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二甲双胍通过雄激素受体途径抑制雄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

发布时间:2017-08-01 20:34

  本文关键词:二甲双胍通过雄激素受体途径抑制雄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


  更多相关文章: 前列腺癌 雄激素受体 二甲双胍 去势抵抗


【摘要】:研究背景: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包括前列腺癌。对此,我们进一步研究,明确二甲双胍对前列腺癌的抑制作用是否依赖于雄激素受体。如果二甲双胍对雄激素受体具有抑制作用,那么其是否可以与抗雄激素治疗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并作为一种新的疗效高、毒性低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方法:分别采用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 P和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CWR22Rv1进行本研究,并以单用二甲双胍或将其与抗雄激素药物比卡鲁胺联合应用处理细胞。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测定分别采取MTT试验和膜联蛋白V-FITC染色试验;细胞内雄激素受体AR及下游基因PSA、NKX3.1的mRNA表达水平以荧光定量RT-PCR进行检测;蛋白水平以免疫印迹分析进行检测;AR与雄激素反应元件结合能力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进行检测。结果:在LNCa P细胞系和CWR22Rv1细胞系内,二甲双胍均表现出了抑制细胞增殖活性,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特别是在LNCa P细胞,二甲双胍与比卡鲁胺的联合应用表现出了协同效应。在对AR的研究中,二甲双胍下调了LNCa P细胞内的全长AR的蛋白水平,而在CWR22Rv1细胞中,二甲双胍则同时下调了全长AR和截短AR(AR-V7)的蛋白水平。通过对机制的研究,我们发现二甲双胍不能降解AR蛋白,影响蛋白稳定性,其发挥对AR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下调AR的mRNA水平来实现的。讨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并通过对AR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诱导细胞的凋亡。以二甲双胍联合其他抗雄药物治疗前列腺癌,特别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疗效高、毒性低的临床治疗方案。
【关键词】:前列腺癌 雄激素受体 二甲双胍 去势抵抗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25
【目录】:
  • 英文缩写一览表4-6
  • 英文摘要6-8
  • 中文摘要8-9
  • 第一章 前言9-12
  • 第二章 二甲双胍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和凋亡水平的影响12-22
  • 2.1 材料与方法12-19
  • 2.2 结果19-21
  • 2.3 讨论21-22
  • 第三章 二甲双胍对AR转录活性以及AR/ARE相互作用的影响22-31
  • 3.1 材料与方法22-27
  • 3.2 结果27-29
  • 3.3 讨论29-31
  • 第四章 二甲双胍对AR蛋白水平的影响31-38
  • 4.1 材料与方法31-35
  • 4.2 结果35-37
  • 4.3 讨论37-38
  • 第五章 二甲双胍对AR的调控机制38-54
  • 5.1 材料与方法38-48
  • 5.2 结果48-52
  • 5.3 讨论52-54
  • 全文总结54-55
  • 参考文献55-58
  • 文献综述 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58-65
  • 参考文献62-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青;杨崇礼;;雄激素的疗愈原理[J];天津医药;1986年05期

2 崔毓桂;雄激素受体研究方法及其进展[J];实用男科杂志;1996年03期

3 刘颖,陆一帆;运动对制动大鼠骨骼肌中雄激素受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4 张子彦;雄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5 江军,金锡御,靳风烁,王洛夫;雄激素对大鼠前列腺不同分叶雄激素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3期

6 陈蕾蕾,姚兵;睾丸外组织雄激素受体的分布及检测[J];中华男科学;2003年01期

7 梁军;雄激素对淋巴细胞的调节[J];现代免疫学;2004年03期

8 王洛夫,江军;雄激素受体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4期

9 杨洁,张秋养,葛玲,邱曙东;青春期大鼠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对附睾雄激素受体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10 朱院山;蔡力群;;雄激素对男性性别、行为和认知的影响(英文)[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骏逸;陈力;;雄激素及其相关因素对痤疮影响的研究进展[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游冬青;肖锦松;赵芳;;人雄激素受体激素结合区的克隆表达与活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 邱云霞;曲燕;李相如;于建荣;;雄激素受体抵抗1例[A];第5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暨男科提高班讲义[C];2007年

4 田军;陶天遵;王凯夫;高峰;单雨;李磊;;雄性大鼠成骨细胞内雄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李霖;李红;尹雪瑶;潘倩倩;吴芳;;雄激素受体在波动性高糖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温俊平;陈刚;薛莹;;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诊应对[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7 刘娜;贾影;戚基萍;;雄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8 郭东星;张华屏;刘立民;艾晓杰;乔中东;;核因子--κB在雄激素处理的巨噬细胞中的表达[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曼娜;孙首悦;张惠杰;顾卫琼;洪洁;刘建民;王卫庆;宁光;李小英;;4例雄激素受体不敏感型综合征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二届糖尿病及性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桂耀庭;;雄激素受体在精子发生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A];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人类精子库管理学组第三届年会全国男性生殖医学和精子库管理新进展第四次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超群 李幼玲 范晓莉;山西医大第一医院研究发现:雄激素受体与再障贫血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白毅;新型雄激素受体调节剂有望治疗前列腺癌[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陈茂j 余宁宁;ASC-J9为肌肉萎缩症治疗带来曙光[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教授 张传祥;雄激素 膀胱癌研究新目标[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文娟;前列腺癌雄激素转录调控网络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张纪元;雄激素受体介导的基因调控网络及蛋白磷酸酶2Cκ的进一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邹惟莹;Trihydrophobin 1促进雄激素受体降解及其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5 伍学焱;雄激素受体结合分析和5α-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6 曾星;L型钙通道CACNA1D调控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活性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杨之明;转胶蛋白抑制ARA54增强的雄激素受体转录功能和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杨延钟;Trihydrophobin 1相互作用蛋白以及Trihydrophobin 1与乳腺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之间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肖成武;雄激素剥夺对人前列腺癌细胞Egr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叶鸣;低氧和运动经雄激素—雄激素受体途径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聪哲;LSD1介导的组蛋白H3K4去甲基化对雄激素受体调控靶基因转录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2 杨木易;雌激素通过诱导雄激素抑制性基因SOX4的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恶性进展[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琰;二甲双胍通过雄激素受体途径抑制雄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吴淑芬;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的改变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5 吕红松;雄激素对血管平滑肌组织、细胞雄激素受体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表达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6 王慧丽;雄激素受体类似物在拟黑多刺蚁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辉;雄激素受体在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的细胞自噬中的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李靖华;乳腺癌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D];河北大学;2010年

9 杨智;云南汉族痤疮与雄激素相关基因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5年

10 陈慧;雄激素促进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表达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6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606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b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