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4 22:45
  目的探索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胃间质瘤的CT图像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43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15例良性,25例恶性,3例交界性肿瘤。23例位于胃部,9例位于小肠,8例位于结肠,3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病灶部位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表现,肿块密度多数显示均匀,仅8例软组织密度影显示不均匀;CT增强扫描肿瘤于静脉期强化最为明显,且于肿块周围出现簇状小血管影,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静脉期弱。结论 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病灶情况显示清楚,对肿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18(04)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


CT增强扫描延迟期显示:肿块呈等密度改变(→);

密度图,胃窦,软组织,横断面


使用胃镜对GIST进行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部位及大小。而通过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明确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情况[1 1]。CT,MRI等影像学方法不仅能评估肿瘤的大小,而且能明确显示肿瘤的密度以及肿瘤内的血管分布。而用18氟脱氧葡萄糖的PET检查可以弥补以上物理学检查的不足,能较好的对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进行评估[12]。有资料显示:GIST在CT平扫中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13-14]。本文利用64排螺旋CT对43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了诊断,本文研究结果显示43例患者CT平扫病灶部位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表现,肿块密度多数显示均匀,仅8例软组织密度影显示不均匀。这与以上资料显示一致。此外,本文研究结果还显示:43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15例良性,25例恶性,3例交界性肿瘤。23例位于胃部,9例位于小肠,8例位于结肠,3例位于肠系膜。CT增强扫描肿瘤于静脉期强化最为明显,且于肿块周围出现簇状小血管影,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静脉期弱。表明CT扫描能通过对肿瘤大小的测量来对良恶性肿瘤进行定性分析[15],此外,CT增强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形态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等为良性病变的特点,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且伴有微小钙化点等为恶性病变的CT图像特点。图2 CT增强扫描横断面显示:胃窦小弯侧团块样病灶动脉期呈环状明显强化(→);

横断面图,胃窦,横断面,环状


图1 CT平扫横断面显示:于胃窦处可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48mm×39mm,CT值约42HU,大部分突向胃腔外,部分突向胃腔内(→),边缘清楚;图3 CT增强扫描静脉期显示:肿块呈持续强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56层螺旋CT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白卓杰,王秀锦,王小进,卜顺林,黄敏,王国兰.  中国临床研究. 2018(06)
[2]34例胃肠间质瘤患者128层螺旋CT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J]. 李玉舟,金红瑞,李春荣,郑吟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11)
[3]64排螺旋CT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J]. 高照,张丽,刘斌,赵旖旎.  安徽医学. 2017(10)
[4]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 王斌,聂忠仕.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17)
[5]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 王星.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07)
[6]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佟桂玲,张旦欢.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05)
[7]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J]. 史琳,陈静静,陈霞霞,毕卫群,庞静,李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04)
[8]64排螺旋CT扫描在肠道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杨红,杨莹,李冬成,修承祥.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7(02)
[9]Tip30基因过表达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分子机制[J]. 程智勇,杨雁鸿,杨丽莉,李高岩,门晓彦.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02)
[10]冬凌草甲素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诱导DNA损伤相关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J]. 余韬,魏凤香,温丽娟.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02)



本文编号:3569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3569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