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靶向多功能近红外小分子光敏剂的合成与生物学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线粒体靶向多功能近红外小分子光敏剂的合成与生物学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肿瘤光学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继外科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之外的新型治疗手段。其治疗原理是先给予对肿瘤组织有选择性的光敏剂,然后使用特定波长的激光辐照肿瘤区域,从而使光敏剂高效地催化组织中的氧分子转化为对细胞结构、功能有损害的活性氧物质,或者使光敏剂吸收光能并转化为局部高热,最终实现治疗肿瘤的目的。相对于肿瘤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目前临床上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肿瘤光学治疗具有损伤部位小、选择性高、安全性好等优势,可望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作用原理,肿瘤光学治疗主要分为光动力学治疗(PDT)和光热治疗(PTT)。无论是PDT或者PTT治疗,决定它们疗效的关键在于制备理想的光敏剂。理想的光敏剂至少应同时具有两种特性:高效的光敏特性和良好的肿瘤选择性。(1)为了提高光敏特性:一方面,许多研究者分别将具有光热作用的光敏剂与光动力作用的光敏剂组装或偶联在一起,制备出了多种同时具有PDT和PTT治疗效应的纳米材料类的光敏剂,大大提高了肿瘤光学治疗的疗效;另一方面,由于生物组织对近红外波段(700-900 nm)的光吸收较弱,因此选择近红外类的光敏剂可实现更深层组织的光学治疗,显著地推进了光学治疗的应用前景。(2)为了增强光敏剂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最常采用的策略是通过化学方法将光敏剂与靶向配体进行连接,使光敏剂能够被肿瘤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的受体识别并高效地结合,从而赋予了光敏剂的靶向性。然而,纳米材料类的光敏剂将面临很多难题,比如难以大规模地制备、易被网状内皮组织器官截留、潜在毒性等,导致大部分纳米材料类的光敏剂还停留在早期开发阶段。同时,基于化学连接策略开发靶向性光敏剂可能会改变靶向配体的结构与功能、增加额外的合成步骤和成本,这些影响因素同样会妨碍它们的实际应用。鉴于目前常用光敏剂的以上不足,研发不依赖于纳米高分子材料、也不需要复杂的化学连接,而是基于本身化学结构内在的多功能特性的小分子类靶向光敏剂,可望避免上述问题,提高临床转化应用的潜力,推进和扩大肿瘤光学治疗的前景。线粒体是细胞生存的重要细胞器,其在能源制造和细胞凋亡通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线粒体一直被认为是抗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尤其是最近研究表明,线粒体对过量的活性氧物质及高热非常敏感使得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的pdt、ptt疗效非常显著。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了一类具有肿瘤靶向性的吲哚七甲川花菁类近红外荧光小分子。它们表现出不需要化学连接靶向配体,即能够被多种肿瘤细胞选择性摄取,同时蓄积于肿瘤细胞的线粒体中。某些花菁类近红外荧光小分子化合物已经被证明具有一定的光敏效应。据此本研究设想:以前期获得的线粒体靶向染料分子为基础,通过化学结构修饰,可望制备合成同时具有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和整合pdt和ptt双模态光学治疗的吲哚七甲川花菁类近红外荧光小分子光敏剂,显著提高光学治疗的疗效。研究方法与结果根据前期的构效关系研究及其它研究报道,亲脂性阳离子特性的吲哚七甲川链是对这类小分子的肿瘤细胞线粒体靶向特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官能团。同时,文献报道花菁类小分子的光敏效应与它们的脂水分布系数(logp)、极性、摩尔吸光系数等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制备一种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同时整合了pdt和ptt双模态光学治疗的小分子类光敏剂,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且主要结果如下:一、肿瘤细胞线粒体靶向化学小分子类光敏剂的设计与合成:在前期构效关系研究基础上,以吲哚七甲川链为线粒体靶向的母核结构,通过改变吲哚环上的n-烷基侧链的链长(碳数n=1-5)、改变侧链末端的官能团(以甲基、甲氧基、羧基、芳香基、羟基、磺酸基、氨基酸等进行取代),合成了27个具有不同logp、极性以及摩尔吸光系数的新型吲哚七甲川花菁类近红外荧光小分子,为获得同时具有肿瘤细胞线粒体靶向、同步光热和光动力治疗的多功能小分子提供了候选化合物。二、目标光敏剂的筛选及体外多种肿瘤细胞中的光热和光动力作用研究:从合成的27个代表性吲哚七甲川花菁类近红外荧光小分子中,通过肿瘤靶向(肿瘤组织与肌肉组织的蓄积差别)、光热特性(溶液升温情况)、光动力特性(单态氧、ros生成水平),筛选获得了具有显著肿瘤靶向特性、光热和光动力作用的新型多功能小分子化合物7。进一步在a549、h460、mcf-7、4t1等多种肿瘤细胞株上验证了化合物7的光诱导杀伤作用;通过冰浴处理或加入nac(自由基清除剂)进行干预,证实化合物7具有光热、光动力协同的杀伤效应;通过将化合物7与两种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ho123)进行共染,确证了其线粒体靶向蓄积特性;通过流式细胞分析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发现肿瘤细胞线粒体途径的细胞调亡可能是化合物7发挥光疗效果的作用机制。三、体内多种荷瘤动物模型上验证目标光敏剂7的光学治疗作用:化合物7的靶向光学治疗肿瘤的效果依次在多种皮下移植瘤、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上进行了验证。通过近红外荧光成像,结果发现其在A549、4T1皮下及4T1原位移植瘤模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肿瘤选择性蓄积特性;向肿瘤部位给予(808 nm、0.8 W/cm2)的激光照射作用5分钟,然后分别通过红外热成像仪监测肿瘤部位的温度变化或检测肿瘤组织中的ROS生成水平,在体内模型中进一步证实了化合物7的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作用;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动物体重变化情况及动物的生存率,结果证实化合物7显著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在监测期间动物的生存率为100%并且没有动物出现肿瘤复发;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指标的测量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化合物7没有引起明显的毒副作用。另外,本研究还在基于临床病人的肿瘤标本建立的PDX动物模型上确证了化合物7的优秀的肿瘤光学治疗疗效,进一步探索了其临床转化应用的前景。结论与创新本研究工作通过合理设计与化学合成,成功筛选获得了同时具有肿瘤细胞线粒体靶向特性和PDT与PTT协同治疗作用的多功能近红外小分子化合物7。这种具有近红外荧光成像功能的靶向光敏剂还能够进行肿瘤及肿瘤边界光学显像,为实现成像引导的精确光学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以肿瘤细胞线粒体为治疗靶点,同步实现肿瘤PDT和PTT协同治疗的小分子光敏剂。该光敏剂具有良好的光敏特性,可望成为用于肿瘤光学治疗的新型光敏剂,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途径。
【关键词】:光敏剂 光热治疗 光动力学治疗 近红外荧光成像 线粒体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5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英文摘要6-10
- 中文摘要10-13
- 第一章 前言13-17
- 1.1 选题原因13
- 1.2 研究背景13-14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4-15
- 1.4 研究内容15-17
- 第二章 线粒体靶向的近红外荧光小分子光敏剂的化学合成与理化鉴定17-28
- 2.1 材料与方法17-21
- 2.2 结果21-25
- 2.3 讨论25-27
- 2.4 小结27-28
- 第三章 目标光敏剂的筛选及体外肿瘤细胞中的PDT与PTT效应研究28-44
- 3.1 材料与方法28-34
- 3.2 结果34-42
- 3.3 讨论42-43
- 3.4 小结43-44
- 第四章 目标光敏剂在多种荷瘤动物模型中的PDT与PTT治疗效应的评价研究44-62
- 4.1 材料与方法44-48
- 4.2 结果48-59
- 4.3 讨论59-60
- 4.4 小结60-62
- 全文总结62-63
- 参考文献63-72
- 文献综述 Recent developments on photodynamic therapy72-90
- 参考文献80-9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0-91
- 致谢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传农;;影响生物体内光敏剂运输和结合的立体化学因素[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3年04期
2 黄乃艳,顾瑛,刘凡光;卟啉类光敏剂漂白的动力学规律[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3 李步洪;谢树森;;功能型光敏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4 程雨时,苏秀玲,韩锐;一种比较光敏剂副作用的定量方法[J];药学学报;1985年05期
5 王泽时,杨永华,郭勇,吴思恩,齐法琳,赵献光,陈增谦,郑茂峰,孙向东,梁永茂;叶绿素光敏剂诊治恶性肿瘤[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6 董为人;李朝龙;;PDT光敏剂的最新资料[J];医学研究通讯;1995年01期
7 文宇;熊力;裴冬妮;苗雄鹰;;纳米光敏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年23期
8 王军;;天然光敏剂的研制与临床恶性肿瘤的诊治[J];医药导报;1993年04期
9 李步洪,谢树森,周川钊,陈键;两种新型光敏剂的光谱特性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邵红霞;刘蓉;吴琦;高瑞霄;;光敏剂在光动力疗法中的作用[J];医学综述;2008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仲荣;杨慧兰;;光敏剂的研究进展[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永;张妙芬;郑碧远;黄剑东;;白蛋白-量子点-酞菁光敏剂三元复合物的构建和生物活性[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黄剑东;陈耐生;黄金陵;;医用光敏剂的研究进展[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于常青;姜维;;光敏剂漂白特性研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鹏熙;郭林峰;李东红;;分子靶向性的新型光敏剂的设计与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吴风收;王天露;严琨;李早英;;新型卟啉光动力治疗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王隽;樊耀亭;侯红卫;;基于无机-有机钌配合物光敏剂的合成及其析氢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8 黄剑东;沈小敏;郑碧远;林滔;;新型酞菁化合物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和离体抗癌活性[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顾奇;蒋振华;;正胶光敏剂的合成研究[A];电子专用化学品高新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国兴;黄焱;彭亦如;;新型光敏剂酞菁锌在兔眼组织分布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程刚;白俄罗斯发现控制疱疹感染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7年
2 辛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抗癌光动力新药进入临床[N];经理日报;2008年
3 薛原;“光”为肿瘤治疗添“动力”[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秀军;研发一种新型光敏剂用于光动力学治疗创面MRSA感染[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栾立强;酞菁类靶向及近红外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D];山东大学;2016年
3 南旭莹;用于纺织品数码颜料印花可见光固化的一体化光敏剂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晓松;应用荧光光谱技术对光动力学治疗过程中光敏剂含量的监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5 洪阁;用于肿瘤光动力疗法的新型水溶性光敏剂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孟帅;卟啉光敏剂的合成、生物活性筛选与构效关系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王蕾;以马来酸酐、喹VA啉和吡啶-N-氧化物为镶嵌基团的光敏剂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李士锋;以羟基为吸附基团的光敏剂及芳胺类空穴传输材料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吴松一;纳米酞菁光敏剂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10 田媛媛;新型光敏剂MPPa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前列腺癌的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彬;新型二氢卟吩类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和PDT抗癌活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石广立;甲苯胺蓝—碳纳米管复合光敏剂的合成及其表征[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冰;新型光敏剂的光动力治疗在胆管癌中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李永辉;基于三氮唑锇(Ⅱ)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苄胺氧化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6年
5 胡艳丽;亲水性非聚集酞菁@SiO_2颗粒的制备及光敏性质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6 杨婷婷;基于纳米二氧化硅及聚酰胺—胺的亲水性光敏剂载体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7 李玉玺;水溶性酞菁锌的合成、靶向修饰及活性评价[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8 纪海莹;阳离子卟啉光敏剂的光动力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9 卢辉;有机光敏染料分子设计、合成及其在太阳能转化方面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6年
10 高欢欢;新型苯并咔唑取代卟啉及吩噻嗪光敏剂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线粒体靶向多功能近红外小分子光敏剂的合成与生物学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0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6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