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胃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胃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胃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诊断
【摘要】:目的比较胃癌组织与正常胃壁、不同分化程度胃癌之间灌注参数的差异,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间经消化内镜病理确诊的50例胃癌和20名正常胃(对照组),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检查前禁食8~12h,扫描前10~15min肌肉注射盐酸山莨菪碱(654-2)10mg,扫描前5min口服温开水800~1200ml,并训练患者屏气,绑以腹带,取仰卧位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根据腹部CT平扫图像选定靶层面,以病灶最大层面为中心,上下共选6层,Z轴扫描范围3cm,行小视野(FOV)体部灌注扫描(Body PCT)。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s,层厚4.8mm,矩阵512×512。经肘正中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碘佛醇(320mgI/m1)50ml,注射速率5ml/s,其后加注12ml生理盐水冲洗,注射对比剂后延时7s扫描,扫描时间为30s。对所得容积数据采用CT perfusion3灌注软件包的腹部肿瘤灌注(tumor perfusion)协议(去卷积法)进行计算、制图和分析。在胃癌最大层面及正常胃的厚壁部选择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取胃癌及正常胃的不同部位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四个灌注参数值,然后应用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正常胃不同部位、胃癌不同部位、胃癌与正常胃以及胃癌不同细胞分化程度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胃不同部位CT灌注色彩分布大致均匀,胃小弯、胃大弯、胃窦部的相关灌注参数值(BF、BV、MTT、PS)无差异;正常胃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75.07?17.08 ml/(min.100g)、7.95?1.81ml/100g、16.67?2.40sec和7.98?1.30 ml/(min.100g)。2.胃癌不同部位(癌中心区、癌周边区、远离癌区)的CT灌注色彩分布不均匀,BF、BV、PS值随远离癌中心递减,而MTT值随远离癌中心递增;BF、BV、MTT值在癌中心与癌周边区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癌中心与远离癌区间以及癌周边与远离癌区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S值在各部位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胃癌中心区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101.28?48.01 ml/(min.100g)、16.09?6.23 ml/100g、9.95?4.99 sec和33.00?23.27 ml/(min.100g)。3.胃癌与正常胃比较,BF、BV、PS值升高,而MTT值下降,胃癌组与正常胃组比较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4.胃癌CT灌注参数值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癌细胞分化由高至低,BF、BV及PS值呈上升趋势,BF、BV、PS值在高分化与中分化或低分化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值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无明确关系(P0.05)。结论1.胃癌较正常胃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升高,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降低。2.胃癌细胞分化越差,BF、BV及PS值越高,而MTT值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无明确关系。3.灌注参数BF、BV、PS值有望作为胃癌恶性程度评估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胃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诊断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2;R730.4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2
- 材料和方法12-16
- 结果16-22
- 讨论22-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2
- 附图32-37
- 综述37-47
- 参考文献44-47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8-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光明,韩丹;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前景[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4年02期
2 钟维佳,赵建农;CT灌注成像在肝影像学上的运用[J];西部医学;2005年05期
3 刘晓梅;邹吉华;;脑CT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08期
4 徐鹏;张骅;;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年10期
5 冯志清;;胃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0年11期
6 高灵;陈伟明;;脑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年04期
7 赵艳萍;刘文亚;;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J];新疆医学;2004年02期
8 凌华威,陈克敏;CT灌注成像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9 梁昆如;康江河;段少银;黄益民;吕绍茂;;肺内肿物的64层VCT灌注成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年04期
10 姚强;施鑫;;CT灌注成像在肿瘤治疗监测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承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各部位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思佳;;CT灌注成像在颅脑病变中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3 叶慧;;CT灌注成像对积水肾脏功能评价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李智勇;伍建林;李光军;王克礼;刘晓峰;;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肺癌TNM分期中的初步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杨建勇;黄勇惠;;肝脏CT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6 高思佳;;CT灌注成像在颅内-外动脉狭窄脑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杨建勇;黄勇慧;;肝脏CT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8 刘念;于筠;韩克捷;戴宏伟;闫永;周tx;袁鲁;;CT灌注成像应用于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林曰增;张雪林;阎卫平;苍鹏;刘丹;张英;;颅脑CT灌注成像的方法学研究[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陈军;陆林忠;;造影微血管灌注成像[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石海峰;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生晶;CT灌注成像对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3 梁宗辉;多层螺旋CT胰腺病变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高思佳;脑肿瘤CT灌注成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5 王守安;肝脏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6 张建华;CT灌注成像与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病理对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宗琼;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胃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石俊英;CT灌注成像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3 赵光明;肾脏血液CT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4年
4 王欣;胰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李才林;双能量CT灌注成像对体外冲击波治疗肾结石前后肾功能改变的评估[D];遵义医学院;2013年
6 步啸;术中CT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7 孔繁星;64层CT灌注成像评价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许相丰;MSCT灌注成像对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9 马晓璇;全器官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微循环改变的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10 吴琛;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肾功能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8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59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