹膜外入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65.16±41.53)min和(142.15±41.32)min(P0.002);淋巴结清扫组和非淋巴结清扫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71.97±48.98)min和(134.85±35.35)min(P0.001);保留NVP组和非保留NVP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9.23±41.28)min和(143.85±35.35)min,(P0.011);2013年到2017年这5年期间,每年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53.35±35.24)min、(152.15±38.24)min、(151.15±43.27)min、(150.22±38.27)min、(150.85±48.87)min,。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前列腺占耻骨后间隙(Retzius space)横截面积比、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保留神经血管束、经腹腔入路是延长手术时间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BMI、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前列腺占耻骨后间隙(Retzius space)横截面积比、计划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计划保留神经血管束、经腹腔入路是延长手术时间的预测因素,由此开发的列线图发现可以术前准确地预计手术时间,有助于术前评估手术难度,提高围手术期效率。
【学位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7.25
【部分图文】:

耻骨后间隙,前列腺,横截面积


耻骨联合最近缘至前列腺尖远端缘的垂直距离,在 MRI 矢状面图像上测量。通过这些参数,本研究开发了一个新的骨盆尺寸参数:ISD/PAD,这可能是代表在盆腔前列腺水平附近的整体空间大小。除此之外,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手术入路、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前列腺体积、临床分期、穿刺病理格里森评分、术前腹部手术史、是否计划保留神经血管束(NVB)、是否计划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

散点图,手术时间,散点图,耻骨后间隙


18a:散点图显示BMI与手术时间之间的关系;b:散点图显示前列腺体积与手术时间之关系;c:散点图显示IPP与手术时间之间的关系;d:散点图显示前列腺占耻骨后间隙面积比与手术时间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殷长军;邵鹏飞;秦超;;经腹腔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年05期

2 韩苏军;张思维;陈万青;李长岭;;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年04期

3 盛璐;陈然;张豪杰;钱伟庆;;Da Vinci机器人辅助与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初步评价[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2年03期

4 王永翔;赵立明;米登海;;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研究现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年07期

5 沈周俊;何威;王浩飞;王先进;余布为;郭健;马梦丹;钱蒨健;;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癌的可行性初步探讨[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年01期

6 王志荣;胡强;徐卓群;王强;严志强;宣枫;黄兴;周洪益;;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54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年47期

7 李卫平;王养民;董永超;常德辉;鲁守琳;吕晓政;;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并发症及处理相关文献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年08期

8 宋恕平;;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2867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67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e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