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综合运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了解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量性研究旨在了解晚期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人口学现状特点,并深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感恩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质性研究旨在建构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特点模型,同时探索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方法:于2015年6月—2015年9月在某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宁养院,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所有登记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完成问卷119份;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3名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型质性访谈。(1)晚期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量性研究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创伤后成长评定问卷(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创伤过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和感恩问卷(The Gratitude Questionnaire—6,GQ—6)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调查,进而了解晚期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状特点,及其它相关影响因素。(2)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质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3名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三级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建构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特点模型,探索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结果:(1)晚期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量性研究(1)本研究中,调查问卷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的分布范围为0.708~0.928;各条目均与问卷总分显著正相关,分布范围为0.606~0.863;并且各调查问卷的整体拟合程度较高,这表明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晚期癌症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属于中上等水平,且在性别间(t=-0.910,p0.05)差异不显著,在教育程度(F=3.293,p0.05)、转移情况(t=-2.253,p0.05)和对疾病了解程度间(F=5.582,p0.01)差异显著;(3)119名晚期癌症患者中,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症状的晚期癌症患者高达41名,占总人群的35.3%;晚期癌症患者感恩的得分为29.37±7.48,显著高于平均分,表明晚期癌症患者的感恩处于中等水平;同时,不同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组(F=16.267,p0.001)和不同感恩分组(F=43.674,p0.001)的晚期癌症患者在创伤后成长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4)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感恩的各维度均与创伤后成长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相关(p0.01),并且PCL-C总分(t=-5.792,p0.001)与感恩(t=7.431,p0.001),能解释晚期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66.6%的变异;(5)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感恩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具有明显的补偿效应(t=8.036,p0.001),但其调节效应不显著(更改R2=0.002,更改p=0.3890.05)。(2)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质性研究(1)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特点模型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自我力量增强(把握疾病主动权和自我健康意识增强)、人际情感增强(共情之心、感激之情和仁慈之心)和欣赏生活(生命态度和死亡态度),其编码归类一致性为:0.724~0.835,信度系数为:0.594~0.630;(2)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主要包括两个维度:自身因素(积极品质和疾病认知)和外在因素(社会支持和既往经验),其编码归类一致性为:0.667~0.833,信度系数为:0.594~0.624。结论:(1)晚期癌症患者普遍存在创伤后成长的现象,处于中上等水平,同时患者的教育程度、疾病的转移情况,以及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是影响晚期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重要人口学因素;(2)感恩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样是影响晚期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重要因素,且感恩能够补偿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不利影响,但其调节效应不显著;(3)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具有自身所独有的特点;(4)自身因素(积极品质和疾病认知)和外在因素(社会支持和既往经验)能够促使癌症患者体验创伤后成长。
【关键词】:癌症 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应激障碍 感恩 量性研究 质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5;R73-3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1-12
- 1 引言12-29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4-26
- 1.3 研究方法26-27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27-28
- 1.5 论文框架28
- 1.6 论文创新点28-29
- 2 晚期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量性研究29-48
- 2.1 研究目的29
- 2.2 研究方法29-32
- 2.3 研究结果32-43
- 2.4 讨论43-48
- 3 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48-81
- 3.1 研究目的48
- 3.2 研究方法48-59
- 3.3 研究结果59-77
- 3.4 讨论77-81
- 4 结论与讨论81-84
- 4.1 研究结论81
- 4.2 对策与建议81-82
- 4.3 不足与展望82-84
- 参考文献84-96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96-98
- 附录A 调查问卷98-100
- 附录B 质性研究知情同意书100-101
- 致谢101-103
- 个人简历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冈,刘金凤;癌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4期
2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7期
3 孙晓春,喻剑峰,余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3年04期
4 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二)[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5 何梅,陈军,冯正直;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方式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2期
6 徐勇,张克让,杨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与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7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8 潘光花,王鹏;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9 张克让,徐勇,刘中国,杨辉,宋丽萍,薛云珍,卢莉,彭超英,车志强,武海涛,原天岗,冯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和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2期
10 孙萍;王兴荣;;1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t,
本文编号:288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8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