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FoxM1基因在人类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Raji中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09:08

  本文关键词:FoxM1基因在人类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Raji中的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FoxM1 Burkitt淋巴瘤 Raji Thiostrepton(TST) TST 多柔比星 FoxM1 药物敏感性


【摘要】:目的:FoxM1属于Forkhead Box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节正常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多种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其在多种实体肿瘤存在异常高表达。近年来FoxM1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作用被日渐关注,本文旨在研究FoxM1基因在人类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Raji中的表达水平,探索其在B细胞淋巴瘤(B-NHL)疾病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 (qRT-PCR)方法检测正常人外周血CD19+的B淋巴细胞(正常对照,NC)和Raji细胞的mRNA水平,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蛋白水平的表达。硫链丝菌素(TST)是FoxM1的特异性抑制剂,是一种具有抗生素性质的天然产物,用TST处理Raji细胞后,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进行加入不同药物浓度TST后的细胞活性抑制率检测,24及36 h后加入CCK8 20 μl,测得各孔OD值,计算出TST对Raji细胞24 h及36h的半抑制浓度(IC50);再用此浓度处理Raji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 Annexin/PI双染法检测用TST处理及未处理NC的凋亡率,同时在mRNA及蛋白水平验证FoxM1的表达变化。结果:FoxM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和p0.001),使用特异性抑制剂TST后明显抑制Raji细胞增殖并且凋亡率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TST对Raji的作用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随着剂量及时间的增加凋亡率呈现上升趋势,测得24 h的半抑制浓度为5.39 pmol/L,同时在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FoxM1具有统计学差异,即FoxM1显著下调(p0.001和p0.05)。结论:FoxM1在人类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Raji中呈现mRNA和蛋白水平高表达,特异性抑制FoxM1表达可以抑制Raji增殖并促进凋亡,表明FoxM1在Raji细胞增殖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FoxMl特异性抑制剂thiostrepton (TST)在增加Raji细胞株对多柔比星药物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TST和多柔比星对于Raji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摸索两种药物作用的浓度梯度,进一步利用两者低浓度联合处理Raji细胞株,观察是否存在协同效应。结果:经过分析发现TST和多柔比星对于Raji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都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TST对Raji细胞作用的IC50为5.39μmol/L,当浓度为3μmol/L时细胞抑制率及凋亡率降低,Raji细胞平均凋亡率为10.82%;单用多柔比星0.08 μmol/L和0.03 μmol/L作用Raji细胞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23.52%和9.32%,故认为低浓度的TST (3 μmol/L)和多柔比星(0.03 μmol/L)细胞毒性较弱;首先联用3 μmol/L的TST后多柔比星的IC50值从0.08 μmol/L降至0.04μmol/L;进一步联合低浓度TST和多柔比星作用Raji细胞株24 h后的平均凋亡率为21.41%,凋亡率较两者单药显著增加(p0.05)。结论:FoxM1特异性抑制剂TST和多柔比星均可以抑制Raji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并且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两者在较低浓度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显著提高Raji细胞株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促进细胞凋亡。
【关键词】:FoxM1 Burkitt淋巴瘤 Raji Thiostrepton(TST) TST 多柔比星 FoxM1 药物敏感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
【目录】:
  • 第一部分 FoxM1基因对Raji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作用5-37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前言9-13
  • 材料与方法13-24
  • 结果24-30
  • 分析与讨论30-33
  • 参考文献33-37
  • 第二部分 FoxM1在Raji细胞株药物增敏中的作用研究37-53
  • 中文摘要37-38
  • Abstract38-40
  • 前言40-42
  • 材料与方法42-44
  • 结果44-48
  • 分析与讨论48-51
  • 参考文献51-53
  • 综述53-64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64-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湘玲;淋巴瘤3例误诊分析[J];河北医药;2000年11期

2 朱传升;淋巴瘤的误诊概况与治疗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00年03期

3 王小钦,林果为,姬美蓉;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为淋巴瘤一例[J];上海医学;2001年10期

4 胡学信,段尚林;印戒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年01期

5 刘光秀,李香;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腹腔淋巴瘤一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1年03期

6 张新华,周天红,朱凌;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医学文选;2001年03期

7 吴长鸿;2001北京淋巴瘤国际研讨会[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1年19期

8 杨建良,石远凯;几种特殊类型淋巴瘤的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2002年06期

9 岑坚,杨平地,黄有章,向丹;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伴绒毛状淋巴细胞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年08期

10 勇威本,郑文,卫燕,张运涛,朱军;中、高度恶性T和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比较[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类型、新亚型[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沈一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的若干问题[A];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陈定宝;沈丹华;;灰区淋巴瘤[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4 周敏;欧阳建;陈兵;;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朱雄曾;;组合性淋巴瘤和灰区淋巴瘤[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朱雄增;;组合性淋巴瘤和灰区淋巴瘤[A];第十次全国淋巴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金洁;;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A];2012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谢炳寿;黄瑛;;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A];首届浙赣两省肿瘤研究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钱申贤;;特色部位淋巴瘤的治疗[A];2013年国家级“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暨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3年

10 石远凯;秦燕;;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特点及治疗[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齐军元邋邱录贵;淋巴瘤——免疫细胞之“疫”[N];健康报;2007年

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洪小南;淋巴瘤并非只长在淋巴结[N];健康时报;2008年

3 沈悌 谢海燕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注意防范淋巴瘤的袭击[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天舒;淋巴瘤:复杂的“单驼峰”发病曲线[N];健康报;2009年

5 主任医师 佟傟;预防淋巴瘤细节很重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璐;重视淋巴瘤早期信号[N];保健时报;2009年

7 湖南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 欧阳取长;从罗京去逝再谈淋巴瘤[N];大众卫生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于娟;专家教您了解淋巴瘤[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刘晨;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部分淋巴瘤可以治愈[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记者 黎昌政;淋巴瘤发病增加并呈低龄化,如何预防[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颖;~(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董长青;原发口腔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曹利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探讨[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李延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陆庭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标志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6 孔钰;~(18)F-FDG PET/CT显像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6年

7 徐勇刚;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放疗的临床结果和剂量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8 戴鲁筠;两例肺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D];浙江大学;2014年

9 黄文亭;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10 于燕霞;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秀明;5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连静;淋巴瘤中RASSF5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mRNA表达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赵世华;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4 陈聪;IL-12不同亚基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刘申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宏;淋巴瘤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基因多态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7 何延辉;~(18)F-FDG PET/CT显像在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评价方面的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芳;EBER、PTEN和VEGF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石源源;青岛地区淋巴瘤中EB病毒编码基因EBNA1多态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10 张云;~(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9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629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1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