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乙拉西坦与替莫唑胺联合用药对脑胶质瘤细胞耐药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左乙拉西坦与替莫唑胺联合用药对脑胶质瘤细胞耐药的影响
【摘要】:目的: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脑胶质瘤的新方法,在原来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替莫唑胺(TMZ)是已知的治疗脑部肿瘤的首选药,但有耐药作用。有文献表明左乙拉西坦(LEV)可能对胶质瘤MGMT基因有抑制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左乙拉西坦本身对胶质瘤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联合给药后两种药物的结合对胶质瘤的治疗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购买人脑胶质瘤U87细胞,先进行细胞的传代培养,培养过程中,先分出一部分细胞,用左乙拉西坦给药培养,先分为对照组和左乙拉西坦药物组,分别测定对照组和左乙拉西坦药物组的细胞增殖曲线图。继续培养胶质瘤细胞,当细胞总量达到所需量时,对培养好的细胞进行分组,对胶质瘤细胞进行给药培养,并分为左乙拉西坦(LEV)药物组、替莫唑胺(TMZ)药物组、替莫唑胺和左乙拉西坦联合用药(LEV+TMZ)药物组和对照组(未给药),分别给几种药物组内的细胞加入等体积的相应的药物进行培养,空白组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给药后24h、48h、72h、96h四个时间点观察各组内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增殖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EV药物组、TMZ药物组、LEV+TMZ药物组和对照组在以上时间点细胞中ki-67、VEGF和MGMT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的增殖曲线表明,左乙拉西坦给药后细胞的吸光值相对对照组较低,说明左乙拉西坦组的胶质瘤细胞数量较少,左乙拉西坦对胶质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用免疫组化的图片测定光密度,用得出的光密度数值计算出每组图片的IOD值,三种指标的检测结果几乎一致,LEV给药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胶质瘤细胞的IOD值逐渐降低,说明胶质瘤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左乙拉西坦对胶质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TMZ给药组细胞在72h时之前,细胞的IOD值逐渐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但是在96h时细胞的IOD值开始回升,说明胶质瘤细胞的数量开始增加,说明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降低,开始出现耐药现象;LEV+TMZ药物组的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1OD值逐渐降低,且幅度较大,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极显著,说明胶质瘤细胞对联合用药组有明显的敏感性,明显的减少了胶质瘤细胞的数量,起到了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通过增殖曲线说明左乙拉西坦对胶质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替莫唑胺在一定时间内对可以抑制胶质瘤的生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胶质瘤的数量又开始增加,说明替莫唑胺在治疗胶质瘤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耐药现象。而替莫唑胺和左乙拉西坦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在实验期间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而且在实验的最后一个时间点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说明联合用药组对胶质瘤的生长有了明显的抑制效果,也即是两种药物出现了协同作用。
【关键词】:左乙拉西坦 替莫唑胺 联合用药 胶质瘤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9.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文献综述9-19
- 1.1 胶质瘤的简介9
- 1.2 胶质瘤治疗的现状9-12
- 1.2.1 手术全切除法10
- 1.2.2 立体定向肿瘤切除术10
- 1.2.3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10-11
- 1.2.4 超选择颅内动脉化疗11-12
- 1.3 替莫唑胺的简介12-14
- 1.3.1 替莫唑胺的作用机理12
- 1.3.2 替莫唑胺的毒理作用12-14
- 1.3.3 替莫唑胺的耐药性14
- 1.4 联合用药的原因14
- 1.5 左乙拉西坦的简介14-16
- 1.5.1 左乙拉西坦的药理作用15
- 1.5.2 左乙拉西坦的毒力作用15-16
- 1.5.3 左乙拉西坦的生物转运16
- 1.5.4 左乙拉西坦的毒理作用16
- 1.6 与肿瘤相关的几种基因16-18
- 1.6.1 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16-17
- 1.6.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7-18
- 1.6.3 甲基转移酶(MGMT)18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18-19
- 2 材料与方法19-20
-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19
- 2.2 细胞培养19
- 2.3 MTT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19
- 2.4 细胞给药19-20
- 2.5 免疫组化检测20
- 3 结果20-42
- 3.1 MTT实验结果20-21
- 3.2 免疫组化观察及图像分析21-42
- 3.2.1 ki-67的检测结果21-28
- 3.2.2 VEGF的检测结果28-35
- 3.2.3 MGMT检测结果35-42
- 4. 讨论42-45
- 5 结论45-47
- 致谢47-49
- 参考文献49-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贵方;;左乙拉西坦作为儿童部分性癫沲的辅助治疗安全有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47期
2 ;左乙拉西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通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02期
3 ;左乙拉西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通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04期
4 ;左乙拉西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通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5 ;左乙拉西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通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6 ;左乙拉西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通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06期
7 ;左乙拉西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通知[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年03期
8 ;左乙拉西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通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14期
9 蒋雯巍;蒋雨平;;左乙拉西坦在非抗癫vG领域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年05期
10 李玉生;黄圣明;黄希顺;;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斌;喻良;梁益;;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80例成人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唐静;齐晓涟;;左乙拉西坦引起苯巴比妥血药浓度降低案例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周俊英;唐向东;周东;;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睡眠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冯建华;夏哲智;;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部分性或全面性癫痫19例临床分析[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栾莹;高丽;杨柳;李岩;孙艳;;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热相关性癫痫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6 李惠芬;张玉琴;;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7 夏敏;武士京;;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临床试验及其与P-糖蛋表达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庞保东;王玉珍;董琰;张双;刘寅;曹丽华;;左乙拉西坦治疗婴幼儿癫痫的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9 蒋云;李岩;;左乙拉西坦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观察[A];第二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暨首届全国儿科中青年药师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翠翠;陈英辉;洪震;;癫痫患者肾移植后左乙拉西坦替代苯妥英钠治疗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明强;哪些专利构筑起了雅本化学的上市之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2 北京世纪坛医院 王政伟;癫痫药物治疗须关注辅助诊断[N];中国医药报;2014年
3 王政伟;用药后癫痫仍发作须查脑电[N];中国医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刚;左乙拉西坦对CD8~+T淋巴细胞凋亡和细胞毒性功能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东;左乙拉西坦对偏头痛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邢英瀛;左乙拉西坦对颞叶癫痫大鼠c-fos与Calretinin表达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3 张丽杰;左乙拉西坦与替莫唑胺联合用药对脑胶质瘤细胞耐药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罗湘冀;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的合成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郑东琳;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孙启泉;左乙拉西坦的质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7 黄一苇;左乙拉西坦对癫痫儿童甲状腺激素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2年
8 吴孟娇;左乙拉西坦停药后的反跳及其规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9 冯雪菲;左乙拉西坦治疗中国西南地区癫痫儿童和青少年有效性及耐受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10 仇龙;手性药物左乙拉西坦的合成工艺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18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61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