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3 01:10

  本文关键词: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射频消融术 肝癌 回顾性分析 影响因素


【摘要】:背景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PL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为世界高发区。转移性肝癌大约57%是来源于消化系统原发的恶性肿瘤。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和体征,发病多较隐匿,因此大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或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能手术切除达到根治的患者比率仅为20%~30%。常规手术切除肝脏恶性肿瘤后,5年的存活率大约20%~50%,而肿瘤直径小于5cm的患者,手术切除后5年存活率明显升高,为60%~70%。目前临床首选且最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仍是肝切除术,若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较差。肝癌细胞呈低分化,高度恶性,对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且效果不佳,因此各种微创性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不能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更多使用以局部为主的综合治疗。近些年来,局部微创性治疗肝癌的方法相继在临床开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高强度超声聚焦(HIFU)、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微波、冷冻、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等。而射频消融治疗是肝癌局部治疗比较成熟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当前世界上公认的杀伤肿瘤较多、损伤机体较轻的微创治疗方法。RFA的原理是在彩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进入肿瘤,金属射频针尖会发出高频的射频波,造成组织细胞离子震荡摩擦并产热,肿瘤组织对热的耐受能力较正常组织差,射频金属针尖部位的温度可达到70-120℃,高温可以导致癌细胞变性、溶解、凝固性坏死甚至炭化,还能使肿瘤血管内血液凝固,坏死的组织类似于一个保护环,不仅可以阻断恶性肿瘤的供血,而且可以防止恶性肿瘤细胞随血液远处转移。肝癌血流主要以肝动脉、门静脉为主,而动脉血占90%,含氧量高,因此肿瘤组织生长快,肿瘤内部血窦多还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其与正常血管相比缺乏生理反射,导致肿瘤组织受热后稳定性差,病灶内温度升高后血流缓慢继发血栓形成,肿瘤内血管不通畅血流减少,因此在射频治疗后肿瘤发生缺血坏死。RFA作为一项新兴的治疗手段,以其独特优势,RFA对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和控制肿瘤进展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对可手术切除还是不可手术切除的肝恶性肿瘤患者,均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近20多年来快速的发展,RFA已经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发挥着广阔的作用,与常规手术切除、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并称为三大高效治疗肝癌的方法。肝癌射频消融(RFA)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在超声、CT或MRI引导下经皮穿刺行射频消融治疗、腹腔镜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常规外科手术术中行射频消融治疗。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是临床上最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具有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术中实时观察,无放射性、仪器少费用低等优点。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行RFA治疗的肝恶性肿瘤患者3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至少3个月随访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指标分为完全消融率、残留率、复发率和进展率,并探讨肝恶性肿瘤RFA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肝硬化、是否合并乙肝、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病灶数目和是否行术前术后超声造影。对影响RFA疗效的可能因素进行赋值,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对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应用Sequoia512、GE Voluson730超声和迈瑞公司mindray DC-8超声仪作为引导系统对术中病灶进行定位,并对消融进行监测。射频消融系统采用:RITA射频消融系统,VIVI射频消融系统,Cool-Tip冷循环射频仪。常规术前准备,麻醉前详细超声检查或对比阅读CECT/CEMR片,明确肝脏病灶情况,综合病灶位置、大小,选择合适射频针,制定科学的布针方案。根据肿瘤的大小,参照射频消融仪器的说明,分别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较大直径的肝癌,在靠近原消融点旁多次进针重复治疗,消融的作用范围超过癌灶边缘0.5cm以上,一针多点重叠的消融方式,尽可能的保证了有效消融范围并减少漏空现象的发生。消融治疗完成后,彩超提示癌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行针道消融后,取出射频针,尽可能的防止术后针道出血和肿瘤沿针道转移。术后4小时内不能进食水、监测血压、心率8小时以上,卧床休息12小时以上,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360例患者行肝RFA治疗的次数总共为392次,消融病灶数为412个,病灶直径为(2.51±1.10)cm。术后3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86.11%(310/360),复发率为17.22%(62/360),进展率为27.22%(98/360)。肿瘤残留率受肿瘤位置(位于大血管旁)、病灶大小(≥3cm)和病灶数目(≥3个)的影响(χ2=4.431,10.889,8.000;p均0.05)。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受病灶数目影响,当病灶数目≥3个时,可导致肿瘤的复发率明显升高(χ2=29.032,22.092,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RFA)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安全、高效的方法。小肝癌采用射频治疗临床疗效好,治疗后局部复发率低、创伤小、预后好。RFA术对控制肝脏恶性肿瘤局部进展也具有良好的效果,肿瘤的完全消融率受位于大血管旁、病灶的大小和数目的影响,肿瘤的复发率和进展率受病灶数目的影响。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 肝癌 回顾性分析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7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缩略语表12-13
  • 背景13-17
  • 资料与方法17-23
  • 结果23-26
  • 讨论26-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2
  • 综述 射频消融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32-52
  • 参考文献47-52
  • 个人简历5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洁,周乐今,谢红,邓旭,苗云波,孟洁,兰炳炎,徐小南;下、中位法射频消融治疗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靶点选择[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0年01期

2 王琦,张传旗,殷瑞和;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1例临床分析[J];九江医学;2001年01期

3 黄明礼,李文远,董薇,刘静梅,张晓兰;射频消融延迟作用治疗器质性室速2例报道[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冯玉宝,刘金明,刘凡,王秉臣;射频消融治疗室速的费用-效益比[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年01期

5 王邦宁,骆志刚,陈大年,胡泽平;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J];安徽医学;2002年05期

6 蒲红,吴炎,尹炯,屠昌华,曹渭斌,陈卫兵,瞿彩莲;射频消融治疗青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2年05期

7 俞坚武,屈百鸣,吴立萱,车贤达,李忠杰,王慧;射频消融治疗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J];浙江医学;2002年09期

8 陈德,华尔铨,何祚佑,张书富,郑鹏翔;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J];上海医学;2003年01期

9 蔡玉霞,朗平,罗珍,付红,吉宗;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体会[J];西藏医药杂志;2003年04期

10 普忠文;射频消融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J];云南医药;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小明;;单侧射频消融的实验研究及其电极的设计[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Nagy Habib;;射频消融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A];2012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孟志强;陈颢;花永强;陈震;林钧华;朱晓燕;沈晔华;王鹏;高惠峰;解婧;;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302例肿瘤残留危险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4 邢杨波;郭航远;游斌权;彭放;裘宇芳;;超高龄老年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冯威健;;射频消融为主综合治疗肺癌研究进展[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袁越;王勤;林利;高路;;婴幼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的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7 郑立文;曹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嗜睡评分及鼾声的变化[A];第三届全国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于波;赵卫华;胡健;齐国先;白小涓;曾定尹;李敏;于雅媛;郭英;李玉红;李阳;关付;;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的随访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9 万镇;范修才;郑爱东;蔡盛庆;郭永兰;游木均;管萍;姚友云;;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2例临床报告[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10 屈百鸣;车贤达;俞坚武;王慧;洪银维;李忠杰;徐强;;射频消融治疗老年性房颤10例观察[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苗丽亚;根治房颤首选射频消融[N];健康时报;2009年

2 淮黎霞 李妮;用锚状射频消融针治疗晚期肺癌获成效[N];科技日报;2005年

3 郑杨;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N];健康报;2006年

4 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肝胆科主任 孙文兵;射频消融虽好 治疗亦要对症[N];保健时报;2006年

5 冯琳;西南医院射频消融治肝癌成果显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北京朝阳医院 杨舒玲 陈明;射频消融治房颤——微创与高科技的结合[N];保健时报;2008年

7 记者 王敬霞 通讯员 郑杨;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N];保健时报;2005年

8 涂晓晨;夏家红;武汉成功实施“冲洗式射频消融手术”[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雪娜、媛媛;市传染病医院成功实施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新技术[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孙扬;多极射频消融可治疗不能切除肝转移性肿瘤[N];家庭医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伊西才;射频消融治疗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黄颖;射频消融损毁冠状静脉周围交感神经对心肌梗死犬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3 钱咿娇;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疗效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王草叶;盐水增强型集束中空冷却电极增加肝脏肿瘤的射频消融疗效[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5 戴夕超;射频消融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协同抗肿瘤效应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张泽富;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粒强化射频消融热能传输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何东风;肝癌改良模型及其射频消融治疗后残余瘤的定性、定量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8 周建炜;射频消融对肝癌转移特性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9 高月明;射频消融和抗肿瘤药物治疗体表脉管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疗效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10 陈继业;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肝蒂毁损在精准肝切除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沂;射频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万岩;肺癌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研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3 熊青;TyrRGD-GNPs-VEGFsiRNA复合物的基本特性及在射频消融中的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王彦辉;完全胸腔镜射频消融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的近、中期效果评估[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5 韩景奇;CT引导下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6 王子豪;射频消融对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陈曦;复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与再次手术切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蔡谦谦;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的Meta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9 徐金振;射频消融对比手术治疗对于小肝癌治疗远期效果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10 杜鹏;左房与双房射频消融在瓣膜病房颤外科治疗中的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射频消融术 肝癌 回顾性分析 影响因素




本文编号:511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511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