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乙酸抑制人肾癌细胞株A498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12:14
背景与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肾实质恶性肿瘤最常见类型之一,肾小管上皮细胞为其细胞来源。肾癌病因复杂,目前已知的有吸烟、药物、病毒及重金属镉等,其中,吸烟是其已知的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课题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二氯乙酸(DCA)对人肾癌细胞株A498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将人肾癌细胞株A498以RPMI 1640培养液培养,分为阴性对照(NC)组、阳性对照(PC)组、DCA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DCA3剂量组分别予以5、10、20 mmol/L DCA,NC组予以等容积无菌生理盐水,PC组予以5-氟尿嘧啶5mg/L,培养48 h。四唑盐比色法(MTT)检测24h、48h后增殖抑制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Snail、Slug、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基因表达;免疫印迹法(WB)检测上述蛋白表达。结果:NC组48 h和24 h增殖抑制率相近(P>0.05),余4组均显著升高(P&l...
【文章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采用MTT法检测人肾癌细胞株A498培养24h、48h后增殖抑制率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图2:DCA处理后A498细胞株侵袭活性改变(Transwell小室实验)。A:NC组;B:PC组;C:DCA低剂量组;D:DCA中剂量组;E:DCA高剂量组。DCA处理后降低A498细胞侵袭能力,DCA处理后,穿过Transwell小室基质胶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3.3迁移能力对比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迁移能力变化,于48h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迁移率=(1-愈合后间距/起始间距)×100%。各组迁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2组对比DCA高剂量组<DCA中剂量组/PC组<DCA低剂量组<NC组,除DCA中剂量组与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每2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CA可降低人肾癌细胞株A498的迁移能力,且存在剂量依赖性。见图3。图3:DCA处理后A498细胞株迁移能力变化(划痕实验)。A:NC组;B:PC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图5:DCA处理引起上皮间质标志物蛋白水平的变化。A:NC组;B:PC组;C:DCA低剂量组;D:DCA中剂量组;E:DCA高剂量组。表现为E-cadherin蛋白含量减少及Snail、Slug、、N-cadherin、Vimentin蛋白含量的增加,且存在剂量依赖性,β-actin为内参。4.讨论目前关于肾癌的发病机制研究尚少,人们对其认识也尚浅。关于该病病因报道[22-24],大致可分为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化学致癌物质接触、不良生活习惯等几类,但仍需进一步研究[25]。由于目前人们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少,且肾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强,临床治疗难度大,因而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抗肾癌治疗方案。5-氟尿嘧啶是肾癌患者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在体外细胞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均证实该药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6-27],但肾癌患者的预后仍较差,且远期生存率低,仍需探讨高效的用药方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抗肾癌用药的研究奠定基矗本研究增殖抑制率对比结果显示,NC组24h、48h均处于高水平,其余4组均有所下降,且DCA高剂量组均最低,DCA中剂量组和PC组均稍高,DCA低剂
本文编号:3466714
【文章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采用MTT法检测人肾癌细胞株A498培养24h、48h后增殖抑制率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图2:DCA处理后A498细胞株侵袭活性改变(Transwell小室实验)。A:NC组;B:PC组;C:DCA低剂量组;D:DCA中剂量组;E:DCA高剂量组。DCA处理后降低A498细胞侵袭能力,DCA处理后,穿过Transwell小室基质胶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3.3迁移能力对比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迁移能力变化,于48h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迁移率=(1-愈合后间距/起始间距)×100%。各组迁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2组对比DCA高剂量组<DCA中剂量组/PC组<DCA低剂量组<NC组,除DCA中剂量组与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每2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CA可降低人肾癌细胞株A498的迁移能力,且存在剂量依赖性。见图3。图3:DCA处理后A498细胞株迁移能力变化(划痕实验)。A:NC组;B:PC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图5:DCA处理引起上皮间质标志物蛋白水平的变化。A:NC组;B:PC组;C:DCA低剂量组;D:DCA中剂量组;E:DCA高剂量组。表现为E-cadherin蛋白含量减少及Snail、Slug、、N-cadherin、Vimentin蛋白含量的增加,且存在剂量依赖性,β-actin为内参。4.讨论目前关于肾癌的发病机制研究尚少,人们对其认识也尚浅。关于该病病因报道[22-24],大致可分为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化学致癌物质接触、不良生活习惯等几类,但仍需进一步研究[25]。由于目前人们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少,且肾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强,临床治疗难度大,因而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抗肾癌治疗方案。5-氟尿嘧啶是肾癌患者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在体外细胞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均证实该药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6-27],但肾癌患者的预后仍较差,且远期生存率低,仍需探讨高效的用药方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抗肾癌用药的研究奠定基矗本研究增殖抑制率对比结果显示,NC组24h、48h均处于高水平,其余4组均有所下降,且DCA高剂量组均最低,DCA中剂量组和PC组均稍高,DCA低剂
本文编号:3466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346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