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62细胞外泌体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功能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K562细胞外泌体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功能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外泌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黏附 miR-711
【摘要】:背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增殖异常的获得性恶性血液肿瘤,其病因是融合基因BCR/ABL编码的融合蛋白P210具有强烈酪氨酸激酶活性,引发造血细胞恶性转化。CM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恶性肿瘤,大约占所有癌症的0.3%,占成人白血病的20%。根据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数量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将CML分为三个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CML进展缓慢,但随着时间推移病程逐渐出现进展表现,大量CML细胞进入外周血并浸润髓外脏器。究其原因,主要是骨髓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的黏附功能降低,未成熟造血细胞得以穿越髓血屏障而逃逸。目前,唯一可能彻底治愈CML的方法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近来研究发现,正常造血干细胞植入CML患者后其归巢、黏附、定植于骨髓微环境的能力不足,是移植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进一步说明CML骨髓微环境的黏附功能存在缺陷。外泌体是一类直径为30-120nm的有膜囊泡,可由多种细胞分泌释放入体内,携带有蛋白、核酸等生物活性分子,能在细胞间信号传递、信息交流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从CML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对骨髓微环境黏附功能的影响来阐述CML的进展机制,为深入理解疾病进展及提高疗效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目的:探讨CML细胞K562分泌的外泌体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黏附功能的影响,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疾病进展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提取K562细胞外泌体及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将外泌体与BMSCs细胞共培养后,检测BMSCs细胞黏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能力,通过western blot与RT-PCR技术检测BMSCs细胞黏附相关分子CD44与CXCL-12的表达,最后利用芯片分析和q RT-PCR技术检测外泌体mi R-711的表达。结果:(1)成功提取出K562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培养出BMSCs细胞;(2)BMSCs细胞能摄取K562细胞外泌体;(3)K562细胞外泌体处理24h后,BMSCs细胞黏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能力明显受到抑制;(4)BMSCs细胞的黏附相关分子CD44和CXCL-12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5)K562细胞外泌体中mi R-711的表达明显高于K562细胞,达到13.28±1.73倍。结论:本研究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能通过其分泌的外泌体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下调其黏附分子表达,从而降低对造血干细胞的黏附能力,这可能与外泌体介导传递高浓度的mi R-711至BMSCs细胞有关,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进展机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外泌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黏附 miR-711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3.7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中英文缩略词表9-10
- 第1章 引言10-12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2-24
- 2.1 材料12-14
- 2.1.1 实验细胞12
- 2.1.2 主要试剂12-13
- 2.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13
- 2.1.4 常用的自配试剂13-14
- 2.2 方法14-24
- 2.2.1 BMSCs细胞的分离和培养14
- 2.2.2 K562细胞外泌体的提取14-15
- 2.2.3 K562细胞外泌体的鉴定15
- 2.2.4 K562细胞外泌体携带核酸分子细胞间转运的分析15-16
- 2.2.5 外泌体共孵育对BMSCs黏附功能的影响16-17
- 2.2.6 BMSCs细胞黏附分子总RNA检测17-18
- 2.2.7 RT-PCR扩增18-19
- 2.2.8 BMSCs细胞黏附分子蛋白质检测19-21
- 2.2.9 外泌体miR-711的检测21-23
- 2.2.10 统计学处理23-24
- 第3章 结果24-34
- 3.1 BMSCs的培养和鉴定24-25
- 3.2 K562细胞外泌体的分离和鉴定25-27
- 3.3 K562细胞外泌体能被BMSCs细胞摄取27-28
- 3.4 K562细胞外泌体抑制BMSCs细胞的黏附功能28-29
- 3.5 K562细胞外泌体下调BMSCs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29-30
- 3.5.1 RT-PCR检测29-30
- 3.5.2 western blot检测30
- 3.6 外泌体miR-711的检测结果30-34
- 第4章 讨论34-37
- 第5章 结论37-38
- 致谢38-39
- 参考文献39-4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1-42
- 综述42-57
- References53-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笑春;戴敏;陈鹏;;丹皮酚对高脂血清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黏附功能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傅葵;李世光;包蕴汾;孔庆浩;武仙果;;血铅对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年12期
3 何瑞英;熊石龙;于雅璐;陈姗姗;;组织因子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08期
4 时国朝;周灵;Lavallee PA;Hoidal JR;徐平;;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过程中CD44 mRNA表达和黏附功能的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9期
5 杨鸿林;沈昊;钱雄杰;钮丽萍;沈国荣;;血浆高胆红素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1年06期
6 常城,孔佩艳,杨文博,彭贤贵,刘林,刘红,曾东风,梁雪,王庆余,陈幸华;全反式维甲酸对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功能及JWA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5年09期
7 曹建平;骞爱荣;张维;商澎;;0.2-0.4T静磁场对肿瘤细胞生长和黏附功能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13期
8 张明宇;刘丙辰;韦国千;李学奇;刘莉;钟丽华;金鹏;;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年05期
9 张振;戴敏;;丹皮酚对脂多糖诱导损伤的与平滑肌细胞共培养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06期
10 李伟,Tomoko Asagami,Fahim Abbasi,Cindy Lamendola,Philip S Tsao,Gerald M Reaven;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内皮黏附功能的改变[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晋;K562细胞外泌体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功能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2 袁绪胜;MicroRNA-126对ox-LDL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调控及丹皮酚干预机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伊静;恶性疟原虫基因clag9黏附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4 王改琴;当归多糖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其黏附功能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5 吴明达;长效与自修复抗黏附层层组装膜[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41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64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