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延安市胃癌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9 14:00

  本文关键词:延安市胃癌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延安市是我国胃癌的高发区。本研究旨在探讨延安市近10年胃癌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提高本地区人群对胃癌的认识,为制定科学的胃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06年1月-2015年12月近10年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并结合胃镜下诊断及胃粘膜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病例,将其分为2006年1月-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2015年12月前后五年两个时间段,分别定为A、B两组。2.对比分析两组胃癌的检出率、年龄及性别分布、地域分布、职业分布及胃镜下诊断、病理学特征以及是否有Hp感染等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1.A组检出胃癌985例,检出率为2.73%,B组检出胃癌1301例,检出率为2.31%,B组较A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一般资料分析:两组在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癌患者的职业分布均以农民占较高比例。两组胃癌患者的不同地域构成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3.从发病部位上分析:两组在不同发病部位构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贲门胃底癌和胃体癌的检出率较A组有上升趋势(P0.05),胃大部或全胃癌的检出率有下降趋势(P0.05),胃窦癌及残胃癌在前后五年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胃癌患者在胃大部或全胃癌中男女性别构成比有差异(P0.05);而在贲门胃底癌、胃体癌、胃窦癌及残胃癌中男女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胃癌患者在不同部位年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4.从内镜下分型分析:不同镜下类型中的两组胃癌患者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癌患者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癌患者在溃疡型中男女性别构成比有差异(P0.05);而在早期胃癌、息肉样癌、溃疡浸润型癌、弥漫浸润型癌中男女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两组胃癌患者在溃疡型癌的青年、中年、老年三组年龄构成比中有差异(P0.05),在其他内镜下分型中三组年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5.从病理分型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中的两组胃癌患者构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印戒细胞癌检出率较A组有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粘液细胞癌和其他类型胃癌比较前后五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两组胃癌患者在各病理分型中男女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两组胃癌患者在印戒细胞癌的青年、中年、老年三组年龄构成比中有差异(P0.05),在其余三种病理分型中三组年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6.从Hp感染来分析,两组胃癌患者Hp阳性检出率有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癌患者不论Hp阳性、阴性中男女性别构成比均不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胃癌患者在Hp阳性感染中年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A、B两组胃癌患者在Hp阴性感染中年龄构成比不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检出率:胃癌的检出率有下降趋势;2.一般资料: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两组的男女之比升高;不同年龄阶段仍以老年组检出率高,平均发病年龄上升;农民发病率最高。3.发病部位:两组好发部位均为胃大部或全胃,其次为胃窦部。贲门胃底癌和胃体癌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胃大部或全胃癌的检出率有下降趋势,胃癌的发生部位向近端上移;各部位均以老年男性居多,贲门胃底癌的男女比例升高明显,男性贲门胃底癌的数量有增加趋势;随着年龄增长,各部位胃癌检出例数均增加。4.内镜下分型:两组均以溃疡浸润型居多,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较低;各类型胃癌均以老年男性居多,溃疡型癌的男女比例升高明显,男性溃疡型癌的数量有增加趋势。随着年龄增长,各部位胃癌检出例数均增加。5.病理分型:两组均以腺癌居多,中老年男性多见,印戒细胞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随着年龄增长,各病理类型胃癌检出例数基本均呈增加趋势。6.Hp感染情况:两组Hp阳性检出率有下降,不论Hp感染阳性、阴性,男性均比女性多,且以中老年男性多见。
【关键词】:胃癌 流行病学分析 变化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2
【目录】:
  • 缩略词表3-4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5
  • 一、对象与方法15-17
  • 二、结果17-31
  • 三、讨论31-38
  • 四、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2
  • 综述42-50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发表文章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医药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06期

2 施俊,孙大志,许玲;胃癌证型探索及其本质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刘峰;;胃癌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6年04期

4 吴开春;方莹;;胃癌的分子预警[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5 张文来;刘文全;;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药实验及治疗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5期

6 苏秀丽;金建军;;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现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7 冯宁宁;姜树民;;论胃癌癌前病变中医病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8 丁万寿;祁小兰;;胃癌与癌前病变的关系研究[J];中外医疗;2012年36期

9 胡玲;龚琳;劳绍贤;;中医药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年02期

10 许利军;;浅谈应用中医药辅助治疗胃癌的临床进展[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应馨;徐恒卫;崔立新;云涛;;中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相关药理作用机理[A];2006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顾正标;冯新格;陆红;;中药治疗胃癌的现状[A];2008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尚香;田耀洲;;中医药对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现状[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曹丽萍;沈洪;刘增巍;郑凯;刘亚军;周晓波;徐艺;陆为民;叶柏;单兆伟;;芪术方治疗胃癌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万岱;姚永莉;;胃癌癌前病变机理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胡玲;劳绍贤;;中医药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述评[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张文范;;中西医结合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实践[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魏睦新;范尧夫;;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及防治对策[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9 魏睦新;王霞;范尧夫;刘浩;;老年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及防治进展[A];第十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胡玲;劳绍贤;龚琳;;中医药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伦;多吃果蔬防胃癌[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谭嘉;阻击胃癌25年[N];健康报;2008年

3 记者 杨永林 通讯员 王坤 罗莉琼;人类最终战胜胃癌有了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9年

4 靖九江;我国胃癌高发现场研究取得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吴红月;瞄准大样本人群 减低胃癌发病趋势[N];科技日报;2012年

6 张禹;胃癌癌前病变的病理特点[N];家庭医生报;2008年

7 顾晓兰 顾德宁;分餐制和用公筷有助于防胃癌[N];新华日报;2005年

8 冯 瑶;中药可逆转胃癌癌前病变[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王伦 潘凯枫;清除幽门螺杆菌可减少胃癌发生[N];健康报;2006年

10 应庆;Hp可促进胃癌癌前病变转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伟;胃癌及癌前病变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3 马波;人胃癌相关蛋白质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张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5 秦丽萍;胃癌患者外周血N-糖特征性改变及其与胃癌证型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赵渊;胃癌前病灶癌变信息筛查及判癌公式初步建立[D];浙江大学;2009年

7 姜罡远;加减大黄(庶虫)虫汤对裸鼠人胃癌MKN_(45)及小鼠肝癌H_(22)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路滟;免疫炎症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9 石文韬;中国与国外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策略的系统评价与差异比较[D];武汉大学;2012年

10 敖慧;基于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的参术胶囊阻断脾虚胃癌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严;TET2在胃癌的表达与胃癌转移、预后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许冰;胃癌特异性探针~(68)Ga-NOTA-MG7的制备与成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王雨o,

本文编号:498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98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0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