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A和VEGFR1基因Poly-miRTS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疗效和预后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9:14
本文关键词:VEGFA和VEGFR1基因Poly-miRTS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疗效和预后关联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总生存率 无病生存率 次要等位基因频率
【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当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肺癌。肺癌已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并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发展趋向呈逐年上涨,其中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由于确诊时大多数病例已经进展到中、晚期阶段,因此无法采用检测某些肿瘤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及RNA水平的方法来预测疗效和预后。任何器官和组织的生长都离不开血管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因此肺部的肿瘤组织生长和转移也不例外。当肿瘤组织大于1-2mm3时,为了维持肿瘤无限恶性增殖的能力,机体会首先激发血管生成,同时肿瘤组织对周围成熟的血管产生刺激效应,新生血管以出芽的方式生成,并进入肿瘤实质内,为肿瘤组织供给营养成分并带走代谢产物。其中最强的刺激血管生成的因子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VEGF), VEGF可以直接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作用,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强血管的通透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NSCLC的发生发展与基因转录及转录后的调控异常具有相关性。并且近年来大量研究把微小RNA(microRNA, miRNA)的功能作为重点方向。miRNA不仅仅是一段高度保守的核酸序列,也是能调节真核基因表达的一类分子,主要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对靶mRNA的表达进行调控,特别是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miRNA参与了细胞增殖、凋亡、转移等过程。目的:肿瘤的血管生成关键因素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被公认为是最强的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它是由肿瘤细胞或基质细胞分泌的血管生成因子所诱导生成,主要在新生血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VEGF与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它们分别是:VEGFR1、VEGFR2和VEGFR3,这些受体均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其中,在调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游走方面VEGFR1有部分作用,另外,VEGFR1发生剪接作用后形成的剪接体能够结合到VEGFA上,与VEGFR2发生竞争性结合反应,以此阻碍VEGFA与VEGFR2相互结合。本研究旨在剖析VEGFA和VEGFR1基因Poly-miRTS分布频率与中、晚期NSCLC化疗后的疗效和预后的关系,为寻找能预测NSCLC化疗后疗效和生存率的标记物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miRNASNP预测软件和NCBI-SNP数据库,在筛选VEGFA和VEGFR1基因中,筛选出野生型和变异型等位基因与miRNA结合能差异(|AAG|)大于5.27 kcal/mol以及中国人群中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5%的11个Poly-miRTS.本研究利用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观察上述Poly-miRTS分布频率与NSCLC化疗后生存率和疗效的影响,并采用荧光素酶检测方法来探究miRNA对靶mRNA产生的影响,探讨miRNA对不同基因型产生的调节作用。最后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来对实验所得的结果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VEGFA和VEGFR1基因的11个Poly-miRTS中只有VEGFA-rs3025039CT在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survival, DFS)上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OS以Referent model分析Log-rank p为0.005;DFS以Referent model分析Log-rank p为0.03)。功能试验结果显示VEGFA-rs3025039C等位基因启动子活性高于rs3025039T等位基因,具有统计学意义,p为0.003。本研究发现的rs3025039等位基因,可能作为预测中、晚期NSCLC患者化疗后生存率的标记物,并为开发能预测NSCLC患者化疗后生存率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总生存率 无病生存率 次要等位基因频率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4.2
【目录】:
- 缩略词及符号6-7
- 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2
- 前言12-16
- 第一章 实验材料16-19
- 1.1 仪器16
- 1.2 药品及溶液配置16-17
- 1.2.1 试剂16
- 1.2.2 溶液的配置16-17
- 1.3 患者17-19
- 第二章 实验方法19-26
- 2.1 Poly-miRTS筛选19-20
- 2.2 PCR-RFLP引物设计和基因分型20-21
- 2.3 丙烯酰胺凝胶制备21
- 2.4 荧光素酶检测21-25
- 2.5 统计学处理25-26
- 第三章 实验结果26-28
- 3.1 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26
- 3.2 VEGFA rs3025039C>T荧光素酶活性26-28
- 第四章 讨论28-32
-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8
- 致谢38-39
- 综述39-60
- 参考文献52-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键;VEGF及其生殖调节功能[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567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5672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