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尽管目前针对乳腺癌的诊疗手段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然而由乳腺癌转移导致的死亡仍然是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死因,也使得乳腺癌的死亡率一直位于女性肿瘤死亡率的前列,因此,深入了解乳腺癌的转移机制,寻找乳腺癌转移过程中潜在的分子标志物,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靶点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MicroRNA作为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单链小RNA,自发现起己被证实在多个物种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转录后调控参与并影响几乎所有的生理和病理进程。已有大量研究报道证实不少microRNA在乳腺癌侵袭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促进或者抑制的调节功能。由于microRNA的数目繁多,新的microRNA还在不断地被发现,这些新发现的microRNA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将重点探索目前尚未被发现的、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功能的nicroRNA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我们使用包含近1000个不同pri-miRNAs的microRNA Library慢病毒文库感染侵袭转移能力微弱的MCF-7细胞,然后通过Transwell的方法筛选出获得侵袭转移能力的细胞单克隆并进行测序,得到数十个可能促进MCF-7发生侵袭转移的microRNAs。经过体外Transwell实验验证后,我们选择对MCF-7侵袭转移促进效果最明显的miR-548家族成员之一——miR-548j作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及体内功能实验,我们证实miR-548j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同时并不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然后,我们使用多个数据库软件进行分析预测,认为Tensinl可能为miR-548j的靶基因,并且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证实Tensinl为miR-548j的直接及功能性靶基因。接下来,我们通过对Tensinl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寻找其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在对这些通路上的关键分子进行逐一检测后,我们确定niR-548j抑制T ensin1的表达并激活Cdc42,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并且我们分别使用Cdc42 siRNA和活性抑制剂验证miR-548j抑制Tensin1并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需要激活Cdc42。随后,我们对60例新鲜冰冻乳腺癌组织以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进行了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548j在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转移性乳腺癌(p=0.022),而Tensin1的表达则与miR-548j相反,在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低表达(p=0.03)。然后我们对这两者以及Cdc42的表达水平在组织标本中的相关性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miR-548j与Tensin1的表达呈现负相关,与Cdc42的表达呈现正相关,而Tensin1则与Cdc42的表达呈现负相关。本研究首次发现miR-548家族在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证实其家族成员——miR-548j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随后,我们对miR-548j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到其功能性靶基因以及所影响的信号通路。同时,我们也对miR-548j与临床乳腺癌转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测分析,为深入了解乳腺癌的转移机制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并且为临床乳腺癌的诊疗找到一个新的潜在靶点。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组织进入循环系统,沿循环系统到达靶器官,最终形成远端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被认为是整个肿瘤转移的起始步骤,肿瘤细胞发生EMT脱离原发灶组织,获得运动能力,然后通过EMT的可逆过程——间质-上皮转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MET)在靶器官定植并形成远端转移灶。MicroRNA作为一大类通过转录后调控的方式参与肿瘤转移过程的分子,已经被证实在EMT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许多研究报道己经发现不少microRNAs通过促进或者抑制肿瘤细胞发生EMT,最终影响整个肿瘤转移的过程。然而,作为在肿瘤转移中和EMT同等重要的MET,有关microRNA对MET的调控目前却鲜有报道。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将重点研究microRNA在MET和肿瘤远端转移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作为EMT的可逆过程,发生MET的肿瘤细胞中基因和microRNA的表达正好与EMT相反,因此,我们通过一个EMT的模型来寻找可能在MET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因和microRNA。首先,我们在MCF-10A中过表达EMT的关键转录因子——SNAI1,使MCF-10A发生EMT,然后通过microRNA芯片和cDNA芯片分别找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改变的microRN A和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预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miRNA-mRNA调节网络。然后,我们选取了出现在调节网络中的六个microRNAs(miR-498、miR-935、miR-200c、miR-203、miR-182和miR-378)进行了qRT-PCR的验证,并最终确定将miR-182作为我们后续研究的目标。我们首先通过ChIP和Luciferase reporter实验证实SNAI1对miR-182存在直接调控作用,然后我们通过体外实验证实miR-182使乳腺癌细胞保持上皮样状态,并且能够部分逆转SNAI1所诱导的EMT过程。随后,我们发现在小鼠体内,miR-182在肺转移结节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原位肿瘤,并且我们也通过动物实验证实miR-182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在远端器官的克隆形成能力和转移。接下来,我们通过数据库分析预测出miR-182潜在的下游靶基因,并且在实验中非常意外地发现SNAI1为miR-182的下游靶基因,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在SNAI1的3'UTR区上miR-182的结合位点。此外,我们用动物模型证实敲降SNAI1的乳腺癌细胞在经尾静脉注射至小鼠体内后转移至肺的能力明显增强。接下来,我们对40例新鲜冰冻乳腺癌以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进行了miR-182和SNAI1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发现miR-182和SNAI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现负相关。考虑到miR-182主要是在乳腺癌细胞克隆形成和远端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用ISH和IHC分别检测了另外36例转移性乳腺癌和配对转移阳性的淋巴结组织中miR-182和SNAI1的表达,发现与原位肿瘤相比,miR-182在转移阳性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增高,SNAI1的表达则与miR-182相反。本研究首次发现SNAI1在抑制miR-182表达的同时能够被miR-182负调节,这两者之间的负反馈环路可能在EMT和MET相互转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最终促进乳腺癌细胞在体内靶器官的克隆形成和远端转移。通过对临床组织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SNAI1和miR-182的相互负调节作用在临床组织标本中同样存在。然而有关SNAI1-miR-182之间负反馈环路在整个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所参与的信号通路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R737.9
【文章目录】: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miR-548j作用于Tensin1并通过激活Cdc42促进乳腺癌的侵袭转移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SNAI1-miR-182负反馈环路调节EMT,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和远端转移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致谢
个人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昌明;张婉芬;刘春蓓;曾科;刘志红;;循环microRNAs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疾病活动的关系[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年04期
2 魏丽萍;许振坤;姚朱华;;MicroRNA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6期
3 任景怡;许宁;韩冠平;陈红;;microRNAs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06期
4 丁婧;孟雁;;microRNAs与糖尿病[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年07期
5 徐莎;刘厚奇;;MicroRNAs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张婉芬;张昌明;刘春蓓;秦卫松;郑春霞;曾科;刘志红;;尿液microRNAs作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疾病活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年04期
7 谭胜;朱涛;;MicroRNAs在消化系相关肿瘤中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年03期
8 何相宜;袁耀宗;;胰腺癌与糖尿病、胃肠道微生态和microRNAs关系的研究现状[J];胃肠病学;2014年04期
9 曹美群;陈德珩;张春虎;吴正治;;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内特异性microRNAs的筛选以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10期
10 高金保;刘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循环microRNAs表达水平及意义[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芸;MicroRNAs在乳腺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周可树;MicroRNAs在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其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意义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刘雯静;胰腺癌特异性microRNAs的筛选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于双妮;胰腺癌差异表达microRNAs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年
5 熊薇;微泡microRNAs在肝癌诊断及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陈娜;STAT3介导microRNAs调控的IL-9过表达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免疫调节机制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7 高刚;氡致肺癌及肺损伤相关microRNAs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8 张彩彩;硫化氢通过microRNAs调控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孔维威;一氧化碳调节拟南芥缺铁反应及缺铁响应microRNAs的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顾艳斐;一、microRNAs对肺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非小细肺癌组织中microRNA的表达与NSCLC预后及TKIs疗效的分析二、x-TAG液相芯片技术检测126例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EGFR、B-Raf、K-Ras基因突变情况研究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继磊;炎症相关因子和microRNAs在胃MALT淋巴瘤中发病机制的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罗晓燕;桃microRNAs鉴定及内参基因的筛选[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3 肖玲;胚胎干细胞RNAs与microRNAs相互作用网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罗书芳;干旱胁迫下丹参microRNAs差异表达谱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译云;毛白杨低温胁迫相关microRNAs的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李楠楠;小麦microRNAs的序列分析与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小庆;水稻MAPKKs基因功能鉴定和microRNAs靶模拟材料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克义;血清microRNA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李伟;microRNAs介导的去甲基化抑制胃癌细胞B7-H1的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晓曼;小麦microRNAs应答低磷特征和TaMIR167介导植株抵御低磷逆境功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86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