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功能烷化剂与常规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淋巴瘤的对比研究及其预后因素
本文关键词:双功能烷化剂与常规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淋巴瘤的对比研究及其预后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iNHL 复发难治 苯达莫司汀 GEMOX ICE 预后因素
【摘要】:目的:比较苯达莫司汀单药、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组)、ICE(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三种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relapsed or refractory,R/R)B细胞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iNH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选择出较好的治疗方案;并分析B-iNHL的预后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95例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2010.1.1-2013.12.31治疗的复发/难治性B-iNHL病人,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苯达莫司汀单药组33例,B组GEMOX组32例,C组ICE方案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4-8个周期化疗,每2个治疗周期结束时按照2007版Cheson标准评价疗效,随访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χ2检验比较三组近期疗效,生存状况采用Kaplan-Meier,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三组患者PFS。2.分析全组9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层分析不同临床特征与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揭示影响生存的因素。结果:1.A、B、C三组间的比较(1)A组33患者,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15例,稳定(SD)5例,进展(PD)3例,总反应率(ORR,CR+PR)为75.8%。B组(GEMOX组)32例患者,CR患者7例,PR患者13例,SD患者8例,PD患者4例,ORR为62.5%。C组(ICE组)30例患者,获得CR者6例,PR者13例,SD为6例,PD为5例,ORR为67.3%。三组的ORR比较,A组高于B、C两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444)。(2)A、B、C三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9个月、7.3个月、7.4个月。A、B组之间和A、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33,而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3)A、B、C三组血红蛋白(Hb)减少发生率分别为9.1%、59.4%、46.7%,A、B组之间、A、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而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16)。A、B、C三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3.3%、59.4%、46.7%,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末梢感觉异常方面,苯达莫司汀组无1例出现,GEMOX组发生率高于ICE组(31.3%vs.10.0%,P=0.040)。ICE组发生1例出血性膀胱炎,A、B组未出现。其余不良反应如乏力、肝功能异常等均显示苯达莫司汀组发生率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2.预后分析(1)95例患者,血清LDH异常升高者33例,治疗前后分别为364+90U/L、244+78U/L,治疗后显著下降(P=0.000)。34例患者β2-MG升高,治疗前平均16.7+4.6mg/L,治疗后降为9.3+3.1mg/L,治疗后下降显著(P=0.000)。(2)分析95例患者各临床指标与ORR的关系,早期病人ORR优于晚期(72.6%vs.50%,P=0.047)。IPI为0-1(低危)、2-3(中危)、4-5(高危)患者的ORR分别为86.2%、61.4%、44.4%,低危组ORR高于中、高危组患者(P=0.018、0.010)。其余临床特征对ORR无影响。(3)单因素分析各临床特征与PFS关系,早期患者PFS较晚期高(13.1 vs.7.5个月,P=0.000),复发组中位PFS高于难治组(10.1 vs.7.3个月,P=0.028)。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HR 4.004,P=0.000)、疾病状态(HR 3.831,P=0.000)为iNHL患者独立预测因子。结论:1.苯达莫司汀可作为复发/难治性iNHL患者治疗的新选择。苯达莫司汀单药组与GEMOX组、ICE组相比,其近期疗效相当,且能够延长PFS。不良反应方面,苯达莫司汀组轻于其他两组。2.早期患者ORR优于晚期患者,低危患者ORR优于中、高危患者。早期、复发性患者PFS长于晚期、难治性患者。分期和疾病状态为影响iNHL无进展生存期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
【关键词】:iNHL 复发难治 苯达莫司汀 GEMOX ICE 预后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缩略语/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4
- 研究现状、成果11-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4
- 对象和方法14-17
- 1.1 入选标准14
- 1.2 排除标准14
- 1.3 治疗方法14-15
- 1.4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15-16
- 1.5 统计方法16-17
- 结果17-25
- 2.1 A、B、C三组间比较17-20
- 2.1.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17-18
- 2.1.2 近期疗效比较18
- 2.1.3 生存状况比较18-19
- 2.1.4 不良反应19-20
- 2.2 预后分析20-25
- 2.2.1 临床资料20-21
- 2.2.2 血清LDH、β2-MG变化21
- 2.2.3 近期疗效相关因素分析21-22
- 2.2.4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22-25
- 讨论25-35
- 3.1 三组间疗效及安全性比较26-29
- 3.2 iNHL患者的预后分析29-31
- 3.2.1 血清LDH、β2-MG变化29-30
- 3.2.2 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30
- 3.2.3 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30-31
- 3.3 新型药物31-34
- 3.4 本研究优缺点34-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44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4-45
- 综述 双功能烷化剂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进展45-59
- 综述参考文献53-59
- 致谢59-60
- 个人简历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健;程卯生;;盐酸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 hydrochloride)[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8年05期
2 陈栋;宫平;;盐酸苯达莫司汀[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9年02期
3 吴蔚;刘智;程航;刘姗姗;余鹏;程泽能;;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人血浆中苯达莫司汀及γ-羟基化苯达莫司汀浓度[J];肿瘤药学;2011年01期
4 黄世杰;抗肿瘤药苯达莫司汀[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年06期
5 陈祥峰;杨奇珍;魏佳;;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药房;2012年13期
6 王晓坤;;新型抗肿瘤药物——苯达莫司汀[J];齐鲁药事;2009年09期
7 陈磊;叶东;杨建楠;陈林;孙强;;盐酸苯达莫司汀的合成工艺改进[J];中国药师;2013年02期
8 刘珍仁;叶晓岚;范国荣;;盐酸苯达莫司汀临床给药过程中的降解产物及其结构确证[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3年03期
9 高丽梅;汪燕翔;宋丹青;;盐酸苯达莫司汀的合成[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23期
10 宗在伟;杜有国;陈磊;杨建楠;;盐酸苯达莫司汀的合成研究[J];海峡药学;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景新 译;欧洲推荐批准苯达莫司汀治疗白血病[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陆志城;盐酸苯达莫司汀冻干粉针[N];医药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喻静;新型HDAC抑制剂—苯达莫司汀化合物NL-101的抗白血病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模强;盐酸苯达莫司汀合成工艺及其制剂处方工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静敏;双功能烷化剂与常规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淋巴瘤的对比研究及其预后因素[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3 徐辉;苯达莫司汀在中国人群中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及SLC22A1、CYP1A2、GSTA1基因单核酸多态性与其血药浓度相关性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4 刘珍仁;盐酸苯达莫司汀的质量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5 穆楠;盐酸苯达莫司汀的合成[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6 张胜菊;盐酸苯达莫司汀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D];南昌大学;2010年
7 殷昕;伏立诺他和盐酸苯达莫司汀的合成与结构修饰[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孔芳;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诱导小鼠乳腺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19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61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