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 MEN1基因 MEN1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MEN1;OMIM131100),又称为Werner综合征,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发生垂体前叶、甲状旁腺、胃肠道及胰腺肿瘤为特征。MEN1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1lql3),全长9KB,包含10个外显子。第2-10号外显子编码一个包含610个氨基酸的menin蛋白,该蛋白在细胞分裂、基因组稳定性及细胞转录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属肿瘤抑制因子,故MEN1基因突变可使menin蛋白缺失或者功能障碍而致全身多处内分泌肿瘤发生。本研究通过对3例临床诊断为MEN1的患者及其中1例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MEN1基因测序,明确并探讨:1.研究对象是否有MEN1突变及突变类型;2.探讨MEN1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同时对MEN1基因突变阴性的患者,筛查RET、CDKN1B、CDC75等相关基因突变情况,以进一步了解MEN的遗传学发生机制;3.确定MEN1家系,尽早发现家系中的突变患者并给予治疗或者随访。MEN1患者3例及其中1例患者的一级亲属(患者的父母兄)3名:先证者A存在胰岛素瘤、垂体微腺瘤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并经手术证实胰岛素瘤诊断;先证者B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腺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泌乳素血症,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术后证实前两项诊断;先证者C存在垂体ACTH瘤、胰岛细胞瘤,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二、研究方法抽取先证者A(MEN1患者)及其父母兄和先证者B、先证者C的外周抗凝血5ML,采用标准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人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NA测序分析技术及MLPA技术检测MEN1基因的2-10外显子,应用sequencing analysis 5.2软件输入测序结果,查看LOR值、raw data、BC status、PP status,并与NCBI及MEN1基因库对比。运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RET、CDKN1B、CDC75等基因位点的筛查。结果1.先证者A及其父亲均发现MEN1基因突变,位于第7号外显子上第984位的核苷酸发生了CA的杂合突变(见图3-1),导致终止密码子UAA提前出现,menin截短,从而导致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发生,经过NCBI及MEN1基因库查询发现该突变位点国内已有报道,患者母亲及大哥MEN1基因检测均未见异常。2.先证者B、C均未发现MEN1基因突变,并给予先证者A进一步筛查RET、CDKN1B、CDC75等相关基因,均未发现突变位点。结论1.临床表现为胰岛细胞瘤、甲状旁腺瘤、垂体瘤的先证者A其MEN1基因发生了c.984CA(p.Y328*)突变,为MEN1致病基因突变类型之一。2.临床表现为甲状旁腺瘤、垂体瘤、肾上腺瘤的先证者B和临床表现为垂体瘤、胰岛细胞瘤的先证者C的遗传学病因还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 MEN1基因 MEN1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6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符号说明10-12
- 第1章 前言12-14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14-21
- 2.1 研究对象及其临床资料14-17
- 2.2 研究方法17-21
- 第3章 结果21-23
- 3.1 MEN1基因检测结果21-22
- 3.2 MEN2、MEN4和HPT-JT基因等其他相关基因检测结果22-23
- 第4章 讨论23-43
- 4.1 流行病学23
- 4.2 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23-32
- 4.3 MEN1基因32-43
- 第5章 结论43-44
- 附表附图44-60
- 参考文献60-68
- 致谢68-69
- 附件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Ferrara F.;Amato C.;张剑萍;;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1例[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11期
2 Combi R;Dalprà L.;Ferini-Strambi L.;Tenchini M.L;袁海峰;;额叶癫痫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基因突变的关系[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3 智刚;苏成芝;;基因突变带来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1991年02期
4 潘宏铭;宋修山;;人群基因突变的检测[J];浙江医学情报;1995年02期
5 刘广志;新确定的基因与痴呆有联系[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3期
6 姚华,王国荃;砷与基因关系的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01年01期
7 张苏明,刘小红,倪黎,金庆文,郭庆荣,宫道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8 庞庆丰,郭冬平,李晓,陈琪,范乐明;一个新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位点[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9 黄琰,李若葆;吸烟与肺癌基因突变的关系[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易彦;张广森;;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突变相关疾病[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竞生;徐修才;周荣富;方怡;王学锋;翟志敏;王鸿利;;β链基因突变引起一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刘艳;雷小兵;彭振辉;肖生祥;王俊民;周欣;耿松梅;李政宵;;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1家系的基因突变研究[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肖生祥;刘艳;雷小兵;彭振辉;王俊民;周欣;耿松梅;李政宵;;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1家系的基因突变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马绍刚;方佩华;吕枚;许静;李宁;陈慧;冯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基因突变研究[A];天津市核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杨芳;金佩佩;王学锋;李薇;丁秋兰;王冠军;王鸿利;;2例新的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王贵;裘卫东;;基因在疼痛与镇痛中的影响[A];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孟岩;张续德;施惠平;赵时敏;姚凤霞;苏亮;黄尚志;;颅额鼻综合征的基因突变研究[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曹林枝;;P53基因及其分子生物学作用[A];广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3年
9 吴雪琼;张俊仙;李洪敏;梁建琴;钟敏;王巍;;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10 杨芳;金佩佩;王学锋;丁秋兰;王鸿利;李薇;王冠军;;2例新的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报道员 周谷风;基因突变是好是坏[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孙浩;基因检测:为防病摘除还健康的器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张民;英展开癌症相关基因突变测定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禾;吸烟导致的基因突变可代代相传?[N];科技日报;2010年
5 医学博士 科学松鼠会成员 致桦;基因检测是与非[N];中国经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丹;天赋基因检测:预测未来还是娱乐大众[N];健康报;2010年
7 江苏省中医院转化医学中心 赖仁胜;基因检测放任自流态势需扭转[N];健康报;2011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杨璇;“基因保存”服务没价值[N];北京科技报;2010年
9 实习生 刘冰玉;检测癌症基因能否一纸完成?[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李晋陶 程益聪;人类8种新发基因突变被发现[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茅江峰;不同基因突变对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隐睾和生精疗效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杨昭庆;云南省两种遗传性血液疾病的基因突变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3 李冰;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 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第三部分 血清铁蛋白是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危-1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4 张军航;肺癌组织中p16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及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5 段妍;单纯型和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突变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6 李红梅;联合检测p53基因和端粒酶对肺癌的诊断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7 李剑;Ndr2基因在人类淋巴造血系统中的功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8 潘洪明;汉族人群RAGE基因和APE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陈栋;BRAF基因突变与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及其痕量检测方法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10 尹光浩;非小细胞肺癌的磷酸化EGFR与EGFR基因突变的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晶晶;胃小间质瘤P16蛋白表达及C-Kit基因突变[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周炼炼;6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娟;Fabry病GLA基因变异与临床表现的相关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杨浩;Peutz-Jeghers综合征的STK11基因突变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5 周双才;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王庆泊;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附119例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钱晓燕;EGFR及KRAS基因突变临床检测方法学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王辉;MET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9 李武靓;ARMS2/HTRA1基因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联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立莹;全基因组、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甲基化水平及基因突变在髓系恶性肿瘤预后判断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31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731896.html